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作為中國最早的IT廠商之一,浪潮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數十年后,終于為自己在世界服務器市場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國際調查公司Gartner在9月初公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服務器市場調查數據顯示,浪潮服務器二季度銷量達到6.5萬臺,位列全球市場第五名,這是中國自主品牌服務器廠商首次進入全球前五強。
不過,在浪潮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王恩東那里,這股興奮勁很快就過去了。因為,在這6.5萬臺服務器中,相當一部分為單臺主機,可支持8顆以下處理器中低端產品,高端市場仍然為IBM、HP所壟斷。
今年1月初,浪潮發布了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最大可擴展32顆處理器的關鍵應用主機——浪潮天梭K1系統。在位于北京上地信息路2號一棟有著十多年歷史的辦公樓里,王恩東見到《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的第一句話是,比突破西方技術封鎖更難的是,如何在國內商業推廣。
多年來,中國的關鍵應用主機一直依賴進口。
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石油工業部物探局,從美國花“天價”購買了一臺IBM小型機,但同時必須接受對方苛刻的附加條件:把機器安放在一個中國人不得入內的透明的“玻璃屋子”里,以方便美國專家24小時監控,監控日志還要定期上交給美國政府審查。
直到現在,對出口到中國的32路以上的高端服務器系統,美國政府頒發的出口許可證明確規定“系統的使用僅限于商業用途;指定安裝地點和應用;系統供應廠商和美國商務部要對系統的用途進行定期檢查”。
隨著金融、電信、能源等關鍵領域信息化進程加速,對高端服務器系統依賴程度非常高,例如銀行的儲蓄業務系統、匯兌結算系統和銀聯信用卡交易結算系統,證券的交易系統和報價系統,電信領域的通訊網網管系統,能源領域里的電力調度系統,民航領域的空管系統、機場出港系統等系統的核心數據庫均是以關鍵應用主機為承載平臺。
在K1系統問世前,掌握關鍵應用主機技術的基本上都是美國、日本、法國的六七家公司壟斷,其中以IBM的技術最為先進,占領的市場份額也最大。
2007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原國信辦聯合對電子政務進行了檢查發現,在已建和在建的電子政務項目中,設備國產化率不足33%,國內主要金融機構設備國產化率不足2%,尤其是關鍵應用主機系統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外設備,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太大改觀。
由于選擇余地小,中國公司不得不花費大價錢購買國外主機設備。
根據賽迪顧問調查數據,2011年中國關鍵應用主機價格是美國的2.4倍,一臺機器在數百萬元,后期每年維護費用就相當于機器全款的兩到三成。國際廠商通過關鍵應用主機低價折扣銷售,將客戶捆綁,然后以服務的方式來謀取利潤。國外關鍵應用主機產品有時候會出現高達97%的折扣,但相關軟件和服務無任何價格折扣政策。2010-2011年,IBM的硬件業務在整體營收中已經不足8%,軟件和服務分別占比44%和39%。
但更重要的問題還不是購買硬件和服務的價格。一位國外主機品牌代理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由于采用的是國外關鍵應用主機,一旦出現故障,也需外方人員進行維護,事實上在日常的遠程維護中,也很難排除系統內部的數據泄露的風險。
今年6月23日上午,中國工商銀行在全國多地的柜臺、ATM、網銀業務出現故障,用戶報告無法正常使用。故障持續近1小時,波及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哈爾濱等多個城市。
一位接近中國工商銀行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盡管工行方面所作的公開解釋是由于“計算機系統升級原因造成業務辦理緩慢”,但實際情況是該行使用某國外品牌IT系統因交易量過大,CPU超載發生故障。
主機故障導致的宕機事故往往會引發災難性后果。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王巖岫曾經公開表示,如果銀行系統中斷1小時,將直接影響該行的基本支付業務;中斷1天,將對其聲譽造成極大傷害;中斷2-3天以上不能恢復,將直接危及其他銀行乃至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中國被境外控制的計算機達1420余萬臺,其中涉及金融、交通、能源等多個關鍵部門。在王恩東看來,解決中國信息安全威脅的核心是解決主機安全問題,必須在關鍵應用領域中采用國產主機,從硬件邏輯、軟件源代碼、及系統運行維護層面實現自主可控,消除國外主機系統的安全威脅問題。
2008年,中國科技部啟動“高端容錯計算機研制與應用推廣”項目,并列入“十一五”期間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具體由浪潮和華為兩家公司分頭獨立研發。
“國家選擇浪潮,也是基于我們已有的技術積累。”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王恩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早在1993年,浪潮推出了中國第一臺小型主機,2010年又推出了國內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入門級高端服務器天梭TS850,僅用1年時間該產品即成為市場占有率前三強。
