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源
當前改革應優先考慮公平
◎胡家源
新一屆政府履新一月有余,國務院各部門的改革時間表就已經排到了2017年,這些改革歸結下來只有一個主題:政府放權,激發市場和社會的活力。由此,“釋放改革紅利”也成為幾次國務院常委會議和總理與專家企業座談會上的熱門詞匯。
但反觀民間討論的改革話題,側重點卻并不相同。從養老金延遲退休到壟斷國企限薪令,從公務員低價購房到成品油調價機制,不一而足。對比官方話語體系,人們不禁迷惑:難道此改革非彼改革?改革的“硬骨頭”還會繼續啃嗎?曾經引起熱議的事業單位改革意見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哪里去了?改革的紅利最終會釋放給誰?
不難看出,民眾對改革抱持的熱切期望,和決策層為改革設定的具體步驟,兩者有了一定的偏差。民眾眼中的改革理想,首先是期待公平,公務員與老百姓的養老公平,壟斷國企職工與其他職工的收入公平,特殊身份人與普羅大眾的買房公平。而政府付諸行動的改革實際,首先是著眼效率,嚴控新設審批權、清理政府性基金和收費、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等,都是瞄著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而付諸實施的。
這一方面當然是由于后者相對來說阻力較小,尚未觸動權力核心;另一方面也歸因于前者推進進程的緩慢乏力,既得利益掣肘其中。
著重公平的改革與著重效率的改革該如何排序,這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社會長期積累的“公平負債”已經日益成為未來發展所不能承受之重的時候。因為,要解決中國經濟前行中越來越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效率改革是必須的,否則無法釋放經濟和社會的活力;但要讓這種效率改革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從而具備可持續的動力,則必然需要同時解決公平領域的種種問題。甚至有時,公平問題不解決,效率改革就難以起步。
比如養老金缺口,就直接影響著社保體制改革,也與未來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息息相關。缺口的問題不解決,就相當于給未來經濟埋下了陷阱,但要解決養老金缺口的問題,只依靠把“蛋糕做大”的效率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把“蛋糕分好”的公平改革,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解決養老金雙軌制的問題。按照財政部長樓繼偉的說法,如果我們不把社保制度的漏洞堵上,提供一些有約束、有激勵的機制安排,給多少錢也會吃光。
事實上,側重公平的改革并不僅限于維護公民的平等權益,還包括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就需要政府向市場放權,并不斷地清理有礙社會公平的規則,使“明規則”戰勝“潛規則”;徹底打破行業壟斷,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形成投資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
更重要的是,側重公平的改革,對于日益消減的改革共識來說是一種具有凝聚力的正能量。改革就是一場多回合的博弈,如果任由博弈參與者之間的利益格局失衡加大,結果就會越來越傾向于既得利益一方,甚至會導致改革的終止。
因此,要為中國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驅動力,除了推動政府管理體制、財稅體制和資源定價機制等偏重效率的改革外,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包括戶籍制度、社保體制、壟斷格局等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平領域的改革。兩者齊頭并進,才是真正釋放了改革紅利。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