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魔戒》中充滿原始氣息的神奇密境,曾讓無數人心馳神往:遠古峽灣、冰川、湖泊、熱帶雨林、廣袤的草原和漫山遍野的新西蘭紅鹿,構成一個田園詩歌般的童話世界。可是,當您踏上這個大洋洲最大的島國時,千萬不要“痛罵”導演彼得·杰克遜沒有把這里最美的景色拿出來和觀眾分享。因為當地令人震撼的絕世美景實在太多,真不知該如何取舍!難怪好萊塢著名導演卡梅隆要在新西蘭買地,出巨資打造《阿凡達2》片場!
南太平洋上的綠寶石
新西蘭,這片坐落在南太平洋上的狹長小島,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毛利風俗聞名于世。它由北島、南島兩個主島和斯圖爾特、坎貝爾等幾十個小島組成,面積雖然和日本相當,人口僅區區350萬。地廣人稀,使許多原始風景得以很好地保留。
當飛機在奧克蘭機場徐徐降落時,我們所鳥瞰到的是碧藍的湖泊、墨綠的山林、青青的草原。走下舷梯,一股特有的島國風情撲面而來。伸手可及的參天巨杉,旅者猶如觸摸到了原始森林的神奇力量。有趣的是,除了城市的商業區外,人們都在城市的外圍居住,家家都住得像別墅,兩層的房子,美麗的花園,令人十分羨慕。
當地的風光很有特色,雖然都是自然風光,但和澳洲、加拿大有著顯著區別。新西蘭島是從澳洲板塊分離出來的,所以有眾多火山和山脈。幾十萬年前冰河時代蠶食大地,最后留下了數不盡的冰山和湖泊。這種由冰川形成的湖泊非常漂亮,而漂亮的就是她那翠綠色的湖水。翠綠的湖水、遠處帶雪頂的山峰、和隨處可見的草地和綿羊,組成一道亮麗風景線。新西蘭是沒有荒山的,因為郊區所有的土地都被碧綠的草地所覆蓋。當然了,還有草地上成片的綿羊和紅鹿。新西蘭到底有多少只羊?答案是7000萬只,也就是人口的20倍。
導游小姐告訴我們,在這里,你每走過三個地方,其中一個有可能就是國家公園。新西蘭有三分之一的國土都是受保護的國家公園,自然伸手可觸。由于沒有老虎和獅、豹等危險動物,我們可以踏著小徑,走進大自然最美的深處。頭頂上白云襯著藍天,陽光明媚,簡直令人心醉。
先去的是“鳥島”,它位于奧克蘭以西45公里處,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30大美景之一。這個地方棲息的鳥類叫做塘鵝,是世界上數量很少卻在逐漸增長的鳥類。它與當地人的保護是分不開的,因為鳥島是新西蘭政府規劃的一塊自然保護區。走上石階,登上附近的一座山頂,這里是塘鵝的天然“觀望臺”,我們紛紛用相機拍下這令人難忘的奇特景象。
觀望臺上,密密麻麻地聚集著數以千計的海鳥,有的在玩耍,有的在展翅,有的在打盹,小鳥在學步,“咿咿啊啊”的鳥叫聲與海浪拍打懸崖的聲音奏著交響樂。這里就是它們的家。有人在海邊一坐下,海鳥就會圍著飛過來,期望人們喂面包,唧唧呱呱地。
其間我們看到了一種很有意思的鳥,個頭挺大,嘴巴尖尖的,羽毛都是灰色的。它們性格溫順、膽小、不會飛,只在夜間出來活動。也許是物以稀為貴的原因,沒想到這種當地特有的KIWI(幾維鳥),竟是新西蘭的國鳥。
遠處,洶涌的浪花不停地在海面上跳躍,一些沖浪愛好者在海浪中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騰,令人驚訝羨慕。鳥島還以其碧藍的海水和明媚的陽光著稱,海水非常溫暖,冬季也在20度以上,素有“無冬海灣”的美譽,而且一年四季游人如織。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這里成為海豚的樂園。海豚生性活潑,喜歡與人親近,水性好的可以嘗試與海豚嬉戲。奧克蘭的海邊,還有海龜群在沙灘上爬動。
走進神秘的羅村莊
羅托魯阿,是個擁有7萬人口的小市。或許是曾經的地震與火山對這里的大自然有過最精心的雕鐫,再加上這里特有的人文景觀,使得小城成為鑲嵌在新西蘭北島中部火山湖畔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新西蘭北島非常美麗的城市,全市遍布熱泉,市郊森林密布;湖光瀲滟,山色迷離,游禽戲水,海鷗翔空,空氣中硫磺彌漫,熱泉灰黃泥漿沸騰,加之毛利文化多姿多彩,前來觀光的游客終年絡繹不絕。
