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
一頭大象從非洲草原來到中國的動物園,要度過怎樣的旅程?
“幼年大象被迫與家人分離,被裝進汽車、船只、飛機的貨艙,經過漫長的運輸和檢疫隔離期,來到完全陌生的生活環境。有些因無法適應異地環境而精神失常,有的則在動物園中遭受虐待,罹患各種疾病,孤獨終老。在運輸過程中,有的幼象就像囚徒和奴隸一樣死去。”觀察非洲象超過30年的大象行為學家喬伊斯·普爾女士如此描述。
今年初,就有一頭幼年非洲象從地處熱帶的津巴布韋販運至中國時死亡,當時,漫長旅途的終點是氣溫零下十幾度的中國北方動物園。
這頭幼象死前尚未斷奶,還沒有來得及命名。它在運抵太原動物園后不久即離世。同批運來中國的非洲幼象一共有4只,兩雄兩雌。買家是太原動物園和新疆天山野生動物園,兩家動物園各買一對,希望它們長大后能繁殖后代。
NGO組織中國動物園觀察的志愿者胡春梅認為,這頭幼象的死因是嚴寒和保護不善。
據NGO組織動物園觀察在太原動物園所見,“幼象的居住環境粗陋、空氣污濁,小象不停地在墻壁上磨蹭,用鼻子抓起木板等物砸在自己身上,看上去痛苦至極。”
而另一位大象守護者則對幼象的死亡另有見解。在肯尼亞照顧非洲象孤兒多年的達芙妮·謝爾德里克認為,幼象在兩歲前完全靠母乳喂養,有些甚至到4歲才斷奶。大象是一種社會程度非常高的動物,幼象對母象的依賴超出人們想象。達芙妮曾收養了一頭3星期大的小象,充當它的“母親”,無微不至地照顧它長到6個月大,然而在達芙妮短暫離開它的2個星期里,小象竟然絕食而死。達芙妮痛苦地意識到,“當幼象對某個人過于依賴,這種依賴就會變得生死攸關。”

在大象行為學家喬伊斯·普爾看來,幼年非洲象離開族群和熟悉的生活環境,會給它們造成終生難以撫平的心理創傷。除了嚴寒和缺乏照料,太原動物園幼象的死因,還要加上一條:孤獨。
幼年非洲象在太原動物園死亡,從表面看來微不足道,卻罕見地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國內外動物保護組織共同發起行動,營救津巴布韋等待出售的其他幼象。在他們的干預下,原本要運輸到海外動物園的5頭非洲幼象命運發生轉折,它們被運到津巴布韋東北部的Umfurudzi公園接受康復治療,與其他大象一同生活。
為了挽救在中國的非洲象,喬伊斯·普爾近日來到中國,會同動物園觀察、自然之友、自然大學等三家動物保護公益組織,抨擊動物園虐待大象的行為,呼吁中國停止引進非洲象,并啟動動物福利立法。
喬伊斯在非洲草原上跟大象打了30年交道,在她看來,非洲象在長達70年的壽命中,始終在族群中生活。它們有感情,有很高的智力和復雜的社會性。這種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終生在草原上遷徙,從不在一處停留太久,大象的家是整個草原。因此,非洲象難以在圈養的環境下得到很好的保護,圈養環境不能給大象充分提供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動物園遠非它們的理想家園。
大象每天需要的食物重量是其體重的4%~6%,所以需要不停地遷徙、覓食,如果把大象圈養起來的話,會帶來很多的問題。在動物園,飼養員會給大象吃一堆草,而野生大象群會食用很多種植物,在不同的植物中吸取不同的養分,即使是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季節里也有不同的食用方式。幼象4歲之前都處在哺乳期,4歲之后,其他雌象幫助小象學習生存技能。而在動物園中,幼象沒有機會學習這種技能。
在圈養環境中,大象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都很差。在北美的動物園,大象會得肥胖癥,而在中國,很多非洲象營養不良。在動物園中,大象終生在混凝土上行走,會因此患上關節炎。
在圈養的過程中,大象會有很多機械僵硬的活動,像帕金森病人一樣上下或者左右搖擺。而這種情況在野外大象族群中從未出現過。
被送去圈養的大象在運輸過程中就會傷痕累累,它們會被捆綁,遭受傷害。1998年發生在南非的一件事情讓喬伊斯記印象深刻。當時有30多頭幼象被人從野外捕獲,為了防止成年非洲象營救幼象,他們用麻醉劑放倒了成年大象。為了營救這些幼象,喬伊斯去法庭做了見證人,但最終只救出了14頭幼象,其余的17頭去了歐洲的動物園,還有一些放養在狩獵俱樂部作為射殺對象。據喬伊斯了解,其中還有幾頭幼象被中國動物園購買。
據了解,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引進非洲象,到1990年代后掀起購買非洲象的高潮。僅據報道和不完全統計,中國一些動物園已經引進約22頭非洲象,歷史上總共引進100頭左右。
