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平
我的同學莫醫生有一次回鄉探親,發現表妹因為吃了炒田螺肚子疼,不停地拉稀。當時家里并沒有止瀉藥,一家人都很著急。莫醫生將家里的炒米放入鍋里煮了,加上一小撮鹽,讓表妹喝。過了幾個小時,表妹的腹瀉就停止了,人也變得有精神,一晚上就完全好了。
炒米治腹瀉這個偏方我也聽一些老人說過,但一直沒有放在心上,聽莫醫生這么一說,才不得不信。莫醫生說,炒米是溫性的,米湯又是養脾胃的,所以喝下去就能溫中散寒,達到止腹瀉的效果。腹瀉真正的危險是不停地拉稀,水分、鹽分不斷丟失,造成身體脫水、電解質紊亂。這時候如果口服鹽水,正在腹瀉的腸道是吸收不了的,喝多少鹽水進去,很快又會拉出來,穿腸而過,根本進不了體內。20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如果在鹽水里加入葡萄糖,通過腸道的葡萄糖-鈉離子偶聯吸收機制,即使在腹瀉的情況下鹽水也可以順利地被腸道吸收,達到補鹽、補水的效果。而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分解后能成為葡萄糖,所以在炒米湯里加鹽喝下去,就能減少患者的排便量,縮短腹瀉的持續時間了。(以上偏方僅供參考)
摘編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