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橫流的物欲,若能有一份情趣來洞察、感受自然,從中獲得釋然、幸福,也不失為一份寶貴的財富。
春天的雨水會在水塘跳起怎樣的音符,夏天又有多少千奇百怪的昆蟲會出沒,秋天的落葉會舞出怎樣的軌跡,冬天光禿禿的枝丫上藏著怎樣的鳥巢……
當電腦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后,我們很久沒親近自然了,身心靈都變得亞健康了。固然,秀麗的風景可以從照片、視頻中欣賞,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搜索軟件找到答案,但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師,它不厭其煩、反復訴說著看似相同、卻略有差異的隱秘故事。只要我們愿意,用一支筆、一張紙、一個放大鏡,便可觀察它、觸摸它、感受它……
● 夢中的故鄉再也回不去了
芮東莉出生于四川攀枝花,家鄉靠著連綿的橫斷山脈、寬闊的金沙江。童年奔走于大自然的懷抱,山花野草、飛禽走獸永遠刻在了她的記憶中。
但是由于鐵礦資源被開發過度,水質、植被慘遭破壞,父母不得不攜子女搬離那里,一家人成了異鄉的流浪者。多少次,芮東莉夢見美麗的故鄉,醒來時,故鄉卻回不去了。
拿到漢語史專業博士學位后,芮東莉進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做編輯。工作之余,她致力于環境保護、自然教育。2008年,她加入上海綠洲生態交流保護中心,成為一名環保志愿者。
期間,她發現很多令人痛心的事實:一次科技館濕地親子活動中,進行自然觀察時,一個穿紅衣服的女孩非常膽怯,再三問媽媽是否可以躺下。后來,芮東莉了解到,這是她和伙伴們第一次躺在草地上,這些孩子竟從沒有這樣肆意地與綠草有過親密接觸。一個學齡前兒童被問到牛奶從哪來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從超市……
美國作家Richard Louv用“自然缺失癥”來描述這些與自然越來越脫節的孩子。芮東莉曾參與一個有關自然缺失癥的問卷調查。這份來自全國二十個省市、1307份孩子和家長的調查顯示:40.78%的孩子每周看電視、上網、玩各種電子游戲的時間超過六個小時;其中4.67%一有時間就上網。當下,自然教育缺失,自然被擱置于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之外,甚至完全被割裂的,又豈止兒童?
曾接受過大自然洗禮的芮東莉產生了一個想法:跟別人分享自然界的各種故事。但是一來她不懂攝影,二來也不是科普作家,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沒找到一個合適途徑,直到她邂逅了《筆記大自然》。
受此書影響,芮東莉開啟了用文字、圖畫記錄大自然的奇妙旅程。
● 神奇轉門后撞見新世界
芮東莉從未受過生物、美術方面的訓練,只是因為對萬事萬物感興趣,便開始持續記錄自然。2009年,她建了一個名為“自然筆記·呂氏語文”的博客,先后上傳了82篇自然筆記。
從辦公室窗前到小區門口,從校園行道樹風景到雨后公園的奇跡,從偏僻山野到喧囂都市,大自然在芮東莉眼前,都有具體而微的表現。芮東莉說她常去的地方,就是上海的閘北公園。只要換個角度去觀察,就會在家門口發現一個奇異的新世界。比如雨后的公園里,一棵普通的大柳樹上,各種小動物也許正在開著一場熱鬧的派對。“圓形的、錐形的、大大小小的蝸牛在樹皮上爬得到處都是,甚至在某個凹陷處出現了‘交通堵塞’。哎呀,用得著這樣著急嗎?因為有了雨水做潤滑劑,蛞蝓就用不著分泌黏糊糊、鼻涕一樣的液體來幫助爬行了,所以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會忘記它那個聽起來讓人不怎么舒服的名字——‘鼻涕蟲’。披著一件灰色外套的‘球潮蟲’,也趁著雨后的好天氣在樹干上四處溜達。‘球潮蟲’聽起來有些生僻,如果叫它‘西瓜蟲’,你就一定不會陌生了……”
她描寫一種浪漫的會飛的種子:只要有風,撐一把小傘,它們就能把自己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這是許多菊科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11月初的這天,朋友說:天氣這么潮濕,蒲公英的果實也早被風吹光了,哪還能找到會飛的種子?芮東莉樂了,指著腳邊那些極不起眼、開著小黃花的植物說:“黃鵪菜呀!它的果實也會飛呢。”朋友蹲下身子,很快找到了那些撐著小傘的果實,種子就藏在長著冠毛的果皮里面。這些果實的個頭比蒲公英的小多了,長度不足2毫米,冠毛也更短小,但一點也不影響飛翔。雖然空氣潮濕,芮東莉輕輕一吹,“飛行家”們便起航了。
“不只是撐傘的果實會飛喔,長翅膀的也很會飛呢!”朋友詫異,還有長翅膀的果實?芮東莉找來了雞爪槭的果實,每一枚都長著又薄又寬的翅狀果皮,這就是“翅膀”。 芮東莉揚手把果實高高拋起,它們乘著空氣,在空中翻轉向前,朋友高興地大叫:好浪漫呀!
