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說起科幻小說,我們總想起法國的凡爾納,英國的威爾斯,美國的阿西莫夫。我自己讀過這些人的作品,特別是凡爾納的,如《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環繞月球》。可是,誰是最早的科幻作家?凡爾納不過是19世紀人,威爾斯的早期作品也是19世紀末創作的。他們都不是最早的科幻作家。
在近代科學時代,最早的科幻作家也許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學家兼物理學家兼哲學家開普勒!他在1610年寫了一本小說《夢》,被阿西莫夫和薩根認作是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開普勒這部小說中的主角杜拉庫圖斯是一位女巫的兒子,也是開普勒名義上的老師第谷的學生。杜拉庫圖斯的媽媽的老師是來自月亮的精靈,每逢日食時,精靈就可以通過連接地球和月亮的黑暗隧道來往于地球和月亮之間。杜拉庫圖斯想去月亮上看看,他的月亮之旅其實是為了證明哥白尼理論的正確性。就是說,從月亮上觀測地球,我們就能看到地球環繞月亮運動。既然作為月亮上的觀測者會誤認為地球圍繞月亮運動,我們也會誤認為太陽圍繞地球運動。杜拉庫圖斯喝了一些可以讓自己昏睡的藥,在到達月亮和地球引力的平衡點之后,就慢慢地滑向月亮。從這一點來看,開普勒已經知道月亮和地球都會產生引力,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開普勒的大腦中是否已經有了牛頓萬有引力的概念?
開普勒的《夢》也許并沒有啟發他和牛頓去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卻預言了萬有引力,也預見了20世紀人類的登月之旅。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夢》是所有理性的科幻小說的樣板:這些小說預言一些在未來可能出現的科學技術,卻未必啟發科學家做具體的科學發現。毫無疑問,凡爾納是最為成功的預言家,他的《海底兩萬里》預言了潛水艇的出現。當然,在1869年,《海底兩萬里》發表的那一年,真的潛水艇已經存在并用在了軍事上。而靠柴油驅動的潛水艇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凡爾納小說中的潛水艇的動力直接來自海洋(當然他無法預見到20世紀50年代才出現的核潛艇)。這本小說的冒險成分遠遠大于科學幻想成分。至于《地心游記》,現在還無法實現。而《環繞月球》,人類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就實現了,中國則在21世紀實現了。
如果說凡爾納科幻小說的主題是冒險,那么威爾斯科幻小說的主題則是哲理。他的成名作《時間機器》是一切時間旅行和穿越小說的鼻祖。在小說中,威爾斯認為時間其實是第四維,這在一定程度上預言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主要觀點之一。小說主角是位科學家,他造出了時光機并借以旅行到非常遙遠的未來。這部小說在當時引起了關于社會問題和倫理問題的討論。直到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才開始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框架下認真討論制造時光機的可能。直到今天,這還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在理論上,我們不可能制造出可以幫助我們回到過去的時光機。
威爾斯的另一部小說《隱形人》我過去也讀過,確實有令人心驚的效果。隱形人在現代奇幻小說《哈利·波特》中也出現過,是以隱身衣的方式出現的。威爾斯的隱形人是通過一種藥物使人身體的折射率和空氣一樣,而隱身衣的原理則不同。科學上,從2000年開始,物理學界開始在隱身材料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隱身材料能讓平行的光線在材料中彎曲后再以平行光線的形式出現,如果在材料中藏有東西,利用光線探測這個東西的人就不會看到它。這雖然和威爾斯的想法不同,卻也有類似之處。
我不知道歷史上是否有過一本科幻小說真實地啟發了一位具體的科學家作出具體的科學發現的例子,但科幻小說確實會拓展人們的視野,讓人們去想象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做不到的事情。從開普勒的《夢》開始,直到不久之前的《黑客帝國》,都是這樣。說到《黑客帝國》,我倒是覺得未來將會見證這個系列的主題的實現,即人類將越來越依賴電腦和網絡。即以今天我們到哪里都有上網的欲望為例,無論中外都是如此。例如2012年3月我去了一趟曼哈頓,就看到在星巴克里的人無一不在上網,有人就是專門為上網去的。現在朋友聚會,我們很多人很快就爬上微博,發消息發照片,互相加關注。也就是說,網絡和微博已經成為我們身上不可或缺的感覺和交流器官。所以,如果我預言未來人類將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生存在網絡中,甚至在網絡中吃喝拉撒睡,大概不會太離譜。
霍金在為克勞斯的著作《“星際迷航”的物理學》寫的序中說:“科幻不僅有趣,也會啟發人類的想象力。我們也許還沒有可能‘大膽地去那些人類還沒有到過的地方,但至少我們可以在想象中做到這樣……科幻和科學之間是雙向交易。科幻提出一些科學可以容納進去的想法,而科學有時發現比任何科幻都離奇的概念。”
(選自《新科幻》2012年第7期,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