陽光明媚,驅車前往羅托魯阿。出了奧克蘭市區,就是純美的鄉村景象。那天高云淡之際會,那廣闊農場牛羊之徜徉,那森林默立之從容,構成色彩斑斕層次分明的油畫。車行其中,仿佛消逝了所有聲音,只留下不斷的美景向后移去。車,便如同船,靜靜地漂行于美麗水面鏡泊。所有聲音都消失之時,便只剩下感受的心,驚訝地想叫喊出來……
Queenstown的第一個傍晚,我們在鎮子上溜達。這個旅游勝地景色迷人,讓人感到目不暇接。忽然天空飛滿紅霞,顏色漂亮得不得了。我們立刻拿出相機來捕捉這仿佛鍍了紅光的山水。但此情此景僅僅持續了幾分鐘,不一會就消失殆盡。夜幕降臨,湖邊如此熱鬧。
這里居住的2萬毛利人種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的民族。他們的皮膚略呈棕色,身體高大粗壯,英語講得也有些難懂。盡管毛利人只占新西蘭人口的9%,在英國航海家庫克發現太平洋中這塊綠洲之前,他們卻是這塊土地上的最先開拓者。
據說他們的祖先,是最早從庫克群島駕著獨木舟乘著信風,辨認天上的星星,尾隨候鳥的蹤跡,經過千里跋涉來到新西蘭的。從公元950年起就在島上居住。直到1642年歐洲人才抵達這里,那是荷蘭人Abel Tasman在完成澳洲航行后,順便來到了新西蘭的西海岸。他的探險很失敗,甚至連幾個水手也被毛利人吃了,只得匆匆返歸荷蘭。英國船長Cook于1769年帶著三個水手航行到了新西蘭,他要比荷蘭人仔細得多。在去遍了南、北島后,他發現這并不是塊“南大陸”,就宣布英國擁有了新西蘭,直到今天,新西蘭海拔3764米的最高峰,還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我們前往毛利人村莊的路上,導游小姐教給大家幾句簡單的問候語,并介紹了他們對待客人的最高禮遇——鼻吻。遠遠看到毛利人在等候,負責接待的是位漂亮女士,就是人稱“愛米”的專職接待員。“喀哦入哇!”我們幾乎是同時發出這句剛剛向導游學來的毛利語“您好”。
她帶我們走進充滿原始氣息的村落。首先看到一片古時的草舍、巖洞、樹屋、樹穴、樹哨、彎弓石器、大刀長矛……使人立刻產生在翻閱歷史的感覺。進入一個手工編織大廳,毛利人正在干活,許多說不出名稱的太平洋島上植物都能被毛利人編成美麗的動物玩具和用具,那略呈灰色的扁厚而長的箭麻寬葉,經毛利人用鐵梳一刮,雪白的葉筋就如尼龍絲,當即編織成小巧的坤包。在一個木刻廳,我們參觀了傳統雕刻。一個個毛利人在各自的位置精雕細作。看得出,刀鑿下的木質堅硬如鐵。許多作品都是人物掛像,古代的,當代的,賞月的,打獵的,栩栩如生。我們邊看邊聽介紹,在我們參觀的過程中,每一位毛利人對來客都顯著得體的禮貌與微笑,沒有人東張西瞧,更沒有一人停下手中的活。
快要結束訪問的時候,“愛米”已經和我們很熟。快要告別了,她在近旁望著我,似乎是要說什么,我主動地告訴她:“I am Chinese!(我是中國人)”她歡喜地大聲呼叫:“Oh,Beijing!”記得她將北京重復了兩次,周圍人此時都望著她和我。只見她端正地站定,目不轉睛地微笑著望著我,右手輕輕抬起,此時的我,雖然覺得有點突然,還是十分禮貌地鎮定一下,按照事先被告知的毛利人的禮儀,當女士示吻時,男士主動上前一步,抬起雙手,張開雙臂,兩手輕輕搭上對方雙肩,慢慢地,先是鼻尖,后是前額,看準對方的相同點,輕輕地貼靠。我十分成功地完成了與毛利人鼻吻的動作,盡管有點拘謹。鼻尖接觸的一瞬間,身旁來自其他國家的同行者們的相機頻頻發出閃光,這閃光里似平隱含著無聲的羨慕。
除神秘的毛利人村莊外,在北島漫步于新西蘭的雨林也是一種很奇特的體驗。頭上是茂密綠枝葉,眼前一片巨大的蕨類、樹蕨、藤類和棕櫚,腳下是柔軟的苔類和地衣鋪成的地毯。當地最高的樹,毛利人稱為“卡希卡提亞”,高達60米,一種名為羅漢松的松柏科植物。但是新西蘭最著名的樹是貝殼杉(Kauri),全世界最巨大的樹之一。離這里不遠的懷波瓦森林里有一棵周長17.2米,高51.2米的貝殼杉,已有2100歲,是當之無愧的“森林之王”。而雨林中跑著、飛著撒歡兒的各種野生動物,將這里裝點成為他們的天堂。
尋找“納尼亞王國”
自從《納尼亞傳奇》三部曲火熱公映后,它們像一本裝滿浪漫與神秘的魔法書,使無數人都產生了馬上飛赴拍攝地新西蘭的欲望,去尋找那些熟悉的森林、溪流、烏獸,還有傳說中的英雄……
