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光盤”說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黃書滿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從校園“光盤”說起
黃書滿
自古以來,勤儉節約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美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制俗以儉,其弊為奢。”“衣不求華,食不厭蔬。”……這些詩文都是古人“儉以修身”的最好佐證。如今,提倡節儉更是一種社會風尚。春節前夕,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一次“光盤”行動,這是全民節約的再次體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所謂光盤,就是吃光你盤子里的東西。”光盤進行時,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節約,還有一種生活習慣的開始與延續。
作為學生,我們如何看待“光盤”呢?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一些學生,聆聽到了他們的聲音。遼寧科技大學軟件學院大一學生崔萌認為,“光盤”是一種合理的消費方式,其目的是“不浪費”,就像AA制一樣,消費者不要有心理負擔,錢已經付完了,難道還不讓打包嗎?她說:“現在的浪費現象太嚴重了,幾個人到飯店吃飯,明明吃不了,卻點了一大桌。飯后,剩了一大堆,也不打包,太可惜了。”袁浩是大連市第四中學七年二班的學生,他以前有個壞毛病,就是經常剩飯。上初中以后,他
方璇(初三學生):這反映的是消費觀念。在國外,這種“光盤”現象早就有了,不過,這不是說外國人小氣,而是說他們很節約。現在,中國人的這種意識也越來越強了,大到政府官員,小到貧民百姓,遠離“剩宴”,做“光盤”公民。作為學生,我們更要做到這一點,畢竟經濟沒有獨立,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如果浪費了,那也對不住自己的父母呀!從個人角度來講,我是不會浪費的,能省則省,能用則用,只要安全衛生就行了。
鄭曉竹(高二學生):這應該是一項長期行動吧,甚至變成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光盤”不是丟面子,而是讓人活得更體面。以前,我和家人出去吃飯,要的多,剩的也多,結果都浪費了。那時候,老媽就有“光盤”意識,臨走的時候,向服務員要來幾個餐盒,把剩下的飯菜拿回家。對此,老爸的態度恰恰相反,他向來出手大方,不贊同打包。不過,他的思想也在不斷改變,每次吃完飯,都要“打掃戰場”,然后拎回家。老爸的飯局多,幾乎每天都打包回家,所以家里很少開火。呵呵,這也省水省電省燃氣了。
李航(初二學生):這種現象很多的,尤其在食堂,很多女生吃不上幾口,就把飯菜倒掉,然后轉身就走。我們班里就有一個女生,她特別挑剔,在食堂從來沒有“光盤”過,老師都拿她沒辦法。有一天老改掉了這個毛病,而且也不亂花錢。對于孩子的變化,母親黃女士說:“兒子每天都有變化,而且改掉了身上的小毛病,這讓人感到很欣慰。現在,兒子不但不剩飯,還知道節儉呢。我們去飯店吃飯,剩下的都被他打包回來。”是呀,浪費是可恥的,父母賺錢不容易,還是節省一點好。
不過,也有一些學生鋪張浪費,覺得家里有錢就可以胡來。家里的衣服堆成山,好好的一碗飯沒吃幾口就倒掉,剛參加完中考就把所有的復習資料都賣給廢品收購站,晚上不回家非得賴在咖啡館尋找浪漫……據沈陽市某物業公司王先生介紹,他家的孩子讀初二,每天花銷都很大,一年下來大約需要3萬元。“到目前為止,女兒的手機就換了三個。以前的手機也能用,只是款式和功能跟不上潮流了,現在我用的就是她淘汰的。”中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而不能把心思放在消費上,更不能浪費。看來,這位王先生是該好好教育一下女兒了,若等女兒走向社會,她還能攢下錢嗎?

