奈何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夢想便不復輕盈。他開始用雙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實而非花朵。
——葉芝
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充斥著刻板的信息,如“這是男孩該做的,那是女孩該做的”,就會抑制他們發揮最大的潛能。女孩并非天生偏好粉色,而是后天教育她們這樣做的,進而變成她們的愿望和需要。
——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博士蘇珊·林稱,過早對幼兒強調性別特征沒有必要
我們把人的大腦稱為宇宙中最復雜的物體,但仍有不少人認為,可以做一些所謂的智商測試來評估大腦的功能,這真是令人費解。多個不同電路構成智力,每一個電路各有其獨特的能力。一個人可能擅長某一方面,但在另外兩個方面可能比較糟糕。
——英國科學博物館對外事務部負責人羅杰·海菲爾德認為,智商測試毫無意義
我已經沒有鄉愁了,現在要寫的更多是還鄉的感受。
——余光中日前在廣東演講時表示,很多人跟他談起其代表作《鄉愁》,但自兩岸恢復往來,他在1992年到2012年間已回大陸近60次,已經沒有鄉愁了,現在更關注兩岸的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交流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自由和歸屬之間掙扎,那是一條窄徑。有時候,我會為了得到歸屬而犧牲掉自由;但更多的時候,我對歸屬放棄了一切希望。
——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
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
生活就是由一噸苦、一磅鹽和一茶匙蜜糖組成的。
——英國諺語
孩子是自由之愛的樹上長出的最為高貴的鮮花。他們并非玩物,也不是填補父母需要的或是實現他們勃勃野心的工具。孩子對家長就意味著義務,他們應該被撫養長大,做一個幸福的人。
——法國女作家蒙娜·德·波伏娃
我一直自嘲是一個沒有趣味的人和沒有學問的學者,哪里有什么魅力可言。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我經歷了太多的苦難,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前者給我自信和自尊,后者給我自知之明。我有很多缺點,但自認為有一個優點——非常勤奮。我整天坐在電腦前寫作,以至于我寫的書讀者都來不及看。
——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近日入選《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魅力榜”,在頒獎典禮上他說了這樣一番話
喜歡就爭取,得到就珍惜,錯過就忘記,生活其實就這么簡單。
——北京青聯
對于“80后”和“90后”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極度渴望擁有公平的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對他們而言,只有社會向上流動的渠道是暢通的,未來才是充滿希望的。
——《紐約時報》文章談“中國年輕人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