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趕上中國足球隊對陣伊拉克的亞洲杯關鍵比賽,又趕上CBA男籃的總決賽廣東對山東的首場比賽。這讓那些喜歡看“大球”的體育愛好者有些糾結。官方的解釋是,足球籃球都已職業化多年了,而且兩場比賽都是半年多以前就確定了賽程,并非臨時性安排。足球歸足協管,籃球歸籃協管,雙方各不買賬。相比較之下,美國的職業棒球、橄欖球、冰球以及籃球每年的總決賽都是萬人空巷,特別是橄欖球的總決賽“超級碗”比賽,像節日一樣,可以直接促進大屏幕彩電的銷售,但每年這么多比賽,這么多年下來,沒有一次撞車。答案很簡單,所謂職業體育,就是按產業化的思維來經營,雖然說政府會起到一定的“宏觀調控”作用,但作為市場主體的賽事主辦方,自然會利用市場規律來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無獨有偶,3月末,發改委宣布了新的油價政策,還好,這次是降了點。大家對這種市場干預早已司空見慣。也是在同一周,加強地產調控的京版國五條出臺,赫然規定“調控是本市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和“限制單身買房”。換句話說,政府開始出于自身的管理需要為企業分類甚至驅趕客戶,限制單身買房的政策聽起來更是與早年間憑票供應的計劃經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一時間,我有些糊涂,雖然說,無論在哪國,市場經濟體系下都是以發揮市場規律為主,政府主導、干預、調控為補充,但這個命題的后一半就應該是:到底哪些該被調控,而哪些該市場呢?我們的管理者也許在談宏觀戰略的時候可以有個方向,但在微觀事物中卻往往調控上癮——我終于明白,即便在足球籃球賽撞車,雙方主管機構未打招呼的事件當中,所凸顯的也并非是過度自由化、市場化,缺乏協調,而是主管機構以行政命令安排賽事已成為習慣,缺乏市場化的思考。正如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所說:凱恩斯主義的初衷是經濟緊張時政府增加開支,經濟增長時政府退出。但凱恩斯忽視了“上癮容易、戒癮難”的人性缺點。
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