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瓊
惡性腫瘤是目前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至今尚無有效的方法可以根治該病,尤其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一旦確診等于“死緩”,而且晚期患者常常合并疼痛、臟器功能不全,化放療引起的脫發及消化道不良反應、感染等并發癥,因此,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躁狂等心理問題,心理異常不但加重患者疼痛感,使生活質量更差,而且使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給臨床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甚至影響患者的治療療效及縮短總生存期[1],除常規腫瘤治療外,心理干預對這部分患者尤其重要,有效緩解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抑郁及焦慮癥狀,對于惡性腫瘤疼痛的臨床控制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鄭州人民醫院于2010年8月-2012年8月對200 例惡性腫瘤伴抑郁焦慮患者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了心理護理,觀察對其疼痛控制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200 例均經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患者,其中男性120 例,女性80 例,年齡36~84 歲,平均65 歲,包括肺癌患者84 例,乳腺癌56 例,消化道腫瘤45 例,婦科腫瘤15 例,均為晚期患者,其中Ⅲ期患者78 例,Ⅳ期患者122例,均有疼痛,腫瘤局部侵潤引起疼痛112 例,骨轉移疼痛88 例,疼痛程度均為Ⅲ度,生活質量KPS評分30~40 分62 例,40~50分64 例,50~60 分74 例,所有患者均采用zung評定抑郁量表(SDS)和評定焦慮量表(SAS)進行患者的心理狀況評定,其中合并抑郁患者45 例,焦慮患者52 例,混合性心理異常患者103 例,200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干預組,兩組之間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傳統護理方法,干預組除常規護理外,給予以下心理干預措施:(1)適當的告知患者疾病,避重就輕,他問什么問題就回答什么問題,他想知道什么就告訴他什么答案,當然回答問題需要一定技巧性,一方面滿足患者需要,使其得到心理滿足,同時又要增強患者抗病信心,多與病人談心,準確判斷其心態及心理承受力,給予心理疏導,減輕其心里痛苦,激發戰勝疾病的信心。(2)認識干預,詳細向患者講述各種治療方法的不良反應及采取的應對措施,治療目的及患者需要的注意事項,解除顧慮,鼓勵積極配合治療,現身說教,舉同類患者治療療效好的病例及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新成就,讓患者之間互相溝通鼓勵,使其充滿生存的希望,調動積極的心理因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3)鼓勵患者適當情況下多參加社會活動,回歸社會,避免長期臥床,我院每周四下午舉辦抗癌協會,教患者練習氣功、養生、食療、生活習慣等各種抗癌活動,促進患者與指導者相互交流,盡可能減少患者自閉的時間。(4)情緒干預,利用暗示法、現身說教法、意象想象法為患者提供發泄怒氣和內心苦悶的機會和條件,多傾聽患者訴說,站在患者立場上對患者觀點表示贊同和支持,除患者外,家屬心理干預也非常重要,不僅需要承擔一定的經濟壓力,還需要忍受患者的不良情緒,且即將喪失親人之痛使其往往過度悲傷,建議家屬與醫護人員站在統一戰線,隱藏悲痛,以積極的態度和心態跟患者相處,淡化病人角色,盡可能的認為患者為健康人,囑其盡量生活自理,增加其參與社會生活和集體活動的情趣和意識,鼓勵過健康人的生活。(5)放松訓練:肌肉放松、讀書、下棋、翻閱報紙雜志、聽音樂、看電視、深呼吸、冥想、假想等各種方法,幫助協調各種關系。
1.3 療效判斷標準 疼痛評價標準:WHO疼痛分級法(VRS)分為4 級。顯效:疼痛減輕Ⅱ級以上者;有效:疼痛減輕Ⅰ級以上者;無效:疼痛未緩解或加重。體力狀況改善:依照KPS評分標準進行評價:顯效:為活動能力改善≥2 個級差;有效:為活動能力改善≥1 個級差;無效:為活動能力<1 個級差。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0 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控制 全組200 例患者,其中觀察組給予常規止疼藥物后,疼痛控制顯效42 例,有效36 例,無效22 例,疼痛控制率78%,干預組給予同樣止疼藥物劑量,其中顯效50 例,有效40 例,無效10 例,有效率90%,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1)。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心理干預后疼痛控制的比較(例)
2.2 生活質量的改善 其中觀察組給予常規化放療后顯效18 例,有效31 例,有效率49%,干預組給予同樣的化放療方案,再此基礎上加用心理干預后顯效25 例,有效43 例,有效率68%,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6)。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心理干預組生活質量的比較(例)
惡性腫瘤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發病率及病死率日益增高,患者在較長時間內忍受軀體的痛苦折磨,心理壓力大,極易合并抑郁、焦慮、躁狂等不良情緒,有研究報道腫瘤患者抑郁發生率達到25.8%~70.0%[3],其中文化水平較高、家庭經濟條件差、家庭不和睦、自我調節能力差,尤其是女性患者心理異常的發生率更高[4],疼痛也是引起不良情緒的常見原因,而不良情緒使疼痛的耐受性減低、程度反而加重,再次誘發或加重精神痛苦,形成負面循環;生活質量也是容易引起心理異常的原因,生活質量高的患者相對心胸開闊,心態平和,接受能力較強,抑郁發生率較低,而生活質量差的患者由于害怕給家屬帶來負擔,因此相對自閉,不愿與人交流,治療的依從性差,不能積極的配合治療,導致生活質量反而更差,合并心理疾病的患者不僅治療療效差,而且生存期更短,因此心理治療應該作為第6 種腫瘤治療方法,與手術及化放療并列應用于臨床。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已經不單純是軀體的治療,與患者接觸最多、最了解患者心態的應該是護士,應該把患者作為有心理活動和社會屬性的生物機體來采取整體護理。有研究證實心理干預可使人安靜,而在安靜狀態下大腦分泌內啡肽增多,內啡肽具有鴉片樣作用,因此可以減輕患者疼痛感覺[5];另外心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消除患者恐懼、焦慮等情緒,使生活質量更高,本研究對200 例晚期惡性腫瘤合并心理異常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評價心理干預對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心理干預,不僅使患者疼痛控制率更高,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組,而且心理干預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有利于臨床治療及患者的康復。
[1]王中棟,張沂平,婁廣媛,等.抗抑郁治療改善癌癥患者焦慮抑郁62 例分析[J].中國腫瘤,2007,16(11):961-962.
[2]魏日萍,張雪麗.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0,16(19):135-136.
[3]劉景麗,邱紅,劉東伯,等.癌癥患者焦慮抑郁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循證與評價,2012,9(3):24-28.
[4]汪偉平,汪淑琴,鄧李平,等.癌癥患者抑郁狀況調查及護理干預[J].海軍醫學雜志,2010,31(1):75-76.
[5]孫麗燕.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患者疼痛及不良情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1):2091-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