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五年,德國城鎮卡塞爾便會上演一場舉世矚目的藝術盛會,即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的卡塞爾文獻展。平日,這座人口僅20萬的小城就像歐洲其他城市一樣,宛若靜謐天堂。但文獻展展出期間,慕名而來的人群卻占據了公交線、鐵路網、街道;原本空闊的夜幕也由交織的燈影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孔所替換,恰似是天空中的街市,美麗而不真實。或許,這場藝術界的“奧斯卡”典禮早已與這座城市不可分割,卡塞爾的每一棟建筑,每一條街道,甚至每一片落葉都已成為展覽的一部分,缺一而不可。
百廢待興
戰爭留給人類的只有殘破的城市和消沉的社會氛圍,這無關勝敗,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傷痕卻早已造就。正如50年代的卡塞爾。二戰后的卡塞爾同德國其他城市一樣,在廢墟中摸索明日的曙光。但,硝煙退散后,留給卡塞爾的不僅僅是滿目瘡痍,還有希望的星星火光。在近十年的光陰沉淀后,卡塞爾這座德意志城郭終于迎來了一次重振的機會——1955年,出生于卡塞爾的德國藝術家阿諾德·伯德(Arnold Bode)率先發起并策展了第一屆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彼時,前來參展的670件作品分別來自近150名藝術家,其中包括克萊、康定斯基、畢加索、夏卡爾和貝克曼。這是年輕的聯邦共和國的一件文化盛事。納粹政府倒臺10年后,德國公眾終于又能再次欣賞藝術。
首屆展會可謂是現代藝術成就的一次百花爭艷:20世紀上半葉的雕塑、素描以及繪畫,特別是那些受到納粹詆毀的作品得到了全面展現。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送來了畢加索的神秘的《鏡子前的女孩》(Girl Before a Mirror),法國國家博物館也借出幾幅立體派畫作。回憶往事,阿諾德·伯德指出1955年文獻展獲得的成功表現在國際媒體的強烈反響,以及參觀者的人數之多,他們“如饑似渴地趕來欣賞那些在納粹當政的可怕年代無緣會面的杰作。”首屆文獻展的訪客人數達到將近13萬5000人,成為一個極具轟動效應的大事件。藝術圈的圈內人士也成群結隊地趕來黑森州的這座小城朝拜。文獻展的字面意思是文獻資料的匯編工作,按照拉丁語的語義理解,還有“教導”以及 “精神”的含義。可見,文獻展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1955年還無人能夠預見它的輝煌未來。1959年,第二屆文獻展召開,此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的作品被送到這里,展館的數量也隨之增長。當代藝術作品從此走上了在這里系列展出之路。
藝術殿堂
如今,作為同威尼斯雙年展、巴西圣保羅雙年展齊名世界三大藝術展的卡塞爾文獻展,已經舉辦了十三屆,而展出主題亦早已不再需要戰后的文化重建作為背景渲染。借著文獻展在國際藝術界的名氣,來自各國的藝術家紛紛競相希望能在這個舞臺上展露拳腳,將自己造詣最高的作品亮相于文獻展上。
然而,在早期,卡塞爾文獻展卻不得不借助政府補助以勉強平衡收支。幸運的是,當地政府對展出一直持支持的態度,從城市的長遠發展,堅持每一屆展出均投入大額資金,最終造就了今天的藝術界盛事。
文獻展的字面意思是文獻資料的匯編工作,按照拉丁語的語義理解,還有“教導”以及“精神”的含義。可見,文獻展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1955年還無人能夠預見它的輝煌未來。1959年,第二屆文獻展召開。這次展出的作品是1945—1959年的抽象藝術、繪畫、雕塑和設計。或許,首屆文獻展在取得和政府、藝術家、藝術品收藏家、藝術批評家的協調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而第二屆展覽委員會具備的經驗與能力已經足夠促成各種力量的全力合作。文獻展除了給與藝術家以廣泛的聲譽,同時它還不可避免的引來了藝術市場對藝術作品傾慕的目光,許多人在作品前面直接談論價格。它甚至為這之后以純粹交易為目的的藝術博覽會提供了運作模式。此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的作品被送到這里,展館的數量也隨之增長。當代藝術作品從此走上了在這里系列展出之路。應當說,第二屆的展出規模是空前絕后的,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展覽超。而歸根究底,這大概要歸功于阿諾特·波德明確的策展目標:文獻展要成為大眾與藝術之間的橋梁,要盡可能彼此走近。
