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顯華
(成都學院實驗技術中心,四川成都 610106)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以人為本”成為一個高頻詞匯,逐步成為被公眾知曉和普遍認可的一種理念。“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創造出來。[1]”所以,從本質上講,人既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出發點,也是一切行為的歸屬。實驗教學是一種培養人實踐創新能力的活動,如果在實驗教學中,人的安全都不能夠保障,任何能力培養都將失去應有的價值。所以,“以人為本”是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該原則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中研究和實踐,有著積極的意義。
“以人為本”是把人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即人既是手段更是目的。“以人為本”是一種態度,肯定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和地位;“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以人為本”是一種理念,要求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從歷史的角度,更要從人的角度來思考。①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要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即保持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具有良性的循環能力[2]。②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既使每個人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又積極為每個人提供充分獲得發展的社會環境。③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強調公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既要尊重貧困人群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人群的能力和貢獻,為他們進一步開拓和創造社會財富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④在人和組織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各級組織要“一切為了人”、“一切為了人的發展”,從制度政策和管理服務等方面為人的全面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組織環境,努力做到組織中人人機會平等、各得其所。這種關注個人和關注人類整個種群發展的觀點,受到了整個社會的認可。已經成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繼續發展的強大科學理念。可以預見,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以人為本”將會有更多的實踐空間。
學校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一切活動,包括制定目標、組織主體,采取措施,管理對象,營造環境等活動,必然是以維護師生的生命、財產為出發點和歸屬,所以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應當包括下面基本內容。
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對象是個復雜系統,有“‘以人為核心,財物為兩翼’的一般要素”系統,有“‘以信息為核心,時間、空間為兩翼’的特殊要素”系統[3]。但無論哪種系統,管理核心仍然是對人的管理。因為人是發展中的人,人是相對獨立,平等發展的人。在實驗教學系統中,只有人是“活”的要素,其他都是由人支配的“死”要素。把人當人看,即是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中,師生是有效安全管理的關鍵,是活的主體,要堅持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激勵人、一切為人,人性達到充分發揮,是預期實驗安全目標核心。
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現實中,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價值觀:①為了維護管理者的權威,鞏固管理者的地位,實現管理者的價值;②維護被管理者的權威,充分發揮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實現被管理者的價值。根據辯證法思想,兩種價值觀都有存在的價值。但是在“以人為本”條件下,管理目的主要體現在:“人”是管理的目的,管理活動是以“人”為中心,樹立“人”的思想,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尊重“人”的權利生命[4],是維護被管理者的權威,充分發揮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實現被管理者的價值,這是“以人為本”條件下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后天成長環境不同,就有不同的人。在極端自私、或極端不負責任等缺乏理性的人面前談以人為本,可能使情況更糟糕。所以,堅持“以人為本”,是堅持以理性人為本,即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中,堅持以努力、智慧學習和研究的學生為本;堅持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管理干部和職工為本;堅持以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認真從事教學和科研,立志培養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教師為本。只有承認和正視人的理性問題,在理性人條件下堅持以人為本,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才能夠充分體現其應有的價值。
管理的價值取向是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在現實中,認為物質、金錢、權力和地位主宰著歷史環境,管理是為了政績,是自己權勢和地位的體現,這種價值取向極具代表性。不能否認實驗教學管理者從事有效管理需要權力和地位和發展需要政績。但是,在我國各級各層次教育管理、學校具體事務管理,基本出發點都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以人為本”原則應有的內容,是“以人為本”原則的實踐體現,是一種管理的價值取向。
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看,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以人為本原則有以下六個特點。
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中人、物、信息和環境四個基本要素的有機結合,才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盡管這四個基本要素都是動態的,但只有人是有生命的,其他三個要素都是為“人”所利用的。其他三個要素作用的發揮,還是人在起作用。物的配置和利用是人,信息收集、儲存、分析和使用是人,良好環境的創造也是人,管理主體的作用的充分發揮最終還是人。所以,實驗教學安全有效管理的關鍵,也是以人的參與為首要特點。
