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斌
(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圖1 轉體施工平面(單位:cm)
京滬高速鐵路土建一標段滄德特大橋采用1-(40+56+40)m連續箱梁上跨津浦鐵路下行線K277+807附近,中跨主墩為C88、C89號墩,墩頂梁體為單箱單室、變高度、變截面結構,每側懸臂澆筑6段,墩梁為球型鋼支座簡支連接。為了減少上部結構施工對鐵路行車安全的影響,變更為水平轉體施工方案,即:先平行津浦鐵路懸臂澆筑兩側梁體,于北京側梁端固定移動防護吊架,然后逆時針轉動40°17'于津浦鐵路上方就位,將移動防護吊架拉至跨中合適位置,最后澆筑中跨合龍段、拆除防護吊架。詳見圖1。經實測和模擬計算,軌面距離承重索7.866 m,6號梁段底距離承重索最小距離為2.91 m,即梁底距離軌面最小高度為10.766 m。
(1)整體防護棚架方案
在鐵路上方梁底范圍搭設整體防護棚架,然后掛籃懸灌合龍段,優點是安全可靠,合龍段施工不需再要點;缺點是一次投入大,搭、拆棚架要點次數多,安全壓力大、施工周期長,不適合繁忙干線施工,且受凈空限制大(防護棚架距離軌面最小高度7.9 m,棚頂距離梁底最小距離為1.295 m,棚底厚約0.6 m,棚底距離承重索最小1 m,合計約需10.795 m的最小凈空)。
(2)移動防護吊架方案
轉體前在一側已澆筑梁段上安裝移動防護吊架,待轉體就位后,先將兩側軌道連接好,然后將吊架推至跨中合適位置固定,于吊架內施工中跨合龍段和橋面系,最后要點,將吊架整體滑移到鐵路范圍以外拆除。優點是投入較少、要點次數少、可同步作業、施工速度快、靈活方便、安全可靠,特別適用于繁忙干線施工,且受凈空限制小(僅考慮吊架底與承重索安全距離即可);缺點:滑移、拆除工藝較為復雜,安全要求較高。
綜合比較,因該工程工期緊張、凈空小,不足以搭設整體棚架,安全壓力大,最終采取移動防護吊架方案。
該轉體連續梁中跨合龍段,即7號段梁長為2.0 m、梁寬為12.0 m,考慮合龍段模板支立、拆除、鋼筋綁扎等施工需要,吊架設計底盤長度為5.0 m、寬度為15.0 m。
底橫梁采用雙根I36b型鋼;橫梁上焊接間距為1.5 m的[14b型鋼;槽鋼上滿鋪厚度為2 cm的木板,木板與槽鋼間采用鉛絲進行捆綁;在木板上方底盤周邊固定10 cm×10 cm的方木,用來防止水泥漿流向列車;然后在模板上滿鋪≤1 mm厚的鋼板,鋼板拼縫進行焊接。上橫梁用雙根I36b型鋼,2道橫梁間用工字鋼連接為整體,連接工字鋼位于防護墻正上方。
上下橫梁間采用φ32 mm精軋螺紋鋼進行連接。
在吊架底盤四周設置防護網,順橋向防護網高度為4.5 m,橫橋向防護網高度至梁底。防護網骨架采用[8型鋼進行焊接,橫向豎向間距為1.5 m×1.5 m;防護網采用鋼絲篩網或沖孔網,孔徑小于1 cm。防止施工過程中細小雜物掉入既有線,同時減小列車通過時氣流負壓對吊架穩定性的影響。詳見圖2~圖5。

圖2 防護吊架正面(單位:cm)

圖3 防護吊架側面(單位:cm)