也正因為阿諾德·伯德堅持并傳承下來的這一理念,卡塞爾文獻展總能看到當前風格和未來趨勢的折射:抽象的表現主義可以與色彩明快的波普藝術爭奇斗艷,而后來居上的極簡主義亦可占據一席。公眾既能見到相片真實主義的畫作,也能在一望無際的裝置藝術、攝影和錄像藝術的海洋里大開眼界。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媒介,文獻展表達自己對當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的思考。所以,卡塞爾文獻展其實具有教育的性質,第十二屆文獻展的藝術總監羅杰米·博格爾(Roger M. Buergel)便認為:“文獻展不同于我們通常獲得的膚淺而枯燥的信息。”
卡塞爾文獻展創始人阿諾德·伯德在繪畫、家具設計、展館建筑學等領域多有建樹。作為當地知名的藝術家,阿諾德·伯德也是一名不懈的、獨樹一幟的策展人。雖然納粹政府曾經封殺他的藝術創作,但1945年納粹倒臺之后,阿諾德·伯德重返了藝術殿堂。而最好的選擇則是在其家鄉卡塞爾。為了將家鄉卡塞爾的藝術氛圍擴大,同時也為新的世界藝術提供一個交流鑒賞的平臺,他策劃了首屆卡塞爾文獻展,并將弗里德利希廣場上的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定為主展館。卡塞爾文獻展由此便在阿諾德·伯德的開辟天地中日益壯大,成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最初,文獻展只是德國聯邦園藝展的一個附加部分,讓美術成為園藝展的伴隨節目。
模糊界限
卡塞爾文獻展最近一次策展是于2012年舉辦的十三屆展覽。這次展覽以政治、女權主義、考古學以及百科知識四個主題為重點。本屆展覽現場空靈感十足,這也許是策展人有意為之。文獻展主館大廳的兩則空間,是歷屆策展人用來挑動觀眾激情的場所,本屆展覽卻讓它空空如也,展廳里一扇窗戶開著,一位藝術家聲稱這是她的“風的裝置”。
本屆文獻展的主題是“崩潰與新生”,關于這個概念,本屆策展人卡羅琳·克里斯托弗-巴卡爾吉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闡釋說:“現在這個時間急需一種我所謂的全球腦力勞動者聯盟,不管是哪個專業的,藝術家也好,科學家也好,小說家也好。我們急需站到一起發聲,一起工作,共同提出命題。從歷史角度看,“藝術家”是一個非常有限的概念。古希臘人的語言里根本就沒有“藝術”這個詞。他們用techné指代“藝術”,這個詞放到今天就是“手藝”或“工藝”的意思。所以接下來藝術是否還能夠被定義為一個獨立的領域都是問題。沒人能保證一百年以后,泰特現代美術館或者紐約MoMA的藏品會一定是由今天所謂的當代藝術家創作的一系列人造物組成。也許那時候博物館里收藏的是我們今天拿來當作知識和體驗空間的東西。因此,盡管我不會說這次展覽是學科交叉或跨界性質的,因為那樣就等于暗示哪邊都不靠,但它的確指向不同感知力、認知力以及不同形式的知識和行動方式之間的聯合。”
將藝術的界限與科技、文學等模糊,打破傳統藝術的范疇,或許才能收獲更廣闊和新鮮的藝術領域。本屆卡塞爾文獻展的主題給予我們對于未來的思考,而這也是半個世紀以來,這個頗具先鋒與教育意義的藝術展所能留給后人作品之外的禮物。
這個本來并不特別的小鎮,因它蜚聲世界的藝術展而聲名鵲起,城市氛圍被渲染上了濃烈的藝術氣息。或許卡塞爾有些像“音樂之鄉”維也納于幾百年前的狀態,借助著某一精神產業的蓬勃發展,最終或將成為未來的“藝術之都”亦并非無字天書。所以,若有幸參與下一次的文獻展,一定要細細品味這座小城的自然與人文,解析或者僅僅是享受這座城市五年一遇的繁忙節奏。
關于卡塞爾文獻展對話德籍華人藝術家張奇開
3月8日,德籍華人藝術家張奇開坐客重慶長江匯當代美術館,為市民免費舉辦了一場名為《卡塞爾文獻展——國際當代藝術的歷史坐標》藝術沙龍。《環球生活》有幸采訪到這位多年研究卡塞爾文獻展的專家,為讀者更直觀的剖析這一藝術“奧斯卡”。
卡塞爾文獻展是否曾與國內藝術圈有親密接觸?
