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立影
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記述飲食養生中寫道:“飲食有節……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逼鋬热菥褪恰笆澄疬^飽”的節食養生。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專門論述這種觀點時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養生避忌》中亦說:“善養生者,先饑而食,食無令飽……”宋代詩人陸游也明確提出:“多壽只緣餐飯少?!币彩且晃弧笆澄疬^飽”的主張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向有“美食家”之稱,著有一篇《養生說》,在開頭就提出:“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消遣,勿令腹空”的飲食觀。又在《東坡志林》里《記三養》的文章中說:“自今日以往,不過一嚼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日安分以養福,二日寬胃以養氣,三日省費以養財?!薄叭B”道出了蘇東坡不主張大吃大喝和食勿令飽的養生觀。
上?!缎旅裢韴蟆?891號刊載了清《竹葉亭雜記》中一個“食勿令飽”的故事:清人姚元之的老師戴可亭年已90歲,而走路及面貌像60歲左右的人,戴老先生平日每天早晨只吃稀粥半茶盞,晚餐只喝一淺碗奶。當姚元之問他只吃這點能否飽的時候,戴可亭拍案大聲說:“人須吃飽耶!”這位老人一直活到96歲,加上閏年的閏月,可謂一個實實在在的百歲壽星了。他的長壽秘訣,也是“食勿令飽”四個字。
清代學生李威,論證了“食勿令飽”的理論根據。他說:“人之所以生者,氣耳。而先天之氣,日朗衰薄,必借后天飲食之氣補之。補之太甚則反傷?!辈⒁脛e人的話來說明自己觀點的正確:“食取補氣,不饑則已,飽生眾疾,至用藥物消化,尤傷和也?!边@個學者,活了九十多歲方卒。
古人們提出的這些“飲食有節”的觀點,正是今天人類延長壽命最有效的方法。我國民間諺語有“飲食日帶三分饑,全身輕松不覺?!薄!皥猿种怀云叻诛?,安眠好睡夢境香”,也是講節食養生的。這是因為,低熱量進食,能調節多種生理功能,減少許多老年病的發生。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群小白鼠分成兩組,一組任其飲食,一組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減少飲食。結果發現,限食的小白鼠壽命增長了一倍。公布的一個統計數字是:凡因過食而超重的人,比正常體重的人要短壽3.6~15.1歲。
世界上許多科學家潛心研究表明,長期飽食容易導致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應激能力減弱,在一項調查中,大約有30%~40%的老年人,多是在年輕時與食量偏大有關,而且是在中年后開始發福的。而那些從青年時期就注意飲食有節的老年人,則很少有發胖的?,F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飽食容易便秘,便秘又可導致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40%的老年癡呆癥,與便秘飽食有關。尤其是晚餐吃的過飽,攝入的總熱量遠超身體的需要量,致體內營養過剩,血脂增高,導致動脈血管硬化,大腦供氧供應(營養物)減少,從而出現智力遲鈍的癥狀。研究還發現,大腸中的細菌能把腸道中未消化的蛋白質分解成氨、硫化氫、組織胺等有毒物質。這種物質一多,一旦血液將其送入腦部,就會損傷智力。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遞減,對營養物的需求減少,飽食不僅加重胃腸負擔,更易誘發心血管、泌尿系等多種疾病?!笆澄鹆铒枴?,多食傷身、節食增壽的養生理念,要求人們吃飯時間要規律,按時進餐,不過饑過飽,不過寒過熱,不暴飲暴食,食物搭配合理,不偏食,不廢食。飲食失節指的是多食,不及時進食或食量不足。另外,還強調,飲食有節并非吃的越少越好。必須保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的供給,每餐以六七成飽為好。年輕人或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可在六七成飽的基礎上適量增加。這才是“食勿令飽”的養生真諦。
編輯: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