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三百平方米的車間內,三三兩兩身穿藍色工作服的操作人員各自對著一個電腦顯示屏。他們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點擊鼠標和敲擊鍵盤。
除了運送待裝配產品的自動引導小車在生產線上不時停下時發出清脆的碰撞聲,干凈整潔的車間里格外安靜,仿佛生產線并不在運轉。
王云龍是這里的一名普通員工,他工作臺前方的電腦顯示屏上,每隔不到一秒,生產線的實時數據都會更新一次。畢業于成都一所高校電子信息專業的他,是位于成都高新區西區的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SEWC)的新人。他的工作臺上,有5個不同的零件盒,每個零件盒上都配有指示燈。當自動引導小車送來一款待裝配的產品時,電腦顯示屏上會出現產品信息,相應所需零件盒上的指示燈會亮起,王云龍只需按照提示將零件進行裝配,而后按下工作臺上的一個按鈕,小車會將產品送往下一站。
SEWC總經理柏大山(Andres Bukenberger)并不擔心還是新人的王云龍會犯下什么錯誤。不論是在他位于SEWC的辦公室,還是在北京或者德國某個城市出差途中,他只要打開電腦,登錄內部系統,就能通過實時更新的數據對千里之外的車間生產情況一覽無余。
SEWC是西門子公司在德國之外建立的首家“數字化企業”,是德國巴伐利亞州西門子安貝格電子制造廠(EWA)的姊妹工廠,也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電子工廠之一。
“‘數字化企業主要帶來兩個改變,一是質量監控更嚴密,過去僅僅靠工人的眼睛,很難發現所有的問題和缺陷,但數字化可以做到即時、無縫的全程監控;二是從相當大的程度上實現了產品設計、研發和生產全程的數據交互,讓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大為縮短。” SEWC正式投產的9月11日,在投產慶祝儀式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西門子工業業務領域工業自動化系統首席執行官艾克德·埃伯勒(Eckard Eberle)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德國經濟分析師赫爾曼·西蒙曾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而德國早已是世界工廠的制造者。” 半個多世紀來,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德國制造業,在數字化的大潮中又站上潮頭。在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正聯手推動的《高技術戰略2020》中,“工業4.0”項目被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聯邦政府為此已投入2億歐元。
已有166年歷史的西門子公司,是德國制造業啟動數字化進程的先行者之一。
“質量是德國制造業的立足之本、成功之本,曾經是這樣堅持的,今后還將繼續。”被問及德國制造業如何能經久不衰并在“工業4.0”時繼續保持優勢,艾克德·埃伯勒的回答很簡要,但語氣中透著極強的自信。
在西門子內部,提到質量,包括西門子東北亞區首席執行官、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程美瑋在內,從公司高層到最普通的工作人員,幾乎言必稱云南石龍壩水電站發電機組和青島啤酒廠的老電機。
20世紀初,昆明的一些中國商人接受建議,決定利用當地的水力資源發電,西門子公司的前身西門子· 舒克特工廠作為承包商負責提供水電站全套的發電機組設備。第一座電站以滇池為天然調節水庫,于1910年開始興建,1912年投入運營,兩套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為480千瓦。時至今日,百年前西門子所提供的一套發電機組仍在運行,而標志著中國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端的石龍壩水電站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島啤酒廠的老電機雖然已于1995年退休,但這臺幾乎從未出現過故障的老電機比石龍壩水電站發電機組更長壽,從其1903年開始運轉至今已過去了109年。如今仍安置于原地的老電機如果開動后依然能正常運轉,已成為青島啤酒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曾擔任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的程美瑋于2010年7月加盟西門子。在近期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程美瑋指出,勇擔責任、追求卓越和矢志創新是支撐西門子發展的三大核心價值觀。“無論做什么事情要做到最好,這是為什么我們產品的質量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程美瑋說。
包括西門子在內的德國制造業之所以能成為“質量與信譽”的代名詞,在艾克德·埃伯勒看來,既是因為重視質量的意識和態度,也因為嚴密的質量管理流程。
在籌備建立成都SEWC時,西門子將80多個中方員工派往德國,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專業培訓。“這是為了讓中國員工有很好的質量意識,遵守各項質量指標,建立起一個全新的質量為先的企業文化。”艾克德·埃伯勒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成都SEWC的車間里,在半空沿墻壁建起了一個三面環形參觀走廊,這個直接從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借鑒過來的創意一方面是方便用戶等參觀者更直觀地看到車間生產的全貌,也能避免參觀活動對生產過程造成干擾,以此消除可能影響產品質量的“場外因素”。
SEWC的產品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經過嚴格的程序檢驗。以可編程控制器(PLC)產品為例,整個生產過程中針對該類產品的質量檢測節點超過20個。視覺檢測是SEWC的一種特有的檢測方法,通過分布于各個檢測節點的攝影頭拍下的產品圖像,與中心數據平臺的標準圖像做比對,一點點瑕疵都難逃這套檢測系統的“火眼金睛”。
自德國工業標準化委員會在1918年3月發布第一個德國工業標準以來,這家委員會已經發布了超過3萬個標準,涉及建筑工程、采礦、醫療、運輸等各個領域。嚴苛的標準以及對標準的一絲不茍的遵守,成為保障德國制造業產品質量的基石。
在德國奔馳汽車的車間里,有超過50個質量控制單元監測著一輛汽車的制造過程,這些單元如果全部啟動,大約有2000個電子接觸點同時對汽車的各項質量標準進行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