中國動物園中的非洲象,除了具有喬伊斯所描述的生理和心理病癥之外,還常有被虐待的消息傳出。今年4月,媒體曝光了一張威海神雕山野生動物園里,瘦骨嶙峋的非洲象照片。據山東媒體報道,該動物園高價向游客出售麥苗,大象進食須向游客“乞討”。柳州動物園的非洲象被拴上鐵鏈,也令游客不忍觀看。
“中國動物園中非洲象的生活境況堪憂,卻仍有動物園對外宣稱正在引進非洲象。”動物保護主義者莽萍對此感到擔憂,“現在是對引進非洲象喊停的時候了。”
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機構統計,加上2000年之后引進的數目,中國已進口大象的數量應該達到100頭左右,其中51頭以上明確指定送往動物園,每頭幼象的引進價格約為30萬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對進出口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有簡單規定,但在動物園野生大象的保護問題上,這些規定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規定過于簡單,操作性不精細,執行中經常會打擦邊球。”她說,這直接導致中國野生大象進口有失控的趨勢。
中國現行制度規定,引進非洲象的理由和用途分為人工繁殖、教育、馬戲團、動物園等,而在法律界人士看來,這些名義上正大光明的理由,事實上卻是打了法律和制度的“擦邊球”。
中國在1980年12月簽署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以下簡稱《公約》)。1985年,第五屆公約締約國大會專門討論了“以商業為主要目的”的定義,并用決議的形式把它規定下來。
決議指出,各締約國在評價附錄I物種(瀕危)標本進口的用途是否“以商業為主要目的”時,應使用以下基本原則:“對附錄I物種的貿易必須特別嚴格管理,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貿易。”“一種活動的目的如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包括利潤(無論是現金或實物形式)以及具有轉賣、交換、提供服務或其他形式的經濟用途或利益的傾向,那么這一活動一般被認為是‘商業性活動”。
“中國很多動物園引進非洲象的目的,是利用它們來吸引游客,甚至直接利用大象表演來創收,顯然屬于《公約》認定的‘商業目的。”周珂說,根據《公約》規定,締約國應禁止以“商業目的”引進附錄1中的瀕危物種。
為履行《公約》締約國責任,中國在《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第6條中作出規定:禁止進口或者出口公約禁止以商業貿易為目的進出口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情況,需要進口或者出口的,應當經國務院野生動植物主管部門批準;按照有關規定由國務院批準的,應當報經國務院批準。
周珂指出,中國動物園引進非洲象通常以“文化交流”為名,掩蓋其商業目的。
2010年,中國發布《國家林業局關于對野生動物觀賞展演單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活動進行清理整頓和監督檢查的通知》,揭露了包括動物園大象在內的野生動物保護和福利的嚴重問題,并做出決定半年內暫停受理包括大象在內的引進野生動物種源的行政許可申請。
但這種治理并未收到成效,進口大象數量快速上升,而大象生存的狀況也迅速惡化。周珂認為,這種現象證明,現行野生動物保護立法體系存在嚴重的、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
她指出,中國只有《野生動物保護法》,而沒有《動物福利法》,這導致非野生狀態下的動物,包括動物園的大象不能得到法律對動物基本福利的有效保護,這個法律缺陷對于大象這類智力與情感進化程度較高的野生動物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喬伊斯也指出,中國同時還是最大的國際象牙市場,其中很多來自偷獵,每年有4萬頭非洲象遭到獵殺。“為了拯救非洲象的命運,我們呼吁關閉所有的象牙市場,包括引進活體非洲象,中國應該完全關上非洲象貿易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