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瑾,李青龍
(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成都 610054)
管理學科是一門致用的學科,具有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并重、操作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特點[1]。實驗教學是管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理論教學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2]。實驗教學要構建的是綜合專業知識及其他相關知識的復合型知識結構,而非零散的、孤立的多個單一型知識結構[3]。目前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與這一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相關文獻指出,目前實驗教學中實驗模塊設置相對孤立[2],教學內容各自獨立、分散、重復[4-5],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6],導致實驗教學協同效應低下[7]。
許多學者[8-10]提出把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分層整合,構建由淺到深、層次多樣的教學系統。但上述研究還是無法解決層次內和層次間相對孤立,缺乏聯系的問題,而超循環理論的相關方法可以有效解決系統當前面臨的問題。本文基于超循環理論,并以電子科技大學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為例,探索將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構成一個持久運行的超循環系統,為建立現代化的實驗教學系統提供一些有用的啟示和新思路。
超循環理論是由生物學家M·艾根根據生物進化演變機理提出。該理論認為超循環系統能夠容納其它任何模式所不能容納的信息量,在超循環的組織形式下,系統能量能夠有效地加以會聚,被系統內任何一個環節多次利用,從而在整體上表現出自復制、自適應、自進化的功能特點[11]。超循環系統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反應循環、催化循環與超循環,進行著周而復始的運動[12]。根據超循環理論,構成管理學科實驗教學超循環系統能夠將系統內眾多要素緊密耦合在一起,相互催化支持,最終形成一個持續的、螺旋上升的良性運行機制,不斷自我優化和完善。但是目前的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還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教學系統開放性不足。超循環在封閉狀態下必然熵增,走向無序[13]。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只有保持開發性,使外界輸入負熵,同時向外界輸出正熵,才能促進系統內部無序向有序的轉化,系統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但是目前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的開放性不足,表現為經費投入相對較少[14],教學內容陳舊、封閉,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實驗教師人員缺乏等。
(2)教學溝通效率不高。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中的教學溝通是構成超循環系統的關鍵,建立高效的溝通機制將會大大增強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的教學功能。但是,現有的實驗教學溝通還不完善:如教學溝通中課程與課程之間、課程與社會之間、教師之間的溝通缺乏;課堂溝通模式還是以教為主,缺少雙向互動;溝通以語言為主,信息渠道單一等。
(3)競爭和評價機制不完善。按照超循環系統演化的選擇評價原理,適度的競爭可以使系統進行自我評價和選擇、優勝劣汰,充分調動各要素的積極性[15]。目前,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內存在學生和教師積極性不夠,實驗資源缺乏變化等問題,所以應快速引入合理的競爭和評價機制,對系統的各個部分進行有效的篩選,激勵有利的部分,淘汰不利于系統發展的部分,最終促使教學系統不斷優化。
遵照“專業模塊化、學科整體化”的原則,本文把管理學科實驗課程體系劃分成專業基礎型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和探索創新型實驗3個子系統。專業基礎型實驗使學生獲得專業技能的訓練,掌握管理專業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綜合設計型實驗使學生的經濟管理綜合科學素質等得到加強,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創新型實驗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以電子科技大學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為例介紹管理學科實驗教學超循環系統的構建與探索。
反應循環是構成超循環的基礎。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中每門課程就相當于一個反應循環,各實驗課程通過與外界進行充分的資源和信息交換,完成自身的新陳代謝,從而保證教學系統功能的實現。為使所有反應循環高效運行,學院針對實驗課程教學的所有環節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為教學系統催化循環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下文以實驗班的會計學實驗教學為例說明。
如圖1,S對應于進入會計學實驗教學的學生。此前,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高數基礎,且已系統地接授會計學理論知識,掌握一定的會計學理論基礎。E對應于教學資源。學院近年來加大了教學資源的投入。例如,硬件方面,金融工程與金融交易實驗室于2012年投入并使用,使會計學教學更加高效;知識方面,學院邀請多位外界會計學專家來校講座,拓展學生視野;人力方面,引入競爭,實驗教師實行聘任制,讓最優秀的教師擔任,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

圖1 實驗教學系統的反應循環
在教學軟硬件的輔助和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開始會計學實驗,形成ES。此時,學院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靈活的教學方式,并將會計理論和實際操作業務結合起來。加強師生互動,將課堂溝通模式多樣化,如采用小組討論學習、個別提問等;把啟發式、探究式教學理念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如會計實驗課上教師總是至少設計3個以上的問題和解答;重視非語言溝通,課堂上采用了先進的多媒體技術。
學生進一步獲得成長,形成EP。此時,教師要求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完成實驗作業,鼓勵學生主動課外尋找資料,拓寬知識面。
最終,學生完成實驗,形成P,而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酶(教學資源)自動進入下一次循環中。在P階段,教師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績計入獎學金評定,從而激勵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成績和實驗報告總結和評價此次實驗教學的效果和不足,并作記錄,以便下次改善。總之,經過多方面努力,實驗班的會計學教學取得顯著效果。
子系統中的所有實驗課程在時間軸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一門實驗課程的進行將為其他實驗課程的順利完成提供經驗等催化支持,形成催化循環。如圖2,Sn代指各實驗課程,En代指進行每門實驗課程師生獲得的新經驗。催化循環促使保持和積累有助于下次教學的優秀部分,從而完成自我復制和子系統的整體進化,最終達到繼承和創新,使子系統的自穩定性、自我信息保持和復制能力更強。

