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最艱難一公里,把一條令人心煩的窄路變成充滿商機的寬途。
吳遙是上海師范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大二那年,他為電信的3G手機進行校園推廣活動,跑了上海不少大學,漸漸地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因為快遞派件不被允許進入大學校園,快遞員們只好把包裹擺在校門口,等人來拿。而學生們的時間很不自由,有的在上課,有的在做實驗,幾十個包裹往往要等幾個小時,還不能全部取走,有時甚至不得不帶回十幾個。第二天又是如此,如此往復,讓每單快件掙不了一元錢的快遞員苦不堪言。就這樣,他們還常常受到學生投訴,因為學生出來的時候快遞員已經走了。
學生們怨言更多,有時正吃著飯接到電話說快遞來了,就得放下碗去??;有時要利用短短的課間休息,一溜小跑著去取件,從教學樓到校門口可不是短距離;有時快件太多,蹲在地上一找就是十幾分鐘,站起來腰都酸了。
快遞業內人士講,大學對于快遞公司來說就是泥潭,而每天在校門口上演的糾結劇讓看到的人都搖頭,但沒人想過這里面也蘊含著商機。
吳遙就看到了機會:如果能在校門口租個門面,各家快遞員可以把快件放下就走人,學生可以在從容有空時來取件,解決校園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瓶頸問題,不是很有價值嗎?
他做了市場調研,想看看學校的位置、人數、男女生比例、不同學校規定等因素對快件數量有沒有影響,最后發現這些因素的作用很微弱,存在的問題卻相同。
2011年3月,吳遙在上海奉賢大學城租了一個十平米的門面,第一家“驛公里”店開業了。一家家快遞公司談下來,業務從一天只有七十多票,慢慢發展成二百多票。
10月,“驛公里”獲得“玉佛禪寺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資助的10萬元無息貸款。很快,吳遙又在母校開了一家店,并將鳳賢大學城店裝修一新,打算讓這家店成為下一步招商引資的示范店。
2012年5月,吳遙的“最后一公里——高校綜合服務站”創業項目從105個項目中躋身而出,獲得“賽伯樂杯”第二屆杭州大學生創業大賽三等獎。
吳遙清楚地知道,單憑收發快遞賺不了多少錢??爝f公司給他們每個包裹1元的費用,他們同時向需要上門投遞的學生收取1元費用。吳遙說,他做“驛公里”的目的并不在此,他想讓自己的店鋪成為商家與大學的一座橋梁。
大學校園從來是商家眼中的“肥肉”。可現實是,商家想進入校園進行宣傳、推廣和營銷幾乎不可能,幾乎所有大學都對這方面有嚴格限制,除非在學校舉辦活動、賽事時,一些贊助的商家才能露個臉。
吳遙認為這正是自己的優勢所在。他的商業設想是讓“驛公里”在上海的大學遍地開花,之后尋找投資人,不斷完善自己的商業體系。這是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也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而這也意味著,這條路上埋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