中學生該怎樣修身,又該如何養德?不浪費,不奢侈,從點滴小事做起,也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師找她聊天,就談到了吃飯這件事兒。老師建議她珍惜糧食,吃不了那么多就少買點。對此,她卻滿在不乎地說:“我花的是自己的錢,吃多少別人管不著。”老師給她講大道理,她一點也聽不進去,就連食堂的阿姨一看她就打怵,唉……
劉子瑜(初三學生):說真的,這種現象挺嚴重的!有時候,我也很浪費,比如在家里洗澡,除了淋浴外,還在浴盆里泡上一陣子。我家的浴盆比較大,每次都要用很多水,熱水器也一直開著。媽媽讓我節約用水,我卻不聽,還說這比去澡堂子洗要便宜呢。其實一點也不便宜,這水錢電錢的,加起來也不少。想想西部落后地區吃水都困難,再看看自己,心里多少有點自責,以后還真得節約用水了。
田宗林(初二學生):主要是食物浪費吧,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很多學生都處于“物質飽和”的狀態。即便如此,他們也是來者不拒,管它能否被吃光,管它要花多少錢,完全隨著性子來。要知道,浪費糧食有罪呀!再有,就是浪費水了。很多學生平時不注意,擰開水籠頭,嘩嘩嘩……更有甚者走的時候不關水籠頭或沒擰緊,結果細心長流了。其實,這些浪費是可以避免的,關鍵是責任心。如果在家里,你能忘記關水籠頭嗎?
宋波(初三學生):現在的中學生不同以往,教輔書多了,練習本多了,文具也多了,所以也就不那么珍惜了。潔白的草紙勾畫幾筆就扔掉,練習本沒用幾天就換新的。新買來的教輔書還沒翻看過,就被棄在一邊,準備淘汰了。有人說,物質生活提高了,浪費一點也沒關系,我倒不這樣認為。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那可不是“浪費一點”的事了,積少成多,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蔣唯樂(高二學生):還有就是浪費電,有的班級大白天也點燈,其實根本沒這個必要。我上初中時,學校管理不太嚴,下了晚自習后,一些班級的燈還亮著。不是有人在教室里看書,而是值日生忘記關燈了。雖然德育處的老師每晚都檢查,并統一關掉電門,可就在離開教室到封閉教學樓的半個小時里,會浪費多少電呢?一兩天也許不算什么,一兩年地累積起來,恐怕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姜磊(初二學生):當然是否定了,因為浪費不僅是一種可恥行為,也是對社會資源的不負責任。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各種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每個人都不愛惜,那離毀滅的一天也就不遠了。因此,我們要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多向老一輩學習,能省的就決不浪費,這樣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才能使社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孫美靚(高三學生):這是很明顯的,堅決反對浪費!我的表妹以前就很浪費,一到超市什么都買,每次都拎著一大筐東西出來,可是拿回家吃不了用不完,除了扔掉,大部分都送人了。二姨多次叮囑她,讓她節省一點,別看到什么都買,可她就是不聽,似乎變成了“購物狂”。有一次,她請我去肯德基吃飯,要了兩份套餐,哪能吃得了啊?結果,我打包拿回家做了晚餐。
節儉是一種美德,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我們的先人留下大量詩文,以約束自己,以警示別人,供后人學習和借鑒。下面,我們就結合一部分經典名句加以解讀,來加深對“節儉”的理解。
解讀:這句話出自《周易·否》,意思是: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有錢的時候使勁花,沒錢的時候憋得團團轉,甚至靠借錢過日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下場,是因為他們平時不注重節約,有多少花多少,等到用錢的時候,只能兩手空空,仰天長嘆了。若知現在,何必當初呢?節儉一點,也能避免危難出現。
解讀:這句話出自《尚書·大禹謨》,“克勤于邦”指為治水的事業竭盡全力,“克儉于家”指在家生活節儉,意思是: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這句話強調了兩點:一是對待國家事業,要盡職盡責;二是對待家庭生活,要力求節約,也就是不浪費。現在的個別官員,重權在握,卻無視國家利益,無視人民疾苦,不是貪污就是腐化。出門做名車,回家住豪宅,吃飯進酒店,唱歌進包房……他們出手闊綽,斂財成性,何談節儉?何談廉政?這類人是該好好反省一下:你克勤于邦了嗎?你克儉于家了嗎?
解讀:這句話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意思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一個是“大德”,一個是“大惡”,你選擇哪一種呢?人的生活方式有多種:平平凡凡是一生,轟轟烈烈也是一生;勤儉持家是一生,奢侈驕淫也是一生。哪種人生更有意義呢?相對于奢侈,勤儉更應該提倡,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凡人,都過平常人的日子,只有勤勞節儉才能家和萬事興。相反,好逸惡勞的人,終將被生活所拋棄!

