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微
華表,見證歷史的沉默者
肖微

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氣勢恢宏,讓身處其中的中國人由心底感到驕傲。尤其是天安門前、門后的四根漢白玉雕刻而成的華表,更是挺拔筆直,猶如我們中國人的脊梁。這兩對華表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你知道嗎?只是簡單的裝飾品嗎?為什么有專家說,它們已經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呢?今天,咱們就一起走近這“大家伙”。
天安門門前、門后的這四根柱身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重20000多公斤。在直徑為98厘米帶有層層回環不斷的云朵石柱上,盤繞著一條巨龍,龍四足,雕飾得卓約生動,躍然飛舞,可謂鱗角崢嶸,臂爪勁健,給人以玉龍翱游云天之感,配以高大的柱身仿若直插云間。每根華表在雕龍巨柱頂端,橫叉著白石云翅,呈朵狀。云翅上面是圓型承露盤,盤上有一蹲獸,叫犼,是龍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習性。
天安門前面那對華表上的石面向南,望著皇宮外頭,人們叫它“望君歸”,它們負責注視皇帝外出時的行為,盼望皇帝早日回宮,不要老在宮外尋歡作樂,久出不歸,荒廢朝政。傳說,當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歸的時候,“望君歸”就說話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來料理國事吧,我們日夜盼望你回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門后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犼”面向北,翹首宮內,人們叫它“望君出”。它們負責監視皇帝的宮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宮,不經常出來查看民情,便勸戒皇帝說:“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宮殿里,只顧和后妃取樂,你該出來看看人民的苦難吧!我們日夜盼望你出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封建社會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開明的好皇帝,于是就產生了“望君歸”、“望君出”的民間故事。它表現了人民對他們用自己雙手建筑起來的美麗華表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人民樸素的愿望和對統治者奢靡生活的不滿情緒。
在華表聳立之下的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四面雕刻云龍,外面四周環繞白石雕花欄桿,欄桿四角柱頭上,雕有四只憨態可掬的小石獅子,在它們頭朝的方向與“犼”的方向一致。亭亭玉立。獅子,古代稱為“狻猊”。傳說它吼聲之下山搖地動,日行500里,以虎豹為食。正因為獅子如此兇猛、如此威武,所以被人們視為百獸之王,成為威鎮四方、惟我獨尊的王權化身。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筑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
也許觀察久了你就會發現,天安門外、西側的華表似乎有些“損傷”,原來在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時,曾炮擊天安門,天安門前的華表以及它附近的石獅子都曾中炮,所以至今仍保留著傷毀的痕跡。相比巍然不動的華表,它身邊的石獅子受傷可是更有傳奇色彩。據說,八國聯軍攻入天安門時,石獅子活了。它勇敢地撲向殺人放火的侵略軍,并因此遭到洋槍射擊而留下了槍眼,至今天陰雨潮濕之時就會流鮮血呢。
也許是老百姓不愿意提及這段屈辱的往事,于是將“受傷”的石獅子與李自成聯系在一起,來解釋石獅所受之傷。相傳,明末之時,闖王李自成攻打北京城。闖王率大軍攻下廣安門后,浩浩蕩蕩地來到前門樓下。此時明軍守城的大將是李國禎,不肯開城投降,但經過一場惡戰后,情知抵不過闖王大軍,便倉皇逃跑了。守城兵將一看將軍逃了,便打開了城門,迎闖王進城。闖王一馬當先,率領兵將進了前門,過了棋盤街,進了大明門,并一路無阻地來到了承天門前。農民起義軍官兵們都是第一次進京城,看著承天門前的華表和石獅子,都覺得新鮮。李闖王和眾兵士一樣,邊走邊看。正在這時,一兵卒大喊道:“闖王留神,獅子動彈了!”闖王聽到呼聲,眉頭一皺,隨口喝道:“胡說!石頭獅子怎會動彈?”闖王邊說邊驅馬朝東面那個石獅子奔來,來到跟前,挺槍便扎,只聽“哨”的一聲,石獅肚子上扎了一個槍坑,火星亂爆。正待闖王收槍之時,一條人影從石獅后面跑出來,直奔西面那個石獅了。眾兵卒一看,連忙喊道:“闖王留神,有敵人!”李自成哪里會怕這個,早已驅馬趕到西邊獅子前,一槍扎了過去,槍又扎偏,且又扎在獅子的肚皮上。此時,眾兵卒已圍住石獅子,并將那人活捉到闖王面前。闖王一看,原來此人就是逃跑掉的明將李國禎。敵方守將被抓到了,但石獅子的肚子上卻永遠留下了深約寸許的槍眼。

你還可能不知道,天安門前金水橋畔兩根對稱的華表,原來并不在現在的位置。在共和國誕生后的前幾年里,天安門廣場的國慶節時都要舉行盛大的游行機會等群眾活動。為方便游行隊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華表和石獅向北挪移了6米。搬動兩萬多公斤的華表,說起來也不怎么費力,但考慮到華表柱身上的精雕細刻不致于受到絲毫損壞,最后決定用衫蒿桿、麻繩和吊鏈等傳統的起重方法,把華表移到了現在這個地方。整個挪移工作分為瓦工、扎架、石工、搬運四部分,各環節相互配合,組織工作非常嚴密。在華表遷移中,一位祖上五輩都為宮廷建筑搭架子,15歲入清內務府營造司房庫,年已64歲的老搭材匠徐榮起了技術上的指導作用。
其實,華表并不只存在于天安門廣場,如果你到過北京,游覽過北京的古跡遺址,你就會發現,其實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只是天安門廣場的兩對華表更為著名一些。
那么為什么華表要矗立于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筑物中起著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猜測一:行路方向標的雛形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恒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猜測二:源起古代部落圖騰
還有專家認為,華表起源于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就拿大家都熟悉的天安門華表來說,通過前文的介紹,我們已經了解到它們的上邊所蹲坐的“犼”分別被稱作“望君歸”和“望君出”,這種說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華表時對王權的一種虛幻的期望。
而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于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后將白鶴雕刻于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猜測三:最早的“民意留言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
崔豹所言的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征皇權的云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筑的一種特殊標志。
猜測四:曾經是件大樂器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
先秦時,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于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后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于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
猜測五:天文觀測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并以此來測恒星,可觀測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筑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標志。后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蟋龍云紋,柱頭有云板,校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
以上這些各種各樣的說法,觀點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對華表產生的歷史看法卻是比較一致的。華表在我國由來已久,不論它的原形究竟是什么,但是它發展到今天的形狀,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我們今天看到精致壯觀的華表,是我們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