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項久義 于利輝
“張書記才來幾個月就幫我們修果園,栽榛子樹,這個文質彬彬的小伙子可真是為咱干實事來了。”村民樸實的話語表達了對海城市牌樓鎮南鐵村第一書記張雪飛的贊許。
今年31歲的張雪飛,是海城市安監局的一名機關干部。在海城市“萬千百工程”中,經個人爭取、組織考察后,被派駐到牌樓鎮南鐵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你一個毛頭小伙子不好好在市里上班,到我們村能干個啥?還不是走走過場鍍鍍金?”張雪飛剛到南鐵村時,村書記謝國威簡直不相信眼前這個年輕人居然愿意走出機關,來到農村。隨著接觸的增多,他慢慢改變了原先的看法:“雪飛適應能力強,肯吃苦,愛鉆研,這樣的駐村干部正是我們基層需要的。”謝國威由衷地說。
“在農村,能干什么,該干什么,能留給村里什么,帶
給村民什么?”這是張雪飛經常思考的問題。最終,他把促進農村發展、幫助群眾增收作為自己駐村的頭等大事。面對南鐵村一無資源、二無項目的實際,他苦心琢磨發展的路子。在一次和村干部閑聊的時候,聽說村頭有一塊廢棄地,他和村干部一商量,決定來個“筑巢引鳳”。村班子籌措資金120多萬元,在這塊廢棄地上建起了全鎮最大的包裝廠廠房,對外租賃,不但為村里增加收入20多萬元,還解決了1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個村的發展不能光靠“輸血”,還要學會“造血”。選準一條符合村子發展實際的路子最關鍵。張雪飛經過多方考察,與村干部反復研究決定“靠山吃山”,把村里的2000畝荒山禿嶺變成“聚寶盆”,發展雜交榛子項目。為了解決啟動資金問題,班子上下齊動員,四處找門路、找外援。他也以大學生創業代表的身份,申請了鞍山市委10萬元創業扶持資金,并申報了創業貸款。海城市委也專門撥付了10萬元的創業獎補資金。項目實施過程中,他天天和農技中心技術員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農戶。他的真誠像火炬般點燃了群眾的種植熱情,村民由被動實施轉變為主動參與。預計5年后,達到盛果期的“千畝榛子園”每年可為村里增加收入500多萬元,為村民人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在田間地頭,在村民的屋檐下、炕頭上,張雪飛了解了村民心里最真實的想法,并將其記錄在民情日記里。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一個個困難戶的名字:白德強,53歲,下肢癱瘓,無經濟來源;鐘志明,95歲,兒子智障,生活困苦……他的心里時刻牽掛著這些困難戶的生活。2012年春節前,他協調牌樓鎂礦對口捐贈1萬多元的米、面、油,讓27戶困難戶過上了一個祥和的春節。
駐村期間,張雪飛始終把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作為開展工作的基礎,辦合作醫療、送低保等已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化解矛盾糾紛,為群眾排憂解難,更是家常便飯。有一戶村民和鄰居有矛盾,新房子蓋不成,全家人就擠在一間平房里,春秋好辦,可一到冬夏就遭罪了。得知這一情況后,他二話沒說便去了現場,聽想法,找癥結,將心比心,分頭談話。隨后,和村支書多次給兩戶村民講道理、做工作。通過協調,矛盾終于得到化解,這戶村民順順當當地蓋起了新房。
村里環境臟亂是張雪飛的一塊“心病”。決不能讓鄉親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他帶領村干部跑政府、跑企業,爭取到了30多萬元資金。一晃兩個月時間,累計清理河道500多延長米,修建橋梁3座,整修街路1公里,建設垃圾排放點10個,修建花壇500多延長米。
張雪飛說:“被群眾需要是一種幸福。農村苦一些,但能鍛煉人;農村累一些,但能考驗人。”駐村近3年的時間里,張雪飛為村民辦的一樁樁、一件件實事、好事,解決了一大批群眾的急難問題。在他的心里,群眾就是親人。在農村那片廣闊的田地里,他用真誠書寫著對農村和鄉親深沉的愛,用滿腔熱情讓青春在駐村崗位上閃光,譜寫了一曲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贊歌,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