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閃
1917年,一戰中的德國已顯頹勢,英國海軍便修改建造4艘戰列艦的計劃——停建3艘,只保留“胡德號”繼續建造。
1920年5月5日,被譽為英國皇家海軍“超級戰艦”的“胡德號”順利完工,標準排水量為41200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主力戰艦,也成為了英國海軍的光環。自此,“胡德號”開始了它的威風之旅——在其21年的服役生涯中,它作為展示英國國威的禮儀艦,光是巡游世界各國就長達十幾年。而它原本的戰列巡洋艦功能,早已被巡游世界的風光,遮蓋得所剩無幾。
1941年5月24日,“胡德號”繼1940年炮擊法國艦隊大捷后,又一次迎來了和敵對炮艦的“親密接觸”。只不過,這一次,他們沒料到,魔鬼已經張開了口在等待著“胡德號”。這一天,“胡德號”奉命攔截德國戰艦“俾斯麥號”,而與其一起負責攔截任務的還有“威爾士親王號”。在長達幾個小時的航行后,它們與“俾斯麥號”在丹麥海峽相遇,信心十足且作為追擊方的“胡德號”做夢也不會想到,這一次,將是它的不歸之旅。
雙方交火后不久,“胡德號”被德艦的炮彈命中,最要命的是,這枚炮彈居然落到了“胡德號”的彈藥庫里。彈藥庫發生爆炸后,“胡德號”艦體迅速斷裂沉沒,在丹麥海峽的水面上僅僅泛起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漣漪,便再也沒有任何影蹤。全艦1419名官兵,僅3人獲救。古往今來,勝敗存亡本是兵家常事,但“胡德號”的沉沒卻完全是一場悲劇。說是悲劇,不僅僅是因為一千四百余人生命的消逝,更重要的是沉沒的背后。
1916年,“胡德號”作為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其建造標準及配置均是嚴格按照戰略戰爭意義來實施的。特別是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蘭海戰之后,英國海軍根據海戰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對“胡德號”進行了改進設計,強化了艦體兩側要害部位的防護,裝甲總重量以及艦體結構重量都有所增加。然而悲哀的是,次年,眼看德國即將戰敗,英國皇家海軍覺得馬上就要“天下太平”,結果在“胡德號”的改造上,將本應繼去年改裝的基礎上,再在今年對“胡德號”水平裝甲防御的改進工程擱淺了。他們覺得,戰爭都要結束了,還投入這么多人力、物力、財力干嗎?
后來很長一段時間,英國皇家海軍一直都為自己的先見之明感到驕傲——沒有新的戰爭,停止“胡德號”的改造計劃是多么明智,省了多少白花花的“銀子”。于是,本應在海域上浴血烽火的“胡德號”,被鋪上了厚厚的紅地毯,作為展示英國國威的禮儀艦,巡游了世界各地幾十個國家。
可二戰爆發,讓英國皇家海軍感到有點措手不及。這時,他們想起了“胡德號”。20年的時間,戰列艦的交火距離已經從一戰時的4~6公里,延伸到了10~20公里。在這樣的距離下,原本會命中艦體側弦的炮彈,便會垂直落下命中甲板。英國海軍也想到了這一點,于是,慌忙派人將“胡德號”上的紅地毯扯下,不分晝夜地在“胡德號”水平甲板上加設防護工程。
這一年的5月底,“胡德號”接到與“威爾士親王號”一道阻擊“俾斯麥號”的任務。交戰剛開始不久,“胡德號”的兩側,包括水平甲板身受數十發15英寸的炮彈襲擊都沒什么大礙,但當一枚8英寸的炮彈命中甲板時,卻被穿透甲板并導致下方的彈藥庫爆炸。戲劇性的一幕是:“胡德號”在緊張忙碌的甲板防護過程中,由于時間太倉促,在接到任務的時候,還有一點點地方沒有實施防護。而這“一點點”的地方,就是這枚仿佛長了眼睛的8英寸炮彈命中之處。而更為深入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一點點”之處,恰是最可悲之處——英國女王每次巡游各國時,最喜歡站著演講、觀光的地方恰恰就是這里。在本就緊張的施工過程中,圍繞著是否保留這一“紀念地”之爭由來已久,一拖再拖。直到后來倉促應戰,也沒人敢動這個地方。
“胡德號”被扯下了原本應該穿著的戰斗外衣,被作為展示禮儀的巡游艦,造成虎膽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本已是悲劇。圍繞著一處“紀念地”的爭論不休,最終這個小細節釀成大禍,上演了一場紅地毯上的葬禮,這更是悲劇。一次錯,兩次錯,“胡德號”不“死”才怪。只不過,它不是死在對方的炮彈上,而是毀在了自己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