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之后看《史記》。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史記》屬于學術著作,我那時是把它當文學著作來看的,覺得《史記》比《三國演義》更加豐富,更加波瀾壯闊,成王敗寇,英雄一批批死去,不是英雄的也一批批死去,都有理由。《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以及許多列傳都非常好看。
在《刺客列傳》中,荊軻名氣最大,其實武藝不怎么高強,連秦始皇都打不過。他自己也知道,所以開始向燕太子丹推薦了一個武功非常好的劍客去刺殺秦王,只是因為找不到這個人,他才去的。他很怕,但為了兌現諾言而去死,所以悲壯。豫讓的故事是《刺客列傳》里最深刻的,最有思想意味。豫讓多次跳槽,原先在范氏、中行氏手下辦事,后來投到智伯門下,智伯對他十分賞識,以國士待之。智伯又被趙襄子剿滅,全族被殺,就豫讓一個人逃亡。他要殺趙襄子報仇。第一次暗殺趙襄子被抓住了,趙襄子覺得豫讓講義氣,把他放了。后來豫讓把漆涂抹在臉上身上,偽裝患有嚴重的皮膚病,第二次暗殺趙襄子,又被抓住了。趙襄子說,你以前也侍奉范氏、中行氏,智伯把他們滅了,你怎么不向智伯報仇,反而投奔他呢?豫讓說,以前的幾個主人把我看作一般人,我就以一般人的行為回報他們,智伯以國士待我,把我看作杰出人才,我就以杰出人才的行為回報他。趙襄子說,我因為你講義氣饒恕過你,也是對你有恩了,你又怎樣解決問題呢?豫讓的解決方法是,要求趙襄子脫下衣服,讓他用劍刺衣,表示已經為智伯報了仇,也算是回報了趙襄子的寬恕。但這樣的做法畢竟不是真的報仇,于是豫讓以自殺作為最后的解決。當時就覺得這個解決非常詭異又非常深刻,后來我在《論可能生活》中討論過這個問題。
除了《史記》之類,我也讀一些國外的小說。當時圖書館已經被封了,但如果有熟人的話,還是可以拿書看。我有一個親戚在圖書館工作,所以我看了一些世界文學名著,像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雨果之類的。西方小說更會寫人,尤其是心理描寫,精神反思深刻,是中國小說遠遠不及的;但有些太啰嗦,俄國小說就讓我看得不耐煩。外國作家中,我最喜歡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先看了朱生豪的譯本,后來又看了方平的譯本。據說方平的譯本更準確,但朱生豪文筆太好了,似乎更傳神,更有氣氛。
(節選自《在讀書中思考——趙汀陽談讀書》,原載《學術界》2007年第6期)
趙汀陽,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