圖4 防護吊架剖面A

圖5 防護吊架剖面B
圖中:N1—上橫梁、N2—下橫梁、N3—上橫梁平聯、N4—底盤平聯、N5—木板、N6—方木、N7—連接鋼板(10 cm×10 cm×1 cm)、N8—連接鋼板(30 cm×30 cm×1 cm 穿孔)、N9—墊板(10 cm ×10 cm ×2 cm)、N10—螺母、N11—精軋螺紋鋼。
根據現場實測承重索、接觸網與梁底距離,以及防護吊架設計尺寸,防護吊架最低點距離承重索1.2 m、接觸網2.5 m,滿足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距離要求。
因本轉體橋為鐵路上方合龍,懸臂澆筑兩側梁體后,需要在北京側梁端安裝移動合龍防護吊架,為轉體就位后中跨合龍施工所用,具體施工工藝流程如下:防護吊架安裝準備→防護吊架吊裝臨時固定→轉體就位永久固結(需要點施工)→邊跨合龍,體系轉換→解除吊架與梁體臨時固結→連接滑軌,牽引滑移吊架(需要點施工)→吊架跨中固定→吊架內澆筑中跨合龍段→解除吊架固結、限位裝置→牽引和滑移吊架到路外(需要點施工)→吊架落地、肢解拆除。
4.2.1 安裝條件
梁體6號段張拉完畢并且將梁端鑿毛;梁面上防護墻已經施工完畢,強度達到設計的100%;合龍段底模與底模縱橫梁改裝完畢;防護吊架加工制作完畢。
4.2.2 安裝要點
(1)在已施作好的防護墻上安裝軌道工字鋼,并且通過防護墻上的過水孔或拉桿孔固定,適當補強此部分防護墻鋼筋,并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
(2)吊裝吊架上橫梁,并且將2道橫梁連接為整體,鎖定行走輪。
(3)采用吊車將已制作好的吊架底盤移至梁底上橫梁下方,合龍底模系統置于底盤上。
(4)每個吊點采用2臺倒鏈將吊架底盤提升至合適高度,并通過精軋螺紋鋼吊桿進行連接。
(5)精確調整底盤至水平,測量底盤底部以及既有線承重索高程確保轉體過程不受影響;并且采用方木或小型千斤頂將梁底與吊架底盤撐死,防止轉體過程吊架底盤晃動。
4.3.1 滑移條件
連續梁邊直段,梁面上豎墻、防護墻已經全部施工完畢;梁體上遮板、泄水管、中跨合龍吊架(含絕緣板和接地,接地電阻小于1 Ω,并經相關站段電務部門確認)已經全部安裝到位;提前將吊架走行軌道打孔,并栓接試拼;合龍吊架安裝完畢,四周利用鋼管及密目鋼絲網全封閉,前、后方向防護網與梁底平齊,兩側防護網高度與橋面遮板高度一致,并對中跨合龍吊架進行滑移、限位裝置演示,狀態良好;橋面雜物全部清理干凈。
4.3.2 走行要點
(1)正式轉體就位,上、下轉盤臨時固結后,要點接到施工命令后,派專人下入吊架底盤解除吊架與梁體的臨時固結以及行走輪的鎖定。
(2)將C89號墩側軌道工字鋼前移搭接到C88號墩側防護墻上,并與C88號墩側的軌道栓接。
(3)采用50 kN倒鏈將吊架勻速牽引至跨中合適位置,吊架走行過程中,在滑行軌道上,加設限位裝置,后方采用倒鏈控制,確保安全可靠。
(4)重新鎖定行走輪以及梁底與吊架底盤間的固結,并將吊架與豎向預應力筋進行錨固。
(5)安裝底模及側模,進行合龍段施工。在吊籃底盤鋪設2層棉被,并與底盤連接牢固,可有效吸收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水泥漿,模板清理采用吸塵器代替水沖洗,混凝土澆筑后用塑料薄膜保濕,不用水養護;梁面兩側加設臨時防護,將高度不小于1.2 m的鋼絲網固定于豎墻預埋鋼筋上,確保材料及各類物品不墜落危及行車安全。
4.4.1 拆除條件
(1)中跨合龍段混凝土澆筑、張拉、壓漿完畢,遮板安裝完畢,合龍段豎墻A澆筑完畢,翼緣板下方的落水管安裝完畢。
(2)對鐵路欄桿范圍內橋面上的垃圾雜物進行全面徹底清掃,防止施工過程中雜物掉落至既有線上方。
(3)做好橋面上的集中排水。
(4)將中跨合龍段模板拆除放于吊架底盤內,并檢查不影響吊架移動。
(5)在0號段到C89墩側已施作防護墻上安裝不短于25 m長軌道工字鋼,并且通過防護墻上的過水孔或拉桿孔將軌道工字鋼固定,并在軌道工字鋼上設置限位裝置,保證吊架行走安全。
(6)檢查吊架底盤封閉和絕緣保護、吊架接地情況完好。
4.4.2 拆除要點
(1)接到施工命令后,派專人下入到吊架底盤解除吊架與梁體的臨時固結。
(2)解除吊架行走輪前方限位裝置。
(3)采用50 kN倒鏈進行勻速牽引,移動行走速度約100 cm/min。
(4)滑移吊架至C89號墩位置后,將吊架前后行走輪臨時固定。
(5)點外在安全員全程監控下,利用倒鏈將底盤卸至地面,肢解拆除。
(1)嚴格按既有線施工防護的有關要求做好各項安全防護工作,確保轉體施工安全和既有鐵路營運安全。轉體及合龍施工實景見圖6。

圖6 轉體及合龍施工實景
(2)吊架正式滑移前,必須做走行和模板安拆試驗,重點驗證行走輪、凈空、牽引力、行走速度、絕緣性能等內容,以確保吊架安全、順利滑移、拆除。
京滬高速鐵路滄德特大橋跨越津浦鐵路,屬于既有線一級施工,該轉體防護吊架于2010年2月18日(正月初五)凌晨5:55~6:35完成滑移就位,開始中跨合龍段施工,并于3月25日21:55~22:35完成吊架拆除,滑移、拆除工作均安全順利完成,未發生任何影響既有線行車事件,實踐證明移動防護吊架設計和運用是成功的。該技術成功解決了在繁忙干線上,凈空不足以搭設整體棚架時的安全合龍技術難題,要點次數少、施工速度快、安全且可靠,為今后同類工程施工提供了寶貴經驗。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建設[2005]160號 客運專線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暫行標準[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2]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TZ213—2005 客運專線鐵路橋涵工程施工技術指南[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3]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TZ210—2005 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指南[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道部令第29號 鐵路技術管理規程[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5]安治平.連續梁施工安全防護棚架探討[J].科技風,2010(3):119-120.
[6]董國亮.京石鐵路客運專線滹沱河特大橋跨京廣鐵路連續梁轉體橋中跨合龍段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11(10):85-89.
[7]李拉普.跨線連續箱梁橋平面轉體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9(8):55-57.
[8]余常俊,劉建明,張翔,賀厚.客運專線上跨既有繁忙干線鐵路連續梁水平轉體施工關鍵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9(12):46-51.
[9]張健峰,鐘啟賓.橋梁水平轉體法施工的技術成就[J].鐵道標準設計,1992(6):19-28.
[10]袁定安.武咸城際鐵路連續梁跨武廣高速鐵路轉體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12(4):66-72.
[11]敬啟雙.河耳溝特大橋合龍段施工技術[J].鐵道建筑,2006(7):1-3.
[12]林慶敏.船嶺崠特大橋連續箱梁合龍段施工技術[J].福建交通科技,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