其實新西蘭原本就是個渾然天成的“納尼亞王國”:綿延高聳的山脈、白雪皚皚的峰巒、水汽蒸騰的火山、晶瑩璀璨的湖泊、深嵌大陸的峽灣、線條優美的海灘、青翠茂盛的雨林。在《納尼亞傳奇II》里,神秘童話世界的入口不再是衣櫥,而是倫敦的地鐵站,隨后時空切換,站臺換成了巨大的石拱門,英國和新西蘭之間一站直達。4個納尼亞的小主人沖向近在咫尺的蔚藍海洋,在白沙灘與海水中嬉戲玩耍,背景則是新西蘭北島最著名的景觀——教堂灣。
教堂灣的名字,來源于其逼真的造型。由于海水的侵蝕,石灰巖巖壁形成了酷似巴洛克式天主教堂的拱形,而海中“漂浮”的白色角礫巖也像極了教堂,尤其在霧氣縈繞的清晨更加顯得似真似幻。教堂灣所在的科羅曼德半島位于奧克蘭以東,擁有新西蘭最好的海灘。這里也是古代毛利人山寨的所在地,毛利人將巨大的角礫巖稱為“蒂胡胡”,如果站在巖壁高處巡望,很像一艘向海岸駛來的大船船頭。
為了保護這處無與倫比的自然景觀,新西蘭政府下達了汽車禁行令,即使從最近的停車場出發,也需要步行大約1小時才能到達教堂灣。不過,每年仍有數萬人背著行囊徒步到這里,租上一艘顏色斑斕的皮劃艇,尋找那些不為人知的海崖洞穴和神秘的湖泊、潛河,或者簡單地享用帶來的三明治,和來回散步的海鳥一起享受碧海晴天。
如果還覺得不夠愜意,就再往南走一段,來到溫泉海灘。這里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火山地熱海灘之一,自己動手在沙灘上掘一個足夠容納自己身體的大坑吧,然后安靜地等待海水注滿坑池。沒錯,這是你親自打造的溫泉!跳進這樣的溫泉池里泡上幾個小時,絕對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逸趣。
奧克蘭西南方的伍德山森林是探險家的樂園,這里也是影片中女巫的營地,茂密的森林里充滿詭秘的氣息,不過若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千萬不要貿然進入!位于南島奧瑪魯市海邊的象巖陣是每一位納尼亞迷必去的景點。海岸邊,陡峭的山谷里人跡罕至,隨風飄舞的青草中散落著許多圓形大石。漫步其中,只感覺莊嚴而空靈。據毛利人傳說,這些巨石是1000多年前一艘海戰大船沉沒時滾出的瓜果形成的化石,科學家則認為是海底沉積泥經過400萬年演化成了大國石。站在石群間,你似乎能捕捉到風中飄蕩的一種壯麗之美。
《納尼亞傳奇》把這里作為電影中獅王的營地。影片最精彩的結尾部分——王子與女巫率部殊死決戰。就是在基督城附近的弗洛克山拍攝的,一片背倚群山的遼闊牧場,眾多高達三層樓的石灰巖巨石已經被歲月的風雨侵蝕成奇形怪狀,片中兩軍對峙的兩座小山赫然屹立。登上山頂,仿佛看見彼得騎著獨角獸揮劍大喊“為了納尼亞,前進!”高處的一座山頂有塊狀似雄獅的巨石,仰望這塊“亞斯蘭巖”,似乎能感受到王者的勃勃英氣。
進入納尼亞世界不久,有一個場景是兄妹四人在一條山谷間的蔚藍河谷里泛舟前進,這條蔚藍的達特河的意思是“飛鏢河”,距離皇后鎮很近,《魔戒》也曾經在這條弧線優美的河道上取景。
感受飛鏢河最好的方式自然還是和電影主角一樣——漂流。在發辮狀的河道像回旋飛鏢一樣體驗驚險的水上之旅,四周的風景同樣不會讓人失望:白雪覆蓋的山巒、古老的原始櫸木林、落差近百米的瀑布、深切的冰川峽谷,以及凝固的時間。除了讓人尖叫的噴射船,安靜的紅色獨木舟更接近電影原貌,由于支流很多,你隨時可以停下來,和水上導游探討究竟應該鉆進其中的哪一條。隨著河道的收縮,兩岸的怪石有時候會緊貼著你的身體。運氣好的話,你還可以找到幾處盛滿藍水的天然冰窖。
難怪有人說,《納尼亞傳奇》與《魔戒》讓你看到魔幻,《鯨騎士》讓你看到溫情,《金剛》則是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狀態。可是沒有一部電影可以把新西蘭盡情地展現,唯有走進這里你才能發現,純凈美麗的新西蘭,堪稱地球上最后的“天堂之國”。
《阿凡達》是詹姆斯·卡梅隆花費數年打造的3D巨制,在全球獲得驚人的28億美元票房。去年這位好萊塢著名導演向新西蘭官方提出申請,購買惠靈頓附近總面積達80公頃的土地,在這里巨資打造續集片場,《阿凡達2》預計將在2016年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