解讀:這句話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意思是: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這里強調的是勤勞,勞動創造一切,勞動者是最美的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我們還要學會節儉,節儉能使勞動果實增值。
解讀: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鑒》,意思是: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其實,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計劃要合理,要有前瞻性,還要具有可操作性。在物質豐富的時候,要有節制地消費,不能過了今天不想明天。合理的規劃,才能保證長久的富有,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解讀:這句話出自《宋史·范純仁列傳》,意思是: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這里強調了節儉和寬容兩種品質,一個節儉的人才能更好地為官,一個寬容的人才能更好地為人。所以,我們不能忽略節儉,更要寬以待人,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
解讀:這句話出自明朝朱柏廬的《夫子治家格言》,意思是: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要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作者從一粥一飯入手,從半絲半縷切題,對人生進行考量,總結到位,寓意深刻。民以食為天,我們在吃飯的時候,要想想糧食是怎樣來的,布料是如何生產出來的,那自然就不會再浪費了。
班里的擇校生
新學期伊始,班里轉來一個新生。她叫趙小慧,一個隨父母進城務工的鄉下女孩。開學第一天,她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不是好的,而是有點不太……
那天,她穿了一件淡粉色的外套,一條灰色的牛仔褲,腳下是一雙舊運動鞋。有趣的是,褲子很肥大,與她瘦小的雙腿很不配套。她拘謹地站在講臺上,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俺叫趙小慧,來自朝陽建平,希望大家能多幫助我。”說完,她紅著臉,等著老師安排座位。
“從今天起,趙小慧就是咱們班的一員了,希望大家能和睦相處!”老師說完,給她安排了一個靠窗的座位。從此,班里就多了一個鄉下妹。趙小慧個子不高,長得也很單薄,可在班里年齡是最大的。一個星期下來,她的這套行頭一直沒有換。她和這個集體似乎有點不搭邊。老師問她有沒有困難,她一個勁地搖頭。她穿的不僅不好,吃的也不行。她從來不去食堂吃飯,每天中午以面包為食。同桌問她:“你怎么不去食堂呀,總吃面包可不行呀!”趙小慧說:“伙食費太貴了,一頓飯8塊錢,夠我們全家買菜吃一天的了。”
“吃面包會營養不良的。”同桌又說。
“我不是很結實嗎?沒事的。”趙小慧說完,把一塊面包遞給同學。
“你嘗嘗,這是我爸烤的。”趙小慧說。
“你爸會烤面包?”同桌問。
“是呀,他在農貿市場一樓開了面包房,生意火著呢。”趙小慧的眉毛向上一揚,臉上露出一絲喜色。
“那……”
同桌的意思是:“那你家的經濟條件應該可以呀,也不至于為了省錢吧。”
趙小慧低下頭,開始寫作業了。
的確,趙小慧的家庭狀況還可以,可是她深知父母賺錢不容易,所以特別節省,很少買衣服,也很少吃零食。她向同桌透露:“為了能到這里讀書,爸爸還拿了一萬多的借讀費呢。我得把這些錢省出來!”
