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憑借《拆彈部隊》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美國導演凱瑟琳·畢格羅最近推出職業生涯中又一富有爭議性的作品《獵殺本·拉登》。該片獲得了很高的贊譽和巨大的票房收益,但不少專家也指責該片贊成將酷刑視為有效獲取情報工作的立場。本期關注導演畢格羅的電影生涯,幫助讀者了解他的電影風格。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對一些人而言是社會主義英雄,但對于其他人來說則是欺凌弱者的鐵腕人物。《烏戈·查韋斯和玻利瓦爾革命》一書的作者理查德·戈特指出,查韋斯給拉美地區帶來了希望;而曾在委內瑞拉首都工作6年的英國《衛報》記者羅伊·卡羅爾則認為查韋斯所帶來改變的代價實在過于高昂。
1月初,法軍攻擊了正威脅著非洲撒哈拉地區國家馬里的伊斯蘭武裝,隨后,馬里鄰國阿爾及利亞發生了氣田人質劫持事件,事件所造成的外國人傷亡情況,是2002年巴厘島爆炸襲擊事件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這一切似乎表明,全球反恐戰爭的下一條戰線將在這里展開,而撒哈拉沙漠又將成為西方領導人繼阿富汗之后又一個泥淖。不過這種擔憂似乎有些過慮了。撒哈拉地區的上述最新沖突,其原因并非來自國際,而是國內。過去幾年來撒哈拉地區的無政府狀態一直在惡化,伊斯蘭極端分子則借助當地人對貧困、歧視和腐敗政府的怒氣在擴充其勢力。很顯然,國際社會有責任來解決這里發生的問題,這一地區盛產油氣,而外資的撤離也將帶來巨大的損失,拋開這些自身利益不說,果斷地干預也將減輕撒哈拉地區數億百萬計民眾的痛苦。
在日本大選前,安倍晉三首相特別強調的便是“重新構筑日美同盟”。不過在新政權成立后,美國似乎并沒有重視安倍的主張。安倍反復強調他將確保日本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但民主黨政權讓日本與韓國、中國的關系大大倒退,到了自民黨時代也沒有出現改善的兆頭。日本面臨的外交問題堆積如山。
出兵馬里可能需要持續數月。自1月11日開展“藪貓行動”以來,法國陸續向馬里派出2500名軍人,協助馬里政府軍擊退反政府武裝,保護在馬6000余名法籍居民。軍事行動前期取得了初步勝利,但也存在盟軍支持有限、軍費開支緊縮、裝備相對落后等問題。法國國防部長稱行動代價將高達3000萬歐元。
這塊鑲鉆手表是當年希特勒送給情人布勞恩的。這只是納粹在戰爭期間掠奪的大量珍寶中的一件。幾乎所有納粹頭面人物都收有搶來的藝術品、金銀首飾和房產。戰后已有大約250萬件珍寶物歸原主,但仍有數千件收藏在德國博物館庫房里。德國政府至今未努力解決這個骯臟的遺產問題——這是道德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