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彤 時如義 康長安
(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116)
國務院于2012年12月25日發布了《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宣布取消實施多年的電煤價格雙軌制。在電煤價格雙軌制情形下,作為緩解煤電沖突的一種措施,煤電一體化受到企業和政府的推崇。
前幾年,隨著煤炭價格上漲,發電企業開始涉足煤炭市場。發電企業向煤炭領域的延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控股非發電用煤生產企業,如焦煤生產企業;另一種是控股發電用煤生產企業。本文提到的電力企業后向一體化是指后一種情形。實踐中,我國電力企業后向一體化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電力企業興辦煤礦的魯能模式;另一種是煤電合一、統一經營、電力集團集中控股的伊敏河模式。五大發電集團后向一體化情況見表1。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合計煤炭產量為2.26億t,平均煤炭自給率達到25%左右;五大發電集團控制的煤炭產能接近2.5億t/a。根據各集團制定的 “十二五”發展目標,到2015年五大發電集團控制的煤炭產能將超過4億t/a,煤炭自給率達到30%左右。事實上,經過幾年的發展,國電、華能、中電投集團已經擁有了超過6000萬t/a的煤炭企業。2011年,華能集團所屬華亭煤業集團以營業總收入71.74億元排名中國煤炭企業100強第52位,以煤炭產量1769萬t排名中國煤炭企業煤炭產量50強第32位。
與此同時,煤炭企業也向下游進一步延伸。2011年,神華銷售給本集團發電分部的煤炭占到國內煤炭銷售量的19.3%,內部發電分部煤炭自給率為80.1%。2012年上半年,神華收購國網能源公司,其火電裝機容量直逼中電投。神華采取企業控股和建設火電站并舉的方式實現了前向一體化,山西焦煤則通過煤炭企業興建電廠實現了煤炭企業的前向一體化。
在煤炭和電力企業相互滲透的同時,各地政府出臺政策,為煤電一體化推波助瀾。2012年山西省政府出臺了促進煤炭、電力企業協調發展實施方案,試圖通過資本金注入、股權交換等方式,實現煤炭與火電企業互相參股、控股或通過資產重組成立新煤電聯營企業。
在企業和各級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煤、電縱向一體化發展迅速。縱向一體化本是企業的經營行為,但由于煤炭和電力行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關系到國計民生且緊密相關的兩個重要行業,政府必須對這兩個行業的發展及其產生的影響密切關注,并及時調控。

表1 2011年五大電力集團后向一體化相關數據
隨著實踐中煤、電一體化的發展,國內很多學者通過研究論證了煤電一體化的積極作用。從產業組織學的角度,于立、劉勁松(2004)認為煤電一體化減少了煤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使電力企業獲得確定的投入要素供給。劉冰(2010)也認為由于我國煤、電產業制度設計和傳統的產業意識及相關利益集團的尋租行為,導致煤、電產業交易環境不理想,煤、電產業縱向交易費用過高,采取一體化策略、延長產業鏈是煤電產業最優選擇之一。于立宏(2006)通過擴展連續雙寡頭模型,在交易成本理論與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基礎上,解釋說明了煤電一體化能有效緩解電煤價格沖突對發電企業的影響。陶長琪、劉勁松(2006)通過構建模型分析得出上游煤炭企業與下游電力企業組建戰略聯盟使其利潤增加,并增進了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武丹(2008)通過構建發電廠商的后向一體化激勵模型,論證了煤電一體化能夠降低發電的邊際成本,增加社會福利。
煤電一體化也存在諸多弊端。杜立民、尤超英(2007)認為,煤電一體化會使電力企業壟斷變得更加嚴重,這和電力企業改革背道而馳。張生武(2007)認為,一體化后的企業可能會用自己的壟斷地位獲得超額收益,從而不利于行業進步和經濟發展。葉春(2008)認為,煤電一體化的管理成本和生產成本可能增加,企業經營風險增大,不利于資源優化配置等。于立宏(2008)認為,煤電企業一體化所具有的市場圈定效應是未來政府規制和反壟斷部門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大問題。
正如學者指出的,盡管煤電一體化使得煤炭企業和發電企業多元化經營風險上升,但在電煤價格雙軌制下,煤電一體化降低了發電企業電煤交易成本,有助于保障電煤供應,緩解煤電矛盾,可以說是利大于弊。
《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宣布取消實施多年的電煤價格雙軌制,并指出:當電煤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時,以年度為周期,相應調整上網電價,并將電力企業消納煤價波動的比例由30%調整為10%。這也就意味著90%的電煤價格變動幅度將被傳導至下游電力用戶。在當前我國煤電價格傳導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的大背景下,本文認為煤電一體化對煤電價格傳導有不利影響。
發電企業向煤炭生產領域的延伸,大多發生在前幾年煤炭價格處于高位時,導致發電企業獲取煤炭資源的成本高昂。由于當時各類企業向煤炭領域延伸的熱情高漲,煤炭資源開發權的爭奪異常激烈,進一步推高了獲取資源的成本。從企業的角度出發,這些資源成本終將體現在產品價格中。
