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增林, 陳東英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能導致小兒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為柯薩奇病毒和腸道病毒。此病傳染性較強,可短期內流行傳染,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在發展快的情況下可導致患兒死亡[1]。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有所增加,病情嚴重,對患兒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目前針對該病已經有了一些治療方法,如抗菌、抗病毒、退熱等,但因患兒個體差異而效果不一,因而必要尋求一種效果好,安全性高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對50例手足口病患兒注射單磷酸阿糖腺苷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01/2011-06河南省鹿邑縣人民醫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兒100例,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6個月至8歲,平均(3.1±0.5)歲。將患兒按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單號)和對照組(雙號)各50例,其中觀察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6個月至8歲,平均(3.2±0.7)歲;高熱7例,低中度熱43例,口腔潰瘍37例、皰疹29例;咳嗽24例,嘔吐16例,腹瀉5例,精神萎靡41例。對照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個月至8歲,平均(3.1±0.6)歲;高熱8例,低中度熱42例,口腔潰瘍34例、皰疹27例;咳嗽21例,嘔吐15例,腹瀉6例,精神萎靡39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和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兒均符合衛生部2010年發布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相關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2)年齡6個月至8歲;(3)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不能按醫囑配合治療的患兒;(2)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及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癥狀疾病的患兒。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小兒清熱寧顆粒、維生素B和C、抗病毒口服液和退熱藥等治療,在細菌感染時需要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治療5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先強藥業(廣州)],劑量為每次5~10mg/kg,每日1次,治療5d為1個療程,使用前每瓶需加入滅菌生理鹽水2mL進行溶解后肌肉注射。
1.6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患兒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如發熱、皰疹及口腔潰瘍消退時間,咳嗽、流涕及精神狀況改善情況等。
1.7 療效判定標準 (1)痊愈:患兒癥狀體征完全消退,無咳嗽、流涕和咽痛等癥狀,皰疹消失且口腔黏膜皰疹消失;(2)有效:皰疹減少,咳嗽、發熱、流涕和咽痛等癥狀減輕;(3)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為無效[3]。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s,n=50,d)

表1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s,n=50,d)
注:與對照組比較,at=7.90,5.45,5.65,P<0.01。
組別 退熱時間 皰疹消退時間 口腔潰瘍消退時間觀察組 2.5±1.0a 3.8±1.6a 2.6±1.1a對照組5.2±2.2 5.6±1.7 3.9±1.2
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及口腔潰瘍消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n(%),n=50]

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16.07,P<0.01。
表2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小兒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報道出的一種新型傳染病,該病的主要癥狀體現在患兒的手、足有黏膜水皰疹,可以通過食物、玩具、衣服等及消化道間接傳播,但主要的傳播途徑是飛沫傳播。近年以來,國內爆發的手足口病疫情越來越多,手足口病的治療與防控已成為了一項公共衛生問題,亟待解決[4]。為防止病毒感染盡量不要讓兒童吃生冷食,給予衣物消毒。對于可疑患兒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相當的關鍵,以便在第一時間對患兒進行治療。輕癥患兒不必住院,為避免交叉感染可在家中觀察治療。
單磷酸阿糖腺苷是一種由人工合成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在病毒感染的細胞內可被磷酸化為三磷酸阿糖腺苷,發揮其對競爭性抑制多種DNA病毒復制的功能,從而阻止了病毒DNA的合成[5]。本研究表明,在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及口腔潰瘍消退時間等方面比較,觀察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手足口病療效可靠,其可縮短病程。手足口病若無伴隨并發癥,則較好治療,且治療后患兒身體狀況良好,多在1周內痊愈。另外,在患兒患病期間對其的護理相當的重要,要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在進食前后做好口腔的衛生,吃飯的時候,要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不宜吃辛辣食物;各托幼單位應晨間檢查,做好疫情報告;為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要對患兒糞便及其用具進行消毒處理且要及早的確診和隔離;在疾病流行時,提醒兒童最好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同時醫院要設立專門的診室,加強預防,避免交叉感染[6]。
綜上所述,作為新型抗病毒藥物的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有起效快的特點,有明顯的抗病毒效果,且其對治療手足口病有顯著療效,可迅速緩解發熱,減輕患兒痛苦,能夠縮短療程,減少治療費用,值得臨床推廣。
[1] 胡勇,謝云霞,黃春艷,等.阿糖腺苷治療手足口病120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1):102-103.
[2] 李麗君.非重癥型小兒手足口病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J].中醫中藥,2011,9(6):286-297.
[3] 鐘哲峰,何劍,周安民,等.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手足口病40例療效觀察[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2,40(2):188-189.
[4] 成泉,王益彬,鄭木為.基層醫院小兒手足口病129例臨床特點及分析[J].河北醫學,2010,16(1):83-85.
[5] 鐘永平,唐慧敏.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老年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l0,8(5):565-566.
[6] 楊躍杰,任英杰,姚雪花.重癥手足口病164例腦脊液分析[J].臨床醫學,2012,32(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