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的酸奶琳瑯滿目,但都有個共同點,就是會在外包裝上標注添加的益生菌種類。到底什么是益生菌?酸奶中的益生菌是否越多越好呢?
一、益生菌是酸奶“添加劑”
益生菌,顧名思義是一類對人體有益的細菌。成年人的身體里大概含有1.5公斤細菌,其中大部分是“和平主義者”,與我們相安無事;一小部分喜歡惹是生非,四處搞破壞,被稱為致病細菌;還有一部分,正義感比較強,以維護身體健康為己任,這就是“益生菌”。
一般來說,益生菌大多在我們的腸道里“安居樂業”,有促進消化吸收、調節腸道菌群、減少腸道感染風險等作用。益生菌有很多種類,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嗜熱鏈球菌、保加利亞乳桿菌等等。不過,如果你翻看酸奶的配料表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酸奶都含有嗜熱鏈球菌或保加利亞乳桿菌,但是在外包裝的醒目位置,標注的卻是雙歧桿菌等其他菌種。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酸奶大多是由牛奶加嗜熱鏈球菌、保加利亞乳桿菌發酵而成的。這兩個菌種較為常見,對人體的保健作用也有限,不用突出顯示。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則不同,它們的保健作用較為顯著,更值得宣傳。
二、選酸奶不用只看益生菌
有人或許會疑惑:既然雙歧桿菌之類的益生菌保健作用更好,為何不全用這些菌種來做酸奶呢?原因有兩點:一是這些菌種比較“嬌氣”,容易在加工過程中死亡;二是只用這些菌種做出來的酸奶口味不佳,消費者不會買賬。
此外,這類益生菌還有一個特點:必須大量地聚集在一起,才能達到保健的功效。少量的此類益生菌對人體并沒有多大好處,有的菌種要1億個甚至10億個才能起作用。所以要想獲得這些益生菌的保健作用并不容易,它們要突破唾液、胃酸等消化液的層層封鎖,大量地抵達我們的腸道才行。
遺憾的是,我國目前的酸奶標準中并沒有相關的硬性規定和檢測。也就是說,喝下一盒益生菌酸奶后,究竟能有多少益生菌活著到達腸道,很難說清楚。相應地,它們能否維護腸道健康也值得懷疑。因此,在選擇酸奶時,不用太在乎益生菌,大可根據個人口味來選擇。
(廣西南寧市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李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