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發放三種進口轉基因大豆生物安全證書掀起的風浪尚未平息,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拋出的“轉基因致癌說”又將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送上風口浪尖。
一邊是轉基因大豆油走入尋常百姓家,另一邊是轉基因食品“不安全”之聲不絕于耳,公眾該相信誰?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
致癌說靠不靠譜
“轉基因大豆油消費與一些地區癌癥發病率高有極大相關性。”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的一席話再次攪起滿城風雨,一時間,“亡種滅族”、“禍國殃民”與“科學文盲”、“妖魔化轉基因”的爭議聲此起彼伏。
盡管王小語的兩個“論據”——法國實驗鼠食用轉基因玉米致癌、俄羅斯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倉鼠不孕的試驗結果,已經被歐洲食品安全局和科學家認定為實驗本身存在缺陷。但是大豆油占我國食用油消費的一半,而轉基因大豆油又占其中的90%以上。因此,“轉基因致癌說”再次引發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恐慌。
對此,多位生物技術與食品安全科學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將轉基因大豆與癌癥高發兩件事強拉到一起毫無科學根據。
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轉基因大豆致癌說,完全沒有用流行病學的證據,也沒有任何因果關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說。
“這涉及一個專業協會應該如何科學地對待自己專業的問題。黑龍江大豆協會公布的報告牽涉到商業利益,有著自我保護的意圖。”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大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抵制還是接納
1983年,科學家成功獲得轉外源基因植物,如今,這項給種植業帶來變革的技術已走過30個年頭。一路走來,雖然“討伐”聲從未停止,但其發展勢頭卻不可阻擋。
1996年,全球轉基因作物開始大規模產業化,種植面積為160萬公頃。到2011年,全球種植面積已超過1.6億公頃,是1996年的94倍,全球75%的大豆、82%的棉花、32%的玉米以及26%的油菜都是轉基因產品。
而作為大豆原產國,從1997年開始,我國卻從大豆凈出口國變為進口國。
“由于節省除草、除蟲成本,出油率高等競爭優勢,進口轉基因大豆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逐漸侵吞著國內市場。”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目前,我國大豆年需求達7000多萬噸,進口轉基因大豆為5800萬噸。如果用國內種植來填補如此巨大的需求,意味著要拿出4.4億畝耕地,糧食生產必然會受到沖擊。
“其實我國相當于在拿錢買耕地。如果不進口國外大豆,現有耕地面積無法滿足我們對食用油和飼料的需求。在可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相較于進口主糧,進口大豆也是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作出評估后不得已的一種戰略選擇。”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儲成才說。
沉舟側畔千帆過。截至2012年, 全世界已有28個國家進行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生產,其中19個發展中國家種植比例占總種植面積的52%。
在“金磚四國”中,巴西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轉基因種植大戶,連原來比較保守的歐盟也一反前態,開始食用并種植轉基因作物。我國卻因爭論不斷,使轉基因產業化欲行又止。
“目前,國外轉基因作物不僅種類比我們豐富,而且一次可以轉多個基因,而我國一次只能轉一兩個基因。”羅云波說,“現在,我國已經在進口轉基因玉米。如果再這么鬧下去,玉米也像大豆一樣被國外壟斷,我國就會錯過戰略機遇期,越來越落后。”
“這次的爭議反倒應該讓我們看到,與其以安全問題為理由盲目抵制進口轉基因大豆或轉基因產業化,不如思考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自己的發展。”黃大昉說,“否則,未來中國不僅要支付昂貴的技術費用,還會讓糧食安全受控于人。”
聽聽科學的聲音
“爭論不是壞事,但目前社會上關于轉基因安全的爭論存在一種亂象,已經不是簡單的學術之爭。有人有意無意地歪曲事實,還有一些國家利用技術壁壘作為借口阻止轉基因產品進口,弄得老百姓不知所措,只能懷疑一切。”黃大昉說。主流科學界的看法是,經過嚴格的科學評價和規范管理最后批準生產應用或進入國際貿易的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一樣安全。而且,轉基因作物大規模產業化17年來,并未出現任何安全問題也是事實。
同時,專家指出,我國標識制度不健全也是混淆民眾視聽的一個原因。“在轉基因標識管理上,我國有兩個不足:一個是零閾值標識,一個是陰性標識。”黃大昉說。
在國外,歐盟采用定量標識,日本轉基因大豆加工的食用油和醬油不需標識。而我國采用的是定性標識制度,只要含有轉基因就必須標識。
此外,由于我國并未禁止陰性標識,很多廣告都打著“不含轉基因”的旗號,使大眾對轉基因產品產生負面印象。
“在這次農業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過程中,一些‘反轉人士說我國民意缺席。但是,民意參與的基礎是民眾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和了解。否則,現在讓中國的民眾參與進來,就不是民意,而是民粹了。”羅云波說,“在洶涌的‘民意面前,中國轉基因技術本來與國外已經縮小的差距被再次拉大,越來越落后于發達國家。”
羅云波希望,通過科普讓更多人了解并享受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的福祉,而不是為謠言所困。
爭論當“以理服人”
自轉基因技術誕生那天起,圍繞它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反轉派”的觀點,一是轉基因可能對人體健康及其后代造成影響;二是轉基因未來對環境安全特別是對農業資源可能造成危害,例如:是否會產生基因污染、超級雜草或超級害蟲侵擾農業發展。
然而,到目前為止,這兩個觀點都缺乏有效的實證支撐。
而一些轉基因有害的“證據”,如法國實驗老鼠食用轉基因玉米致癌等,已被證明實驗本身存在疏漏。
目前,主流科學界對轉基因持支持態度。其主要觀點是轉基因技術可以培育高產優質的農作物,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且我國人口眾多,耕地有限,面臨主糧安全風險,而過去16年來種植和食用轉基因食品并沒有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科學研究允許爭論,但似乎目前雙方都遠遠沒有說服對方。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雙方都要“以理服人”。然而,在當下的中國,二者的分歧似乎已不僅限于學術上的爭論,而演變成了謾罵與人身攻擊。事實上,轉基因不怕有爭論,但要拿出說服公眾的理由來。不是隨意猜疑、夸大其詞或是有選擇性地出示證據,亦不是睥睨一切的科學主義、傲慢自大的精英意識,而是理性的、審慎的對話。
(摘自《中國科學報》 記者 馮麗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