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腫瘤生長的某些細胞會通過“休眠”方式躲避常用的化療藥物,然后它會在治療結束后“醒來”,重新引發疾病……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分子遺傳學家、著名的干細胞科學家約翰·迪克稱,新發現的休眠細胞,與那些推動原發腫瘤發生的活躍細胞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突變。
一個細胞的DNA發生基因突變,從而導致其以失控方式進行復制時,癌癥就會發生。化療是目前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這些藥物可殺滅腫瘤細胞。癌癥在化療后復發,是因為隨后發生的基因突變,可對那些對付原發腫瘤的藥物產生抵抗力。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表面上,它們似乎在遺傳學上非常相似或基本相同,但休眠細胞在腫瘤內所處的微環境,驅動了對化療的抗力。除了癌細胞外,腫瘤還含有血管和免疫系統等正常組織。腫瘤細胞也非常靠近那些非腫瘤細胞,并會影響其行為。研究人員將腫瘤細胞所處位置,和最接近以及能接收到什么樣的信號作為研究重點。
在一個腫瘤中,每幾千個細胞中只有一個可真正推動腫瘤增長。大多數的腫瘤驅動者對化療很敏感,由于用于癌癥治療的大部分藥物會將以失常速度增殖的細胞作為靶標。假如某些干細胞狀的癌癥驅動者處于休眠狀態,即躲藏了其進行快速復制的能力,藥物就會放過它們。而這些休眠細胞就成為了癌癥復發的罪魁禍首。
科學家們現在需要了解驅動休眠的生物學特性,并找尋方法來殺死這些“潛伏”細胞,或是對那些可喚醒它們的外部因素進行控制。對這些非遺傳特性的理解或引發全新一代抗癌藥物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