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鷹


如今,城市人口老齡化日益明顯,而運動骨骼系統的退行性疾病越來越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和家
庭的經濟負擔。因此普及常見的退行性疾病的知識,可以早期發現這些疾病并及早進行治療,有利于延緩疾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
退行性疾病其實質是運動骨骼系統隨著年齡增長在人體老化的過程中發生的疾病??梢?,年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而其他如肥胖、四肢外傷、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某些疾患等因素也會導致退行性疾病的過早發生。
退行性疾病的兩大常見癥狀
常見的退行性疾病包括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髖關節和膝關節骨關節炎。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退行性疾病在癥狀上常表現為疼痛和肢體活動功能受限,容易和慢性軟組織炎癥相混淆,應加以鑒別。
癥狀一:疼痛
靜息痛:多見于慢性軟組織炎癥,且多發于肌腱與骨的附著部位,是由于肌肉痙攣、肌肉攣縮變性粘連的病理性改變,靜息時因局部血流減慢而加重軟組織無菌性炎癥。這種情況下,只要進行適當的活動或按摩,使局部軟組織的血供獲得改善,疼痛可以逐漸緩解。
運動性疼痛:多見于退行性疾病,頸、腰椎間盤突出可以使神經根受壓,活動會加重神經根的水腫和炎性反應,急性期只有采取制動才能使炎癥得到控制或消退。而骨性關節炎患者由于關節軟骨損壞、骨質增生,負重狀態下的關節活動會引起關節炎癥導致疼痛。
加劇性疼痛:因腹壓增高如用力排便、咳嗽、打噴嚏等加劇疼痛是腰椎管內病變的特點。腰椎間盤突出癥可累及神經根,導致整個下肢放射痛(廣義的坐骨神經痛),常伴有足趾麻木,患者會發現肢體疼痛明顯,卻無明顯的壓痛點。間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的特點,表現為行走一段時間后有下肢疼痛,蹲下休息或平臥后疼痛即刻緩解,如此癥狀循環出現。
癥狀二:肢體活動功能受限
退行性病變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四肢活動功能受限,這與退行性病變的部位和嚴重程度有關。髖、膝關節的骨關節炎對髖、膝關節的活動影響較大。髖關節退變主要表現為穿鞋、穿襪困難,而膝關節退變多表現為不能完全下蹲和過伸,并伴有膝內外翻畸形。脊髓型頸椎病會引起下肢無力,走路有踩棉花的感覺。
退行性疾病五注意
頸椎病和頸椎退變概念不同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改變如骨刺、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血管等,引起一系列癥狀的綜合征。需要了解的是,頸椎病和頸椎退變在概念上是不同的。頸椎病必須有因頸椎退變而引起的相關癥狀,包括頸肩背酸痛、手指麻木、頭暈、頭痛、下肢無力等,這些癥狀與退行性病變刺激和壓迫的部位有關。而頸椎退變則存在頸椎結構上的退變,但并不引起或僅有輕微的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與腰背部纖維織炎需區別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變性、突出及繼發改變刺激和壓迫神經根引起腰、腿疼痛,主要表現為腰痛和坐骨神經痛,行走時加重,不能長距離步行,但騎自行車影響不大;咳嗽、排便時疼痛會加重;可伴有足趾和小腿外側麻木;壓痛點多在腰部,而下肢無明顯壓痛點;仰臥床上,伸直抬高患肢疼痛會加重。
腰椎間盤突出癥需要與腰背部纖維織炎區別開來。腰背部纖維織炎在中年人中發病較多,多因肌肉過度運用,或因劇烈活動后出汗受涼而引起?;颊咧饕杏X是脊背疼痛,可以有明顯的局部壓痛點,下肢放射痛不明顯。
骨關節炎有原發性與繼發性之分
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炎等,表現為局限性進行性關節軟骨退變,關節周圍骨贅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癥。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包括老年人、絕經后的女性、肥胖者、重體力勞動者、職業運動員和舞蹈演員。
骨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骨關節炎在老年人中多見,主要由于關節軟骨本身的退變而引起;而其他因素,如先天性畸形、肥胖、關節創傷等引起的骨關節炎稱為繼發性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最常見的部位為膝、髖
骨關節炎起病緩慢,起初可因受涼、勞累或輕微外傷導致關節不適,久坐后站立活動時有暫時性僵硬感,活動后有所緩解,但過度活動可加重關節疼痛。
膝關節骨關節炎早期往往在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以后出現行走時疼痛,常感到關節活動時有響聲,有些患者會突然出現關節不能活動,緩慢活動膝關節后可緩解。
髖關節骨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髖關節疼痛,長期行走可導致疼痛加重,影響蹺二郎腿和穿鞋襪,以后疼痛和關節活動受限會逐漸明顯。
髖關節骨關節炎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易混淆
髖關節是人體中承上啟下的重要關節。如果髖關節發生病變,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活動。一般引起髖關節疼痛的原因大致分為髖關節炎性病變和股骨頭本身的病變,兩者往往可能同時存在,因此容易混淆。
髖關節炎初期癥狀并不明顯,多為間歇性,加上表現并不是全身性的,所以很難引起注意。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髖關節炎癥狀也會逐步明顯,患者出現僵硬、酸脹、疼痛等癥狀,甚至活動受限。
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病變在股骨頭內,后期因塌陷變形才累及關節軟骨。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多見于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者和有髖部外傷史的患者。
摘自《保健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