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杰 劉 波 孫秀春
重癥監護病房與非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的對比研究
張士杰 劉 波 孫秀春
目的對重癥監護病房與非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情況進行對比,以期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方法對醫院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收治的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74例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和108例非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同步留取導管尖端以及外周靜脈血標本的檢查結果進行對比。結果重癥監護病房組發生感染的導管數為23根(19.7%),非重癥監護病房組發生感染的導管數為26根(32.1%);重癥監護病房組發生球菌67.57%、桿菌27.03%、真菌感染10.81%;非重癥監護病房組發生球菌46.30%、桿菌37.96%、真菌感染19.44%。感染發生的相關病原菌包括球菌、桿菌和真菌,且球菌和桿菌居多。結論重癥監護病房和非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病情況大致相同;感染發生時,球菌和桿菌的耐藥性較高,真菌的耐藥性較低。
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感染
隨著醫學的發展,對中心靜脈導管進行留置和維護的技術日漸完善,并成為一種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因中心靜脈導管引發相關感染的情況也較多,這往往給預后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干擾、且會增加患者的治療負擔、加長住院的時間。本次實驗旨在對重癥監護病房與非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情況進行對比,以期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具體實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醫院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收治的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74例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和108例非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6.5歲;其中男94例,女88例;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
1.2 方法對所有患者的病情、導管留置時間、拔管原因等進行詳細記錄;使用荷蘭阿克蘇公司生產的Bact/Alert120全自動培養儀,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的ATB Expression型號的半自動為生物系統、API鑒定板條、KB紙片等對感染細菌及真菌進行培養及鑒定;當患者有體溫升高等感染現象發生時,保持無菌條件,從外周經皮抽取患者5mL靜脈血液,放入無菌試管之中;并將采取血樣呈送給相關科室進行感染病原菌的培養以及鑒定。
1.3 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χ2檢驗;當P<0.05時,認為數據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
2.1 感染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感染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感染情況比較
2.2 感染發生的相關病原菌重癥監護病房組74例患者發生球菌50例(67.57%)、桿菌20例(27.03%)、真菌感染8例(10.81%);非重癥監護病房組108例患者發生球菌50例(46.30%)、桿菌41例(37.96%)、真菌感染21例(19.44%)。感染發生的相關病原菌包括球菌、桿菌和真菌,且球菌和桿菌居多。
隨著中心靜脈置管技術的發展,因置管不當而引發的并發癥已經大大減少,然而因中心靜脈導管引發相關感染的比例仍然較大,有文獻報告發生細菌感染的幾率約為5%~61%[1]。在2002年,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對靜脈導管感染預防發布了新的指南,希望盡可能降低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減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有利于改善預后、提高治療效果,并且可以減少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2]。
本次實驗旨在對重癥監護病房與非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情況進行對比,以期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通過對醫院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收治的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74例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和108例非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同步留取導管尖端以及外周靜脈血標本的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后可以發現:重癥監護病房組發生感染的導管數為23根(19.7%),非重癥監護病房組發生感染的導管數為26根(32.1%);重癥監護病房組發生球菌、桿菌、真菌感染的比率為65.0%、25.0%、10.0%;非重癥監護病房組發生球菌、桿菌、真菌感染的比率為48.8%、37.2%、14.0%。因此可以認為,重癥監護病房和非重癥監護病房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病情況大致相同;感染發生時,球菌和桿菌的耐藥性較高,真菌的耐藥性較低。
[1] 杜斌,陳德昌,劉大為.危重病患者中心靜脈插管相關性感染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1997,35:398-401.
[2] McGee DC, Gould MK.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J]. N Engl J Med, 2003,348:1123-1124.
R459.7
A
1673-5846(2013)04-0354-02
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