煤炭和電力行業雖說是緊密相關的產業,但兩個產業在內部安全、技術、管理以及外部市場等方面差異很大,正如葉春(2008)指出的,發電企業涉足煤炭生產極可能導致生產不經濟,產品成本相對較高,煤炭企業涉足電力行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在此情形下,如果后向一體化的發電企業面對競爭,它不會不買其他煤礦的低價煤炭而購買其附屬煤礦的高價煤炭。但事實上,發電市場的市場結構并不具有有效競爭,尤其是在電力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發電市場不可能產生競爭性效果。所以,當電廠所屬煤炭企業的煤炭價格高于市場煤炭價格時,為保護相關企業利益,電廠仍會購買高價格的煤炭,并將燃料成本轉移給電力用戶。當電廠所屬煤炭企業的煤炭價格低于市場煤炭價格時,從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電廠仍將以較高的市場煤價計算燃料成本,從而獲取雙重利潤。發電行業電煤自給率越高,轉移成本的能力就越強,而且由于存在轉移成本的可能性,縱向一體化的電力企業就失去了創新和降低成本的動力。
曾有學者認為,隨著煤電一體化的推進,發電企業的煤炭自給率逐步提高,其在煤價上的話語權也會得到提升,此時,煤價上漲動力有望減弱,屆時也不用太擔心出現煤價、電價輪番上漲現象。本文則認為,其作用可能相反。
一體化的煤炭企業在煤炭市場上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一體化的電力企業在發電市場上有一定的成本優勢。若將煤炭和發電兩個市場結合起來考慮,煤炭企業可以在煤炭市場上以降低價格為要挾,使得發電企業不敢在電力市場上削減價格。理論分析和實證經驗都表明,在多個市場相互競爭的企業之間進行合謀的傾向性更大、程度更高。也就是說,無論是煤炭市場還是發電市場,其價格都將偏向于在該市場相對低效率的一體化企業,即煤炭價格主要體現一體化的電力企業的成本,上網電價則主要體現一體化的煤炭企業的成本。
同時,隨著煤電一體化的推進,與原來處于上下游的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相互競爭的關系相比較,一體化的煤炭企業與一體化的電力企業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而且能夠實現一體化的企業也多是本行業內實力較強的企業,當這些較為強大的一體化企業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時,從共同利益出發,一體化的煤炭企業和一體化的電力企業都希望自身涉足的市場有一個較高的價格,即較高的煤炭價格和較高的上網電價。一體化的煤炭企業和一體化的電力企業聯合將較高的煤炭價格向下游轉移的能力也更強。尤其是在新的聯動政策條件下,煤炭價格上漲的90%將被傳導至下游電力用戶,10%的比例是電力企業自行消化的,這就導致一體化的煤炭企業和一體化的電力企業都具有了煤炭價格上漲的動力。屆時,受損害的是消費者利益。
針對煤電一體化的弊端,政府應盡早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問題出現或后果嚴重時再進行整改,特別是針對煤炭、電力這樣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更要盡早制定相關防范政策。
(1)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企業操縱價格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是倡導企業公開自己的真實信息,如燃料成本,并制定針對虛假信息的規制政策。
(2)盡快完善和實施競價上網,通過競爭激勵發電企業提高效率,降低邊際成本,并按照邊際成本對外報價。
(3)借鑒國外做法,在實施發電競價上網之前,成立相關機構,對發電等競爭不足的環節進行成本監管。以一定的煤炭市場價格為標準,如環渤海煤炭價格,對各主要電廠的燃料成本進行監控,并在適當的時候向電力用戶定期公布電廠成本數據。對于不合理的成本,如高額的燃料成本,其超出市場價格的部分應由電力企業自行承擔,不得計入發電成本。
(4)如果煤電一體化企業在兩個行業中所占比例較大時,在公司所有制形式不變的情況下,應要求一體化企業實行上下游產業的財務分離,避免出現或明或暗的補貼。
[1]于立,劉勁松.中國煤、電關系的產業組織學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4(9)
[2]于立宏.論需求波動與資產專用性對煤電產業縱向一體化的影響 [J].經濟評論,2008(1)
[3]李麗,楊力,韓靜.煤電一體化趨勢下煤電聯營的博弈分析 [J].中國煤炭,2011(1)
[4]陶長琪,劉勁松.企業縱向聯結的效應分析 [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2)
[5]劉冰.煤電縱向交易關系:決定因素與選擇邏輯[J].中國工業經濟,2010(4)
[6]武丹.發電側競價上網與煤電廠商縱向一體化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7]許軼.煤電一體化是火電發展的振興之路 [J].中國能源,2012(4)
[8]張生武.我國煤電價格形成機制研究 [D].中國礦業大學,2007
[9]杜立民,尤超英.煤電關系與電力 “軟短缺”:一個產量約束模型 [J].技術經濟,2007(6)
[10]葉春.完善我國煤電產業鏈的對策 [J].經濟研究參考,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