除了生動的文字記錄,芮東莉還畫下了小生物們的外形,并標注上觀察的時間、地點、天氣情況、各種生物的名稱和體長。“通過描繪,你會發現每一種生物身上都有許許多多特別的地方,而這些獨特之處是通過粗略的觀賞、拍照難以發現的。”芮東莉說,如果她不是拿起筆來仔細觀察、記錄,可能也會像許多逛公園的人一樣,不去理睬那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事物,也就打不開那扇神奇的公園轉門了。
● 用自然去涂抹它自己
做自然筆記并不難,走進離你最近的自然世界中,趴下去,摸一摸、聞一聞,甚至拿舌頭去嘗一嘗……畫的過程就是觀察的過程,可能你畫出來的一點都不好看,但就在一筆一筆畫的時候,會對自然有了一些生動有趣的發現,最后用文字表現出來,便是一篇好的自然筆記了。
芮東莉有一次去公園時,忘記了帶筆。她郁悶地踢著腳下的落葉,忽然來了靈感:碧綠的草葉、鮮艷的花朵不就是繪畫顏料嗎?于是她就地取材,用最常見的植物汁液,涂抹出了一篇最特別的筆記。
黃鵪菜的葉汁是草綠色,而花汁正可以為亮麗的黃花、秋葉著色;滿地的香樟果實,果皮里雖然擠不出太多的紫色汁液,卻也勉強夠畫一枚楓香的果實;還有紅花檵木的樹葉和一朵小花,足以勾勒出楓香的葉子、通泉草的花……但幾個月后芮東莉發現,用蟹爪蘭花瓣涂抹出的紫紅色開始褪色,幾乎變成了白色。芮東莉感嘆:“原來,葉綠素和花青素也是有生命的,這簡直太神奇了!”
不久,芮東莉把筆記結集成書。更多的人跟隨著她,走進多彩多姿的自然學堂,驚異地看見:不起眼的樹上有一群神秘居民,有的在“交通擁擠”的“高速公路”上奔行,有的在做“投機”活動。一陣風吹來,小種子們各顯神通,趁機放炮彈的、搭便車的、做飛行的、還有鉆進別人肚子里的。瞧!當危險來臨時或將要來臨時,小動物們的隱身術也讓人嘆為觀止:有的背面潛伏,有的色彩偽裝,有的雷人化妝,更有的會“高科技”隱身。
受芮東莉影響,只讀過一年半小學的婆婆也開始筆記自然。婆婆喜歡花鳥魚蟲,為了記下心得體會,還利用字典學習寫字、打字,在網易上開了博客,直播筆記吸引了不少粉絲。后來,婆婆甚至被上海老年大學特邀去教授自然筆記。
除了影響身邊的人,芮東莉也想和更多人分享。她去了許多中小學做講座,教孩子們如何觀察和記錄。
熱愛自然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他們年幼時,應該抓住機會,帶領他們充分體驗自然,這也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心存大美、大愛的孩子,才會成長得更茁壯。把孩子們帶到室外,遠離各種電子產品,讓身體得以舒展、視力得以恢復、增加身體免疫力,這是自然筆記另一個作用。
講座中,她深情地告訴孩子們:“匆匆一瞥,我們對喪失的細節難以體認……只有細細品讀,你才會發現平凡事物的美與神奇。如果不是拿起筆,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水螅到底有幾條觸手。”
被美國前總統林肯稱為“美國孔子”的愛默生曾說過:自然之于智慧的心靈絕非玩具。花朵、動物、群山,它們折射著智者思維的靈光,如同它們娛樂了自己純真的童年。當我們這樣談論自然時,我們的心靈感覺清新獨特,詩意盎然。這也是從芮東莉心中流淌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