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朝霞
(北京十三陵蓄能電廠,北京 102200)
某抽水蓄能機組于1996年投產,為三相、立軸、空冷、半傘、同步可逆式機組。機組發電額定容量222 MVA,電動額定容量218 MW,額定電壓13.8 kV,額定電流9 288 A,三相三支路星接,中性點不接地運行。定子繞組為180槽雙層疊繞棒形繞組,整數短節距,定子線棒為F級環氧粉云母少膠VPI絕緣體系,線棒安裝采用彈性繞組安裝系統(EWB)。該機組每年安排一次C級檢修,并于2006年進行了首輪A級檢修,A級檢修吊檢定子和轉子。此次檢修中發現定子線棒出槽口存在電腐蝕現象。
空冷黃絕緣抽水蓄能機組由于其特殊的運行方式,容易產生電腐蝕。尤其是出槽口處,由于電位梯度大,場強集中且不均勻,若線棒表面和槽壁失去電接觸,在高電壓作用下,就極易發生高能量的容性放電,產生電腐蝕。
在A修中,對出槽口處電腐蝕采用半導體硅膠在線棒與齒壓板之間進行“搭橋”處理,保證線棒槽部分良好的地電位。
在2012年進行的機組C級檢修期間,發電機安排有一項非標項目,即局放耦合器的安裝。
定子繞組的常規C修試驗項目包括:定子繞組絕緣電阻、吸收比及極化指數,定子繞組分支及總體直流電阻,定子繞組直流耐壓及泄漏電流,直流耐壓為2.5 Un(34.5 kV)。所進行的試驗項目其試驗數據均符合相關規程規定,且與歷史數據比較沒有明顯變化。
C修試驗完成后,發電機進行局放耦合器安裝。耦合器安裝于三相各分支的匯流排上。將安裝點的主絕緣打磨掉,露出銅導體與耦合器連接,安裝完成后對絕緣進行重新包扎處理。
耦合器安裝完成24 h后,安排的試驗項目包括:定子繞組絕緣電阻及吸收比,定子繞組直流耐壓及泄漏電流,定子繞組端部局部泄漏試驗,定子繞組交流耐壓試驗。
絕緣電阻、直流耐壓及泄漏電流、局部泄漏試驗的結果均符合規程規定,且與耦合器安裝前的試驗結果相比無明顯差別。然后進行定子繞組的交流耐壓試驗。
交流耐壓試驗采用的是串聯諧振耐壓,耐壓值為1.5 Un,即20.7 kV。耐壓時被試相首尾短接,非被試相短接接地。
(1) A相試驗時,當電壓升至18 kV時,聽到機坑內傳出一聲響亮的放電聲,從聲音判斷,放電點在A相161—162槽附近。放電后失諧,儀器高壓直接斷開。
(2) B相試驗時,正常升壓至20.7 kV,耐壓時間為1 min,試驗過程未出現異常閃絡或放電,試驗通過。
(3) C相試驗時,加壓至17.6 kV,發生了與A相類似的放電現象,失諧,高壓自動斷開。觀察C相的放電位置在141—143槽附近。
A,C相放電現象相似,放電聲音響亮,判斷聲音是從出槽口、繞組端部、匯流排等部位發出。
A相在耐壓試驗異常放電后,無論是目視檢查還是絕緣測量,均未發現A相繞組存在明顯異常。C相耐壓試驗異常放電后測量絕緣電阻,發現絕緣已經擊穿,因此先從C相尋找故障點。
C相出現放電現象后,用2 500 V搖表測量絕緣電阻,具體測量結果見表1。

表1 C相絕緣測量結果
甩開C相新裝的3個耦合器,再搖C-地絕緣,電壓升至500 V,絕緣值161 kΩ,排除耦合器的問題。從絕緣電阻測量結果初步判斷,C相發生的是線棒絕緣對地擊穿故障。
C相繞組在耐壓試驗時主絕緣已經擊穿,但仍有100 kΩ的絕緣,屬于中低阻接地,未完全死接地。因此,決定采用“大電容放電法”,即用5 000 V絕緣搖表充放電觀察放電點,以確認故障點位置。
將AB相短接,用5 000 V絕緣搖表對AB相充電5 min,然后對C相放電,觀察放電點。初步確認為143槽上層線棒槽口處放電。
目視檢查A相161、162槽附近相關位置,未發現異常放電痕跡。打開耦合器檢查,一、二次接線均良好,未發現異常。檢查周圍位置,也未發現放電痕跡。
用2 500 V搖表測量A-BC-地的絕緣,絕緣電阻值為1.56 GΩ,絕緣電阻數值與試驗前相比未發現有明顯變化。
無論是目視檢查還是絕緣測量,均未發現A相繞組有明顯異常,因此決定對A相采用“加壓觀察法”查找。“加壓觀察法”是對故障相和地之間加壓,觀察定子繞組是否有放電聲和火花或煙縷。
升壓至8.5 kV時,機坑內162槽附近出現較嚴重放電聲,并觀察到162槽槽口處、線棒與齒壓板之間出現電火花,但此時儀器未失諧,故手動降壓。檢查162槽上下層線棒層間,發現有類似燒灼痕跡。
為了加快A相繞組故障點絕緣的燒穿,向162槽內注半導體膠,與齒壓板進行搭接,使162槽內線棒接地良好。
注膠后,再用2 500 V搖表測量A-BC-地的絕緣,絕緣電阻值為2.65 GΩ。
再次升壓至5 kV,儀器失諧,高壓斷開,無放電聲,觀察162槽有煙縷冒出。
此時用2 500 V搖表測量A-地絕緣,電壓僅升至153 V,絕緣值為37.4 kΩ,A-BC的絕緣電阻為1.98 GΩ。
根據以上試驗結果,初步確定A相故障為162槽線棒絕緣對地擊穿,但未明確故障位置在上層線棒還是下層線棒。
定子吊出后,首先進行的工作是檢查確認143號槽及162號槽故障線棒為上層線棒還是下層線棒。
打開定子上下護板后,用中頻焊機將C相143號、A相162號線棒上端部連接板解焊,將上下層線棒分開,再用2 500 V搖表分段測量絕緣電阻。具體測量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故障位置線棒絕緣測量結果
從測量結果可以準確判斷出:143號及162號槽均為上層線棒出現絕緣對地故障。
故障線棒拆除后進行的檢查發現,2根線棒的擊穿部位非常相似,均位于線棒上端部出槽口附近,擊穿部位有明顯的電腐蝕侵蝕燒灼痕跡,外絕緣有磨損。
(1) 直流耐壓試驗無法發現出槽口處的絕緣缺陷,而交流耐壓試驗較易發現槽口處的絕緣缺陷。
(2) “加壓觀察法”和“大電容放電法”查找定子繞組故障點,均適用于接地部位在出槽口及端部等可視部位的對地故障情況。
(3) 對于空冷黃絕緣機組,由于其定子出槽口處復雜的場強分布及易臟污等特點,易發生電腐蝕。長期的電腐蝕對主絕緣的侵蝕,會導致主絕緣缺失變薄,在耐壓試驗中易出現對地擊穿故障。
大型水輪發電機定子繞組發生絕緣擊穿時,如果處理不當,極易使故障擴大,從而增加修復難度,延長修復工期。因此,在試驗查找故障過程中,應慎重選擇試驗方法,避免故障范圍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