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焱灼
(林甸縣水務局,黑龍江 林甸 166300)
林甸縣東升水庫始建于20世紀50—60年代,主壩長7 500 m,副壩長1 700 m,防洪標準P=2%。該水庫對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每年汛期,沖刷嚴重,尤以5+050~5+210段最為嚴重,附近的村屯、農田飽受澇災困擾。
近幾年,隨著對水利工程投入的增加,截至到2003年,東升水庫防洪標準由原來的20 a一遇提高到50 a一遇,防洪能力整體增強,為了根治水害,改善環境,應對迎水面進行護坡加固。提高壩體的抗沖刷能力,有利于壩坡穩定,更好地發揮防洪作用。通過工程建設可緩解洪水對壩體的壓力,加強對汛期防洪能力,以較少的投資獲取較高的長期防洪效果。工程建設既可保護生態又可保護生產力,從而為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更多有利支撐。
原壩坡生長大量蘆葦,對壩前風浪起到了很好的消波作用。除險加固過程中,由于施工要求,水庫水位下降,壩前蘆葦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加之水庫漁業養殖,投放了大量草魚,蘆葦嫩芽成為草魚優良飼料,因此蘆葦大面積死亡,壩體失去蘆葦保護,受到風浪直接沖刷。迎水坡原設計為草皮護坡,施工時草皮護坡鋪設時間短,草根沒能深入壩體,不能對壩坡表層直到加固作用。因此,該段在風浪作用下,造成壩坡大面積淘涮破壞。
東升水庫水毀修復工程項目具有較好的前期工作基礎。水庫大部分堤壩形狀保護較好,工程建設基礎較好。
項目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項目區所在地近幾年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人均純收入隨著水稻種植業的發展不斷增加,農民自主投入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特別是在1998年大洪水后,當地群眾深受洪澇災害,普遍支持對東升水庫的治理,農民對項目的實施要求迫切。
資金投入較低,效果高。現有堤段已達50 a一遇防洪標準,只需在原有大壩的基礎上整修加固。
按《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1],東升水庫為大(2)型水庫,大壩工程級別為3級。防洪標準:按50 a一遇洪水設計。
1)《防洪標準》(GB50201—94)[2]。
2)《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3]。
3)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4—2001)[4]。
4)《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編制規程》(DL5021—93)[5]。
5)《水利水電工程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規范》(SL/T98)。
護坡型式選取兩個方案進行比較,干砌石與混凝土護坡。由于干砌石護坡對石料的質量、形狀要求高,施工難度大,且林甸縣本地不產石料,所需石料需要外運,成本高,不經濟。而混凝土板護坡是在現場澆筑,可保證施工進度,整體性好,因此設計護坡形式采用現澆混凝土板護坡。
在主壩5+050~5+210段擬采用混凝土板護坡,混凝土板的厚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η為系數,對整體式大塊護面板取1.0;b為沿壩坡向板長,m;ρe為混凝土板的密度,t/m3;ρw為水的密度,t/m3;m為壩坡度系數;hp為累計頻率為1%的波高;Lm為平均波長,m。
經計算,設計工況下,t=0.05 m;校核工況下,t=0.07 m,結合水庫大壩護坡厚度為20 cm,本次設計采用t=0.2 m。護坡結構為100×80×20cm,現澆混凝土板+土工布+砂墊層,采用瀝青木板分縫。固腳采用現澆混凝土,固腳頂高程與大壩內側地一平,固腳斷面為梯形,頂寬為50 cm,底寬為80 cm,高100 cm,護坡與固腳混凝土采用C20。大壩修復采用均質土壩,利用原有大壩進行土方填筑,不改變原有設計標準。
本次林甸縣東升水庫水毀修復工程位于林甸縣西北部,三合鄉境內,距縣城33 km。該區多年平均降雨量420 mm,降雨一般多集中在汛期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多年平均氣溫2.3℃,極端最低氣溫-39.2℃,極端最高溫度39.8℃;流域內多平均年蒸發量為1 459 mm(E20蒸發皿);封凍期為10月下旬,結凍期為4月中旬,結冰期200 d左右,最大凍土層深度2.3 m;風向多為西北和西南風,歷年平均風速為4.0 m/s,最大風力9級。工程所在地區交通比較方便,有G015國道從附近通過。所以土方施工定于10月25日—11月5日,混凝土工程于11月6日—11月15日完工。