但是,普通計算機僅有4顆以下處理器,而天梭需要支持32顆處理器,有256個內存插槽,數百個數據同步單元,其規模和復雜度都數十倍于普通計算機。在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的今天,如何搭建足夠帶寬、最小延遲的內部數據通路是最大的技術挑戰,而全球具有該項技術開發能力的公司不到5家,因此,即便有一定技術儲備的浪潮,仍然需要大量研發新技術。
從項目立項起,浪潮就一直向美國廠商購買FPGA模型,這是作為專用集成電路領域中的一種半定制電路而出現,芯片組完成邏輯設計以后,可以將邏輯模型“燒入”FPGA模型中進行驗算,以檢查和修正邏輯漏洞,這正是浪潮當時的技術短板之一。但是,這家美國廠商始終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售。這個報價不到20萬人民幣的FPGA電路模型,直到今天沒有購買成功。
2010年11月14日,中國天河1A登上了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首,當時正值天梭K1研發進入第二年,隨即奧巴馬在演講中即提及了中國超級計算機對美國領先地位的威脅。在奧巴馬演講的第二天一早,美國廠商就從浪潮工作人員那里收回全部技術文檔,后來該廠商專門到美國政府拿到了正式的許可,才又重新對浪潮開放技術文檔。
與浪潮同步進行獨立研發的華為,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2010年5月,華為意圖通過收購3leaf“特定資產”,以期獲得關鍵應用主機芯片組技術。當華為準備提交備案時,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要求華為自愿放棄這一收購,經過幾個月的僵持后,華為最終還是迫于壓力放棄了這宗數額僅為200萬美元的收購行動。
由于研制天梭K1是中國企業第一次進入主機研發領域,浪潮在產品研制階段遇到了大量的工藝制程瓶頸,特別是印制線路板,該部件負責集成電路等電子元器件之間的電氣互連,是關鍵應用主機的重要部件之一。后來,浪潮在相關材料、化學、金屬表面處理等進行了數以千次的實驗,一度超出了國內PCB板卡加工工藝的極限。
2012年初,天梭K1系統樣機終于試制成功,當時得知此消息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浪潮天梭K1的發布,填補了國家在關鍵應用主機市場的空白,不但經濟上有重大效益,還能保證國家信息的安全。
與技術突破相比,商業上的推廣則更為艱難。
天梭K1系統上市后,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楊咸武表示,后續政府將進一步通過示范工程等舉措支持國產主機產品,引導天梭K1系統在金融、電信、政府、能源等關鍵行業的應用。
但由于國內企業、政府甚至社會具有核心意義的關鍵信息化系統一直運行在國外的產品上,用戶出于風險考慮,也很難把核心系統放到浪潮產品上。浪潮確定了“互備運行、逐步替換”的辦法,讓天梭 K1系統進入一些商業銀行。
天梭K1系統的應用示范是在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分行完成的,該行早在2008年就開始和國家科技部溝通合作,與浪潮集團共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高端容錯計算機研制重大項目中的金融行業示范應用課題。起初,浪潮天梭與國外關鍵應用主機系統,搭建了雙機互備平臺,天梭K1在幾個月的運行時間內,表現穩定,從“備機”逐步轉換為“主機”。
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分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朱鵬鵬表示,在浪潮承擔建行新疆分行的兩年來,浪潮天梭K1系統為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區分行14個二級分行,3300多個會員,兩萬多個柜臺提供著服務,日均交易量近30萬筆,系統上線運行穩定,沒有出現過導致系統終端和停止服務的終端,實現了零故障運行。
但現實的尷尬是,除了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分行、郵政儲蓄銀行總行外,如何說服更多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使用浪潮產品仍然有較大阻力。目前使用天梭K1系統新開發的用戶多為大連銀行、洛陽銀行等地方城市商業銀行。
與IBM的產品相比,同樣性能的主機,浪潮的價格要便宜將近一半,而后期的服務費也僅為國外公司的幾分之一,對于經費有限的地方銀行來說,使用浪潮的機器性價比更高。但是地方城商行的采購量往往較小,盡管天梭K1系統上市已經近一年時間,但國內高端主機市場為國外品牌壟斷的情況并未有根本改觀。
政府顯然也有意扶持。7月12日,在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公布“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集中采購2013年信息類產品協議供貨設備采購名單”,中國首臺自主研制的主機系統浪潮天梭K1位列其中,這是政府采購目錄中第一次出現的國產主機設備。而科技部也將計劃與銀監會就浪潮天梭K1系統在銀行領域的應用推廣展開一系列的合作。
在王恩東看來,天梭K1系統酒香也怕巷子深,還需要政府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