這是當然。早在1977年,第五屆卡塞爾文獻展策展人哈洛德·舍曼首次邀請中國藝術家參展。當時舍曼選擇了由川美創作的《收租院》泥塑作品。不過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收租院》沒能參加那次展覽。2006年12月12日,“卡塞爾文獻展——50年移動中的檔案館”在川美隆重開幕。這是卡塞爾文獻展50年來首次來中國大陸展出,第一次亮相就選擇了重慶。隨后,卡塞爾市政府邀請川美參加2007年舉行的第12屆卡塞爾文獻展。
重慶的本土藝術圈是否可復制卡塞爾的模式?
復制“卡塞爾”,難度很大,卡塞爾文獻展因為其對藝術作品前鋒性、前衛性的追求,很難復制。不過,卡塞爾利用文化牌將自己成功地推向了世界。這種用文化推廣城市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重慶有川美這樣的學術高度,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打造自己的“卡塞爾”。
卡塞爾文獻展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呢?
與國內展覽不同,卡塞爾文獻展有自己專門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要負責文獻展的資金問題。資金的籌措約50%來自當地政府,其余的部分由公司去尋找贊助。此外,政府還要負責協調媒體等公共資源服務文獻展。此外,卡塞爾文獻展還有一點值得中國的展覽學習,即是在每件作品旁邊都附有作品介紹、解讀,幫助觀眾讀懂藝術。
在卡塞爾文獻展過往的展出中,充滿想象力與富含詩意的作品如繁星與春水,在文獻展的歷史涓流中盈盈發光。而這些展出的藝術品本身也成為流傳于當代藝術界的佳作,一時分不清究竟是文獻展成就了這些藝術品,抑或這些藝術品造就了文獻展。不過,于我們而言,若能賞析到佳作的魅力,便足矣吧?不妨,透過其中幾許佳作,來感受……與思索。
作品名稱:Man Walking To The Sky
作者:Jonathan Borofsky
出展時間:1992年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
由美國藝術家Jonathan Borofsky于1992年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所展出的裝置作品《Mna Walking To The Sky》如今已然成為展覽的形象標志。
作品名稱:Template
作者:艾未未
出展時間:2007年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
藝術家艾未未于2007年展出的作品《Template》不幸在一場暴風雨中倒塌,不過卻由此獲得了新的藝術美感,應當說是“神來之筆”吧?
作品名稱:Puppy
作者:Jeff Koons
出展時間:1992年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
美國藝術家Jeff Koons的展出作品《Puppy》無疑是一件很討公眾喜愛的漂亮藝術品,一個143英尺(12.4米)高,用灌木修剪法在鋼架結構上使用各種花卉制作而成的西部高地白梗幼犬雕塑,可愛而不乏現代藝術精髓的巧妙技巧將意境與技術完美結合。
作品名稱:Tokyo Work
作者:Tanaka Atsuko
出展時間:2007年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
日本藝術家Tanaka Atsuko的于1995年完成的作品《Tokyo Work》在2007年的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展出。置于展館之一——橘宮前草坪上的《Tokyo Work》與草地藍天以及橘宮的淡黃色形成強烈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