為確保施工順利進行,需在主壩內設計臨時圍堰,堰長160 m,頂寬0.5 m,邊坡比1∶1,圍堰高度根據堰前常水位149.00 m,超高0.5 m,故圍堰高度定為1.9 m。
圍堰采用編織袋裝土砌筑,使用黏土填縫,施工時先將裝好黏土的編織袋運到施工地點,再通過人工將編織袋運到施工現場進行人工填筑。
待相關的工程項目施工完畢后,用挖掘機將施工臨時圍堰拆除干凈,棄至指定的范圍。
4.3.1 大壩土料
根據工程地質資料,項目區內均為黏性土,大壩土方填筑所用土料,可從壩址下游富饒磚場附近料場取土。料場距工地約15 km。
4.3.2 砂、石料
林甸境內不產砂石料,故所需砂石料由齊齊哈爾馮屯料場購進,用汽車經G015國道運至工地,運距120 km。
4.3.3 其它材料
水泥、油料等建筑材料均由林甸縣購進,采用汽車運輸,運距為33 km。
土方施工以機械為主,先清除迎水坡內淤泥,再采用汽車運土,大壩所用黏土土料采用挖掘機挖、裝,自卸汽車運至壩上,拖拉機壓實,上壩土料不得含有草皮,農作物根、腐殖土雜物。土料填筑應水平分層進行,不得順坡填筑,新填筑土料與原狀壩土結合部位施工時采取刨毛處理,每層填筑厚度應滿足設計要求。
主壩5+050~5+210段采用混凝土護坡,護坡采用20 cm厚現澆混凝土板,下墊一層無紡布,無紡布下鋪設10 cm厚砂墊層。混凝土護坡施工方便、易于修復、造價合理。
混凝土澆筑施工應嚴格按照《混凝土施工技術規范》要求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須通過實驗確定,按一定厚度、次序、方向、分層進行,澆筑應保持連續性。
原則是布局合理、施工方便、提高效率、保證工期。本工程的特點是施工距離短、無建筑物,因此施工布置較為簡單,為便于生產、生活,易于管理,工程設生活福利用房、油庫、機修間等。為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可就近打井,引用地下水。
林甸縣東升水庫水毀修復工程是在原有大壩基礎上進行的,在管理上從屬于林甸縣東升水庫管理處,故本次工程不單獨設站,在現有管理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明確分工職責和任務。
工程按照水利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工程竣工后,定期派人維護,確保堤防安全,延長使用壽命,充分發揮防洪減災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職責。
本次工程僅對原有大壩進行填筑、護坡,對局地氣候無改變,不會對流域水質、植被及人民生活、動物生存和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
1)在施工期,各種作業過程將對環境產生輕微而短暫的不利影響。施工活動將產生粉塵、飄塵;施工機械在運轉過程中排放廢氣。另外施工活動也將產生噪聲,對施工人員的健康產生輕微影響,施工期間還將帶來一些廢水和固體廢棄物。
2)在施工期,施工人員相對集中,統一食宿,易發生各種傳染病,應配備專業醫護人員進行防疫。
東升水庫水毀修復工程是一項防治水災、造福人民的興利工程。同時該工程對環境不利影響很小。
[1] 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林甸縣水庫修復設計報告[R].哈爾濱: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20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GB50201—94防洪標準[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4.
[3]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SL2252—2000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
[4] 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SL274—2001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5]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DL5021—93水利水電規劃設計規程[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3.
[6] 卜貴賢.水利工程管理[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