“可是,你也不能老是吃面包呀?食堂的飯菜可好了。”
在同桌的勸說下,趙小慧終于動心了。
一天中午,同學們都去食堂吃飯了,有說有笑的,趙小慧跟在后面,覺得有點尷尬。等坐下來的時候,她發現別人的餐具上不是魚就是肉,真的很豐盛!自己也要了一份肉菜,吃得津津有味。可是,趙小慧很快發現別的同學太浪費了,挑食不說,還剩菜剩飯。看著餐具上的雞鴨魚肉,她很心疼,竟然潸然淚下。同桌問她怎么了,她搖了搖頭,說:“這也太浪費了,吃不了,就少買點呀!我小時候吃頓肉都難,你們卻……”
“這都什么年代了,吃肉如同喝水一般,那還不簡單呀!”同桌說。
“那也不能剩那么多呀!貧困地區的孩子連飯都吃不飽,這里卻如此浪費……”趙小慧的餐具上干干凈凈的,連一個飯粒都沒。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趙小慧一直關注這種浪費現象,心里有了一種莫名的感覺。有一天,老師找她談心,她把這種現象講給老師聽。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們吃東西總是挑三揀四的,剩菜剩飯是常有的事兒,我也沒辦法呀!”老師說。
“能不能開個班會呀,是以節儉為主題的,讓大家談談吧。”
老師覺得這個想法不錯,而且媒體正在報道“光盤”行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行,那由你主持這次班會怎么樣?”老師提議。
“我……”趙小慧猶豫了一下,然后點了點頭。
在班會上,趙小慧以毛澤東的故事開篇,引出“節儉”的主題,然后讓大家展開討論。
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表達自己看法,有的做了檢討,有的表了決心……這次班會取得了一定效果,事后,一些同學不再那么浪費了。
在一次總結會上,趙小慧說:“偉人都過著節儉的生活,我們沒有理由不節儉,難道我們能超越偉人嗎?節儉很容易做到,不浪費水,不浪費電,不浪費食物……”
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他是歷史上的一代君主,卻不忘自己的出身,體察民情,保持節儉;他是歷史上的一代文豪,詩篇傳千年,卻樸素一生;他是一名普通的戰士,心里裝著別人,時刻保持勤儉……
趙匡胤是宋朝的締造者,也是一個倡導節儉的皇帝。每逢七夕節,開封城內熱鬧非凡,男男女女,走街串巷,買各種漂亮的飾物送人。趙匡胤卻十分吝嗇,即便對待母親和妻子,也舍不得花太多的錢。其實,趙匡胤有的是錢,當時的開封有30多個國庫,每個國庫都裝滿了錢物。但是,趙匡胤從來不揮霍。他不僅對別人吝嗇,對自己也是一樣。在他的寢宮里,只掛著葦簾和青布,用的絲織品都沒有繡圖案。有一天,趙匡胤拿出自己的一件麻布衣服,對身邊的人說:“這是我以前穿過的衣服。”弟弟趙光義看后,撇了撇嘴,覺得有些寒磣。趙匡胤則說:“你可不能忘了以前的艱苦生活啊!”作為封建王朝的一國之君,后宮佳麗三千、奴婢無數是很正常的事兒,可是趙匡胤為了節省開銷,大量裁員,硬是遣走了50多人。
趙匡胤倡導節儉,自己的御轎修過多次,且無裝飾。皇后問他:“陛下貴為天子,為何不坐一頂好轎子,并用金銀裝飾一下?”趙匡胤嚴肅地說:“國家之財是天下百姓之財,我不能隨便用。天子要以天下為重,以后,你就不要再說這種話了。”此后,那頂修補過無數次的轎子一直伴在他的左右,這也成為宮廷里的一段佳話。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安徽省鳳陽縣,自幼身份卑微,家里的日子清貧如洗。在當地,老朱家窮得叮當響,幾輩人都拖欠稅款,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最后,他們找到了一個隱蔽的地方做了佃戶。家里一共有六個孩子,朱元璋是最小的。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身,朱元璋特別節儉,當時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十分有趣。“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這個歌謠足以顯現出朱元璋儉樸的生活態度。而且,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的時候,也從不鋪張浪費,青菜只有兩種,一是紅蘿卜,二是韭菜,外加一碗小蔥豆腐湯,就這樣來宴請文武百官。朱元璋還約法三章:今后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堂堂一個開國之君,竟然如此節儉,那貧民百姓就更不用說了。這樣的“治國之道”必然深得百姓擁護,尤其是對那些花天酒地的貪官,更是很好的警戒。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雖然才氣過人,可是一生波折不斷,幾次被貶,悲喜交加。在21歲的時候,蘇軾考上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為官期間,他總是精打細算,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到黃州。由于俸祿減少,蘇軾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自己便下田耕種。為了不浪費,他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再分成十二等份,每份再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蘇軾把錢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當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蘇軾還要仔細權衡,哪些東西能買,哪些東西不能買,這樣做是為了不能超支。有時,還能有剩余,他就將這些錢放在一個竹筒里,留著以后使用。