圖2 實驗教學系統的催化循環
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針對各門實驗課程的特點,從實驗目標、實驗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銜接來構建子系統內的催化循環。其中,實驗班整合了經濟管理和電子工程兩大學科的優質教學資源,形成經濟管理和電子工程兩大學科相互催化的特色優勢。以實驗班工商管理專業為例說明(見圖3)。

圖3 工商管理專業基礎型實驗催化循環圖
(1)實驗目標的銜接。實驗班的目標是培養“信息技術專業素質和經濟管理才能兼備”的復合型未來領軍人才,學院要求無論是管理學科還是電子工程實驗都要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因此,在實驗班工商管理專業的實驗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獨注重某一項,而是注重管理學和電子工程知識的融合,達到知識復合的根本目的,不斷鼓勵學生結合管理學的思想學習電子工程,同時,運用嚴謹的理工思維來學習管理學。
(2)實驗內容的銜接。學院加大每門實驗課程的開放性,鼓勵實驗課程廣泛吸納新的知識,增加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導時,主動加深與其他課程的緊密程度,如引入其他課程的相關概念,將其他課程內容作為實例引入等。以圖3中的數學實驗為例,教師在教授中引入會計學、電子技術實驗基礎等許多課程的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其他課程中去。學院定期開展研討會,展開教師之間的教學溝通,相互交流經驗,增加教師對不同實驗課程間的了解。最后,對每一門實驗課程教師要求學生自我總結,并鼓勵他們大膽把心得和體會運用到其他課程的學習當中。
(3)教學方式的銜接。圖3中的大多數實驗課程都是統一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完成實驗,改變以往教師主講、演示的方式。例如,在會計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掌握會計學軟件,自主完成財務核算系統框架的建立、財務分析等過程。通過一系列實驗教學的進行,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不斷得到加強。
管理學科實驗教學超循環系統是由專業基礎型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和探索創新型實驗3個子系統環在功能上耦合起來,互相提供催化支持,又相互競爭,從而促使每個子系統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使教學系統最終形成動態的螺旋上升的良性運行機制,見圖4。

圖4 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的超循環
學院按照完整性、系統性等思路,尤其注重實驗課程之間的銜接,對2011級實驗班的實驗課程進行了科學設置,見表1,使整個實驗教學系統形成一個超循環系統。為使構建的超循環系統良性運行,學院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1)擴大子系統之間的開放性。為使子系統間的教學內容具有連貫性,學院建立了多個跨越兩個或三個子系統的工作組。以工商管理專業的企業沙盤模擬教學為例,學院為企業沙盤模擬教學提前安排了會計學、組織行為學、管理溝通等專業基礎型實驗,但子系統間的封閉可能導致專業基礎型實驗所學并非綜合設計型實驗所需,因此學院將企業沙盤模擬的教師和相關課程的教師編為一工作組,并定期開會討論教學內容,從而保證了企業沙盤模擬內容教學的連貫性。
(2)使管理學科教學系統動態化。如學院為了促使管理學科實驗和電子工程實驗更好的銜接,同時也為了適應外界的變化,對2010學年的課程設置進行了改善,刪除了營銷管理實驗、供應鏈管理實驗,而增加了組織行為學、商務談判、人才測評、管理系統仿真實驗4門課程。另外,學院還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大賽,如挑戰杯、商業策劃大賽等,這也是學院對建立的超循環系統的檢驗,使教師們能夠根據學生的表現認識到目前教學系統中還存在的不足,從而加以完善。

表1 2011級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實驗課程設置
(3)建立有效的自我評價和選擇機制。學院定期組織優秀實驗教師分析、總結教學經驗,對眾多的經驗進行篩選、優化;同時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成果、新方法等展開評價,確實弄清新成果、新方法對教學的效果,從而加以肯定或淘汰。對優秀教學成果,學院加以推廣并對提出的人員給與獎勵。這些措施有力激發了教學創新的積極性和教學經驗的競爭,最終促使學院建立的管理學科實驗教學超循環系統具備了螺旋上升的特征。
如何更好地解決當前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內容相對孤立,缺乏聯系等問題,是促使管理學科實驗教學進一步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文章基于超循環理論框架,以電子科技大學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為案例,從反應循環、催化循環、超循環3個層面上對構建管理學科實驗教學超循環系統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實例表明電子科技大學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在引入管理學科實驗教學超循環系統后在管理學科實驗教學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解決教學系統目前面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借鑒意義。
(References):
[1] 付慶玖,冉棟剛.管理學科綜合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9):149-156.
[2] 畢建杰,仇念文,葉寶興,等.實驗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237-239.
[3] 徐 華.經濟管理類本科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34:147-148.
[4] 耿洪英,經管類專業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1(14):247-248.
[5] 秦鋼年,黃大明,盧福寧,等.構建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101-104.
[6] 程德通,李明騫.基于ERP實驗平臺構建高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J].懷化學院學報,2009,28(4):100-102.
[7] 李 紅.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路徑選擇[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1):115-117.
[8] 徐曉 紅,張 紅,劉 斌.探索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0):235-237.
[9] 夏 暉,馬永開.加強經管類專業實驗教學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4):117-123.
[10] 胡永銓,工商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研究綜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1(20):111-113.
[11] 邵桂華,運用超循環理論探析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6):62-65.
[12] 劉 鑫,王秀麗.產學研合作中的企業制度創新分析—基于超循環理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4):58-62.
[13] 吳敏錦,劉 剛.基于超循環的戰略聯盟系統研究[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4(6):47-50.
[14] 曾雪麗,馮彥武.對高校文科實驗教學管理的若干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2):165-168.
[15] 全繼業.企業發展戰略基于超循環理論的科技型中小研究[J].經濟管理,2005(14):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