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爾東)
2013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出現了“家庭農場”的提法,并且鼓勵各地發展家庭農場,這無疑給廣大草根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政策性商機。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與傳統農業種養殖模式有四個區別:
一是注冊登記制度,家庭農場需要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
二是品牌化,家庭農場銷售的商品都有自主品牌,比如“張某某”水稻、“大地”高粱等。
三是享受更多的扶持政策優惠,體現在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方面,如對種糧的家庭農場給予提升財政補貼額度、減少稅收、加大保險力度等;如農林牧漁業項目所得,可以免征、減免企業所得稅;免征耕地占用稅。
四是經營模式的改變,投資者必須從市場角度出發,以追逐利潤為主要目的,要市場化經營。
通俗地講,只要你手里有十幾畝地,注冊一個獨立法人資格,從事農業種養殖項目,而且主要勞動力都是家庭成員,那么你就成為了一個“農場主”。但是,投資者需要特別注意,家庭農場與休閑農業有本質區別,休閑農業以觀光、休閑、旅游等收入為主,并非以農業收入為主。
盡管2013年中央1號文件正式提出“家庭農場”概念,但國家已在多個地區進行試點推行多年,據統計,農業部確定的33個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
像上海松江區從2007年推出家庭農場到2012年6月止,已有1173戶,經營面積占全區糧田面積的77.3%,戶均經營面積114.1畝,戶均年盈利10.1萬元。
中國農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祖輝介紹,與發展了數十年的歐美國家相比,家庭農場在國內屬于剛剛起步階段。雖然家庭農場剛剛起步,但其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首先,家庭農場模式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主要趨勢之一,從我國33個試點服務區試驗結果看,家庭農場成功率在98%,最低年收益10萬元以上,多則可達百萬元以上。
其次,國內已經有可借鑒“樣本”。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各地可以借鑒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安徽郎溪、浙江寧波、吉林延邊等五地的成功模式。有了成功的“樣本”,讓家庭農場推廣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第三,政策扶持力度空前。以往國家對農業項目的扶持多以提供財政補貼為主,而這次針對家庭農場在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多個方面給出空前的力度,這也是保障家庭農場順利推行的根本。
第四,符合當前國情。目前廣大農村閑置大量土地,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都進城務工,而家庭農場模式則能將這些閑置土地最大化利用起來。因為家庭農場模式要涉及土地流轉和集中,而在土地流轉和集中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雙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則,即其他農民或村集體自愿把土地承包給“家庭農場主”,由“家庭農場主”支付合理的承包費,雙方簽訂合同,約定承包的期限。在這種模式中,土地歸村民集體所有的性質不變,向外承包土地的一方在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土地。因而,“家庭農場”模式并不會傷害農業的根基,并不會傷害其他農民和村集體的利益。相反村民還能從中獲取紅利。
據農業部門相關人士表示,城市居民下鄉辦農場仍有不少壁壘:
首先,對城市居民在土地流轉,即土地使用權轉讓上有限制。
其次,城市居民遠離農業生產,沒有相應種植技術,缺乏農產品銷售渠道,因此申請個人法人資格上有難度。
第三,城市居民需要雇工來從事生產,人工費將增加成本,未來經營利潤可能會偏低。
如果城市居民也想掘金家庭農場,可以通過資金入股農業合作社、參與農業經營管理等方式,涉足“家庭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