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秀
縮小差距之道
◎張林秀
一場旨在縮小城鄉教育、營養和健康差距的戰爭,是政府最經濟的選擇

貧困經濟學最基本的一條公理表明,今天就應致力于解決明天收入差距的問題。這條公理在諾貝爾獎得主給全球經濟開的處方中有所體現。收入分配的鐵律(我們不妨稱其為“公理一”),可以表示如下:明天的收入差距=今天的收入差距+今天的人力資本差距。
為了實現縮小未來10年收入差距的目標,中國必須大力降低當前人力資本的差距,此外別無選擇。
從長期來看,收入差距的走向可能比增長率更為重要。如果差距過大,中國有可能停滯不前,甚至導致過去30年的成果付之東流。
按照北京師范大學李實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結果,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2007年基尼系數已接近50(確切地說是49.7)。2003-2007年之間,中國基尼系數的上升速度幾乎是全世界最快的。西南財經大學甘梨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結果則顯示,中國的基尼系數甚至更高。
盡管最近10年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也是眾多奮力向高收入行列轉型的國家中一員,但是收入差距水平將令其很難成功,至少過去70年中尚無先例。
這首先是因為高增長率帶來高預期,即便貧困人口也不外如此。即便是需要長時間加班、惡劣的生活環境、較低的工資,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在體制內就業。這意味著有一份工作,盡可能多攢錢;期待今后可以掙更多的錢,攢更多的錢。
但是,整個體制是以增長能夠惠及窮人為基礎的。如果增長放緩,這些預期可能無法實現。希望一旦破滅,人們可能會決定退出體制,進入非正規經濟甚至是灰色或黑色經濟。
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則是高收入差距常常伴隨著較高的教育差距、營養差距和健康差距。而高收入的發達國家通常工資水平也高。雇主因而要求雇員要具備較高技能——數學、語言文字、科學、英語和電腦技能,來完成高工資對應的任務。否則雇主不會雇傭他們,代之以資本替代勞動力或是將技能水平較低的崗位轉向海外。
問題是,那些增長較快,仍在努力擠入高收入行列的國家的學生,在學校所學的與崗位所要求的技能脫節。如果大部分勞動力不具備高工資所要求的技能,相當一部分人將面臨失業。一旦出現這種勞動力的兩極分化,那些不能進入正規系統的勞動力,也只能進入非正規經濟、灰色或黑色經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經濟增長放緩所造成的干擾很可能導致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放緩。此外,非正規經濟系統中的一些人很可能會采取行動表達不滿。如果這樣的人足夠多,整個國家無異于置身于炸藥桶上。
未來的中國究竟要走哪條路?下一個10年的社會面貌將是生機勃勃的還是岌岌可危的?解決收入差距問題的方式將起決定作用。
分別呈現中國在人力資本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和彌合差距之道——巨大的教育差距,巨大的營養差距,巨大的健康差距,巨大的嬰幼兒差距、學齡前兒童差距、小學生差距、初中生差距、高中生差距、大學生差距。如果中國不采取任何措施(特別是嚴厲的措施)來縮小這些差距,中國恐怕不得不在近幾年做好最糟糕的打算。
一系列有助于縮小差距的干預措施。一些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已獲證實,一些正在實施。其中一些花錢不多且簡單有效,另一些則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和考量。但如果測算一下這些干預的總成本,再看看如果不采取行動縮小差距可能產生的后果,我們相信,一場旨在縮小城鄉教育、營養和健康差距的戰爭,是政府最經濟的選擇。
(摘自《財新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