過了花甲之年,蘇軾再次被貶,一直下放到海南。那時候的海南是一片蠻荒之地,人煙稀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后來,其子回憶父親在海南的生活時說,父親每天只能吃紅薯、芋頭,錦衣玉食從來不敢想,更別提豪宅了。當時,蘇軾唯一的念想就是寫詩,以詩來排遣內心的苦悶,這也算是打發時光了。
4.周恩來
周恩來的一生是艱苦奮斗的一生,也是勤儉節約的一生。他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周恩來從未添過新衣服。進城時做的那套中山裝,多次破損,多次織補,到后來已被外賓看出“破綻”了。在基辛格訪華前夕,他決定給自己換一件,就讓人仿照原來的樣式,做了一件新的。當時,周恩來的外事活動非常多,他有一條原則,那就是衣著要表現出中國人的“臉孔”,所以布料“必須用國產的”。幾十年如一日,他渾身上下的衣服都是國產貨。雖然與洋貨無法媲美,但周恩來穿衣講究整齊劃一,使其一直保持大氣得體的氣度。
在飲食方面,周恩來也從不搞特殊化,一般是一素一葷一湯,高粱米、玉米面等粗糧經常出現在他的餐桌上。在三年困難時期,他和鄧穎超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標,以身示范。1964年夏收以后,全國的細糧比例有所提高,但他們只吃糙米,不吃精米。外出時,周恩來經常交待隨行人員:“一切按標準吃,按標準付錢。”1962年,周恩來到遼寧視察工作,剛一住下,就把一張紙條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原來,這張紙條上寫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讓負責同志從儉處理。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斗志強……”每當這首歌在耳畔響起時,雷鋒那樸實、憨厚的形象就會出現在眼前。雷鋒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節儉的一生。他參軍后,每個月領到的津貼費很有限,除了用于交團費、買書之外,就簡單地買些日用品,剩下的全都存起來。別人有了困難,他慷慨解囊,熱情幫助,卻很少舍得給自己花錢。他的襪子總是補了穿,穿了又補,實在不能穿了,才去小攤買雙新的。雷鋒生前用過的搪瓷臉盆和茶缸也有許多疤痕。在他的一生中,這樣的日用品幾乎沒換過。他的內衣也穿了很多年,都洗掉色了,上面打著大小不一的補丁。部隊發夏裝時,每個人可以領兩套單軍裝、兩雙鞋、兩件襯衣,而雷鋒只領一份,他說一份就夠了,把另一份留給別人吧。正是奉獻的精神,讓雷鋒一直保持節儉的生活態度,直到生命停止的那一刻。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不僅要吃飽穿暖,還要吃出品味,穿出時尚,玩出特色。個別人還擺闊氣,買了很多名牌衣服,穿兩次就放到一邊。家住沈陽市和平區的趙霜艷說:“我有一個朋友,父母是做生意的,家里特有錢,有一次去她家做客,看到她的衣柜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衣服。我問她最喜歡哪一件,她一時答不上來,因為衣服實在太多了,換來換去的,也說不上喜歡哪件了。”衣服多,一方面證明家里條件比較好,另一方面也說明她是一個愛美之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也不能買那么多呀,這不是浪費嗎?“好友說,這些衣服有些是自己買的,有些是別人送的,無論來自哪里,夠穿就可以了。我們也不是模特,穿得太出眾反而會影響形象,還是以學習為主吧。”
一般來說,浪費的惡習都是從小養成的。有些家長舍得給孩子花錢,什么都依著孩子,結果,浪費也就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節儉。還記得那首古詩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連兩三歲的孩子都會背,可是體現在實際行動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身居城市,體會不到農民的辛苦,更無法想象“缺衣少吃”所帶來的苦痛。身在福中,卻不知道滿足,難道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浪費嗎?浪費是可恥的,我們要適度消費,抵制揮霍,做一個勤儉節約的好公民。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意在說明,由儉樸的生活轉變成奢華的生活比較容易,而由奢華的生活變為儉樸的生活會比較難。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古人尚能勤儉持家,樂在其中,我們為何做不到呢?勤儉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變成實際行動,比如: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浪費紙張,不亂花錢等。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讓節儉成為一種習慣。
最近,我在孩子的書包發現一張小卡片,上面印著一首節約歌,很有教育意義。“勤儉節約是美德,艱苦樸素莫忘記。一滴水一粒米,積少成多了不起。一度電一分錢,不講排場講節儉。愛惜資源最光榮,鋪張浪費最羞恥……”其實,“節儉教育”就要從小抓起,家長以身示范,才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編輯/黃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