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根本任務是保障人才培養活動的安全,即保障教師在學校的管理下開展實驗教學和培養學生活動的安全,是由“管理者—教師—學生”構成的“人—人—人”的管理系統,學校管理的主體是人,客體核心還是人,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在實驗教學管理中,各種客觀因素及管理過程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有人去掌握和操作;各種管理職能和管理目標的有效實現,都要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離開了人,管理活動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據和動力。
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活動中,人是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是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人力資源潛藏著大量的才智和能力,是唯一可以連續投資、反復開發利用的關鍵性資源。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活動的所有要素中,只有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支配著其他要素。因此,盡可能充分的調動人的能動性,開發人的潛能是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務,這是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則[5]。
使師生的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在管理手段上要順應人性,重視人的需要和特點,通過認識、滿足和喚起人的合理需要來激勵人,從而使人性得到完美發展,通過對人順性達情的管理方式,達到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目標[6]。從本質上說,重視人安全的需要,尊重人的特點和安全要求,就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和愛護人的體現,就是以人為本。
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即是為實現人和諧與安全的發展服務的。“人”不僅包括參與實驗教學的師生、實驗室管理人員、而且還包括學校的各個方面的人員。“為人服務”就是要求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中,心中始終要有“人”這個觀點[7],特別是要有為師生、實驗室人員等身心財產不受到傷害這個觀念,安全管理者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實驗教學的過程輕松、愉快、和諧和健康,充分發揮各方面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實驗教學得以安全順利的開展,收到預期實驗目標。
以人為本原則強調人的因素,“為了人”是一切活動的中心,人具有主動性、能動性、社會性。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活動中,人既是安全管理活動地參與者、實施者,也是管理對象,是安全管理活動中能動的因素,也是安全管理的最終歸宿。實驗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安全管理活動也必須有利于學生應用實踐能力訓練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壓抑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的講授,不妨礙學生實驗教學活動中的操作[8]。
學校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系統中,按照能級原則,根據不同的管理功能把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系統分成不同級別,把相應的管理內容和管理者分配到各級別中去,實行崗位責任制,各居其位、各司其職,形成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組織系統。學校成立了由“領導層、管理層、執行層和操作層”四個能級的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組織機構[9]。領導層,由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委員會成員組織,校長負責,分管教學與安全工作的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和安全管理專家組成,確定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系統的大政方針。管理層,由學校教務處、實驗技術中心、保衛處等相關職能處室構成,運用各種管理技術,特別是選擇科學的方法技術,實現領導層大政方針。執行層,由各學院分管實驗教學院長職能部門的科室人員和實驗室主任構成,貫徹執行管理層具體指令,直接調配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所需要的人、財、物等要素。操作層,由實驗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實驗室管理員和參與實驗教學的學生構成,從事操作和完成各項具體任務,達到預期安全目標。這四個不同的能級的管理層次是動態對應的,有不同的責、權、利,簽訂崗位安全管理責任書,各級實驗教學安全管理者各盡所能、人盡其才[10]。這種能級式的管理方式,覆蓋了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各個環節,改變了以前將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壓力全部壓在操作層教師身上的情況,使得廣大實驗教學參與者不再總糾結于安全問題上,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上。
隨著實驗室的發展,有些規章制度已經不能滿足師生安全的需要。為了確保實驗教學安全,結合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具體情況,貫徹“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重新制定了一套系統科學的規章制度(見圖1),加強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嚴格實驗教學操作規程,完善激勵機制,并得到較好實施。

圖1 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制度體系
