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雷 宋秋穎 倪 薪
參麥注射液與紅花注射液聯合西醫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對照臨床觀察
張增雷 宋秋穎 倪 薪
目的觀察參麥注射液與紅花注射液聯合西醫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按半隨機法將符合標準的7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38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參麥注射液和紅花注射液治療。結果觀察組臨床控制23例(60.53%),總有效率92.11%。對照組臨床控制12例(30.00%),總有效率77.50%。兩組比較,臨床控制率和總有效率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觀察組血液黏度和纖維蛋白質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血漿黏度和紅細胞壓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右室壓和平均肺動脈壓均降低,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氧分壓均升高,二氧化碳分壓均降低,以觀察組改善較為明顯,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西醫聯合參麥注射液與紅花注射液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療效優于單純西醫治療。
參麥注射液;紅花注射液;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西醫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變,逐漸引起肺動脈高壓,進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發生心力衰竭的一類心臟病。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藥參麥注射液和紅花注射液聯合西醫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①年齡<70歲;②結合病史、癥狀、體征以及心電圖、胸片、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確診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③符合中醫氣陰兩虛,痰瘀互結證的臨床特征:氣短乏力,咳痰喘而無力,胸悶心悸,雙下肢水腫,面色晦暗,口唇發紺,舌淡或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弱或脈澀;④排除高心病、先心病、冠心病和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一般資料對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到我科就診的78例患者,采用半隨機法分為兩組,即觀察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45~69歲,平均66.2歲;病程4~30年,平均18.5年。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46~70歲,平均65.7歲;病程5~33年,平均17.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西醫常規治療,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包括吸氧,鎮咳祛痰,解痙平喘,抗感染,調整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強心,利尿,擴血管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參麥注射液和紅花注射液治療。
1.4 觀察項目觀察臨床癥狀積分、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和動脈血氣指標改變情況。臨床癥狀積分采取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血液流變學主要觀測血液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質和紅細胞壓積4項指標。血流動力學指標使用心臟彩超測定,主要觀測右室壓和平均肺動脈壓的改變情況。動脈血氣主要觀察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兩項指標。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擬定。臨床控制:癥狀積分下降指數≥60%;有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20%~59%;無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20%。
2.2 臨床療效比較治療3周后統計療效,結果如表1所示。兩組比較,臨床控制率和總有效率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由表2可知,兩組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以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觀察組血液黏度和纖維蛋白質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血漿黏度和紅細胞壓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4 血流動力學和動脈血氣指標比較兩組右室壓和平均肺動脈壓均降低,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兩組氧分壓均升高,二氧化碳分壓均降低,以觀察組改善較為明顯,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和動脈血氣指標比較(mmHg)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見并發癥,目前西醫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如吸氧、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痙平喘等,但臨床治療效果較差,患者病死率高達15%[2]。本病屬祖國醫學“肺脹”、“喘證”、“水腫”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由于病程纏綿,久病入絡,常有血瘀為患,導致痰瘀膠著,致使疾病更加難愈,因此治療時不僅要注重止咳化痰、利尿平喘等治標之法,還要注重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以治本。生脈飲主治熱傷元氣,久咳肺虛,短氣自汗,脈虛者[3]。將其制成參麥注射液,具有改善心肌代謝,改善血流動力學和心功能的作用[4]。紅花味辛性溫,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功[5]。紅花注射液能改善血液黏滯度,降低肺動脈阻力,從而降低肺動脈和右心壓力[4]。兩藥聯合應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復脈之功,正對本病氣陰兩虛,痰瘀互結的病機,故能收良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西醫對癥支持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參麥注射液和紅花注射液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能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血液黏度和纖維蛋白質指標,降低右室壓和平均肺動脈壓,療效優于單純西醫治療。但由于樣本量偏小,且未采取隨機雙盲試驗,有待于今后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證實。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92.
[2] 郭秀文,鄭敬茹,紀春玲,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84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4):27-28.
[3] 董文杰,鄭東海,鄭偉鴻.鄭偉達對生脈散的臨床應用舉隅[J].世界中醫藥,2011,6(3):209-210.
[4] 鄧曉銀.參麥注射液、紅花注射液聯合西醫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對照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8):26-28.
[5] 趙超,劉峰,馬存德,等.系統聚類分析在紅花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世界中醫藥,2011,6(2):163-164.
R541.5
A
1673-5846(2013)04-0270-02
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呼吸內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張增雷(1979.10-),男,學士學位,主治醫師,從事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診療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