以“人文關懷”為原則,倡導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11]。學校實驗教學環境布局的規劃、設計和實施,都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確立人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師生安全需要,考慮人的審美心理。通過優美的實驗教學物質環境,師生完全可以從實驗教學建筑、設施、儀器、設備、展板中,“讀”出實驗教學安全的精神和追求,自然會受到良好物質環境傳遞“隱性”精神和規范熏陶和制約,自覺矯正與環境不匹配心理或行為,以適應良好安全環境要求,潛意識里充滿物質文化所折射出的積極向上的因素[12]。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建設,包括建立健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做好宣傳教育,并通過實驗教學場所簡介、實驗制度上墻、特色實驗項目展板展示、儀器設備操作規程公告等制度的物化形態,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力,心靈的震撼力,提醒師生自覺遵守安全制度,嚴格實驗操作程序,避免事故發生[13]。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把長期實踐檢驗、切實可行的、符合本校特點的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通過精神文化的滲透,使之成為全體師生的共識,并逐漸內化為全體師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對置身其中的師生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化影響。學校形成了一種自由、熱愛知識、追求真理、敢于創新而又是平等和諧、層次高雅、輕松自然的實驗教學安全文化氛圍[14],達到環境育人,保障了實驗教學秩序,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
學校實施教師培養工程,按照動力原則,建立了包括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信息動力為內容的實驗教學教師安全素養提升制度,滿足教師在物質、精神、信息方面的需要,充分發揮其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具體內容包括:將個人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努力與績效、經濟利益掛鉤,工作優秀的,給予獎金、獎品等物質獎勵,從而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制定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目標,強化安全教育,營造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文化氛圍,促進師生樹立安全意識,激發人的精神動力。定期開展有關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學術研究,請有關專家開展學術討論,組織有關人員外出參觀訪問培訓,為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人員訂閱報刊圖書資料等信息提供,激發他們的信息動力[15]。
“激勵的含義主要是指持續激發人的動機,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16]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既來源于內在身心需要,也來源于外在誘因的刺激。監督檢查激勵機制,不是以查出問題進行處罰為目的,而是以滿足人內在身心和外在刺激需要,激發人的內在潛力為目的,使其充分發揮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實現安全管理目標。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從分析實驗教學安全管理參與人員的需要入手,采取不同措施強化其工作動力,滿足其精神和物質需要,以更積極的姿態面對實驗教學工作。(2)按照能級原則,制定安全目標,明確安全責任,用安全目標引領和責任確立,激勵人的內在動力,達到預期安全管理效果。(3)制定安全工作附加更多的優惠措施,給予一定的物質、精神獎勵,讓師生對安全工作成就產生更大的向往,從而提高其安全工作動力。
各個行業的管理理論和實踐,都在不斷順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飛速發展而發生變化,“以人為本”原則的內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內容不斷豐富。學校深刻理解時代賦予“以人為本”在實驗教學安全管理中的新內涵,按照“以人為本”的動力原則、能級原則和激勵原則,建立了包括組織機構、制度保障、教師培養、應急預案、文化建設、監督檢查激勵等內容的實驗教學安全管理機制[17],以服務師生、滿足師生安全需要為出發的和目的,充分調動師生員工實驗教學安全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防患未然,取得了明顯成效,學校十年從未發生過人為因素的實驗教學安全事故,保護了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和學校聲譽,維護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References):
[1] 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M].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2] 劉建偉.從三個方面入手開展干部培訓工作[J].新長征,2009(6):51.
[3] 張玉堂,李 巍.高等教育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6.
[4] 魏桃員,尤朝陽,霍開富.美國高校實驗室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的啟示[J].2012,29(5):201-205,220.
[5] 姜乃強.高校實驗室安全那些事兒[N].中國教育報,2011-10-29.
[6] 夏石頭,蕭浪濤,匡 勇,等.“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實驗室文化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2):5-7.
[7] 孟慶祥,鄭 江.以人為本理念下的生物化學實驗課改革[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6):38-40.
[8] 顧秉林.加強實踐教育 培養創新人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6):1-5.
[9] 胡傳坤,高建民.高校實驗室隊伍建設現狀探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5):210-212,216.
[10] 李廷國.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1):150-152.
[11] 柯紅巖,錢大益,劉 云.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3):328-330.
[12] 顧剛毅.淺談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J].蘇州大學學報,2010(10):124-125.
[13] 蘇雪梅,葛建華.員工社會化視角下的組織文化作用機制研究[J].企業管理研究,2010(3):81-87.
[14] 李曉峰.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之我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9):61-63.
[15] 溫 濤,劉 鵬,蘇 洪,等.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 確保學校安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9):149-151.
[16] 毛海峰.安全管理心理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工業準備與信息工程出版中心,2004:145.
[17] 葉秉良,汪進前,李五一,等.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8):41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