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藏古寺,瓦屋起蓮花。 始建于唐代的瓦屋山寶藏禪寺,是繼九華山之后地藏菩薩的第二道場;感受瓦屋山宗教文化,更覓詩家墨跡。詩人李白、孟郊、王維、湯顯祖,皆在此山留有墨跡與足跡。
題記
瓦屋山在溧陽北部山區,是溧陽“兩湖兩山”大旅游的“兩山”之一。春光明媚的三月時節,我攜老伴游覽了瓦屋山旅游風景區。
車出竹簀橋北行,綿延的丘陵山地起伏相連,林木蔥蘢,經神女湖向西北兩公里許,便來到了瓦屋山南麓。此山地處溧陽、句容兩市之交,又與金壇、溧水縣市相連,屬茅山山脈。這里群山起伏,秀峰滴翠,風光宜人。加之山區歷史悠久,宗教文化燦爛,物產豐富。古往今來墨客在此留下美麗的詩篇,可謂文化底蘊深厚。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覽溧陽北湖亭,筆墨卻不在北湖,相隔二十里外的瓦屋山倒引得他詩興大發,寫下了“朝登北湖亭,遙望瓦屋山”的著名詩句。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是用腳親自丈量了溧陽洞山,在溧陽,他將最華麗的詩句獻與瓦屋山——“瓦屋如云春作花,華陽絳氣屬青蛇。中開百尺仙人掌,搖漾金光落紫霞。”清代狀元馬世俊畢竟是溧陽人,他生前既留下了“瓦屋成高筑,平嵐凈遠氛。陰晴峰變化,俯仰氣氤氳”的詩句,還將瓦屋山選作了自己百年后永遠的居所。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幼子陸子遹任溧陽知縣時,曾數次登上瓦屋山,他還把自己的家遷至瓦屋山南麓的陸笪村。
在山麓,望山,蒼松翠柏,郁郁蓊蓊,芳草茵地,野花滿山,鳥兒啁啾,和風拂面;看天,白云紅日,熠熠生輝。停留片刻后,我們坐車沿著2.3公里的盤山公路來到了352米高的瓦屋山頭,眼前的景象讓人驚嘆,心潮越來越喜。放眼望去,溧陽北山大地新綠鋪地,茅山革命老區一派生機;足下平坦的山頭足有120余畝,在這塊平地上,巍臥著一座宏偉的建筑群——寶藏禪寺。此寺與安徽九華山佛教有歷史淵源,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故瓦屋山又素有“小九華”的美譽。據《瓦屋山寶藏禪寺史跡碑》記載,唐代時期,九華山地藏菩薩金喬覺為了讓跟隨自己修行的二弟子道明和尚自立山門,說服他下了九華山,并贈《送童子下山》詩一首:“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洞底休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道明行游江南后,最終選擇瓦屋山結草為廬,修建寺院,成為瓦屋山開山之祖。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寺廟幾復興衰,終于在“文化大革命”的高亢聲浪中,千年古剎蕩然無存。
時歲更替,欣逢盛世。乘改革開放的春風,1993年起,寶藏禪寺開始重建,現已初具規模。新建的寶藏禪寺,廟宇宏廣,大殿雄偉,潔凈優雅,占地一百余畝,周圍景點遍布,自然風景秀麗迷人;人文景觀,軼聞趣事,俯拾皆是。2011年新建成的大雄寶殿總投資1500多萬元,高度32米,寬度35米,堪稱蘇南最大的寶殿。大雄寶殿中央重塑的釋迦牟尼佛像高6.5米,相當于兩層樓高,在蘇南獨樹一幟。兩旁的十八羅漢,采用敦煌石窟的泥塑古彩傳統工藝,屬江蘇全省佛寺首創。整個大殿氣宇軒昂,彩繪精細;花崗巖欄桿,用料考究,石刻浮雕栩栩如生。目睹寶藏禪寺日益紅火,不禁心有所動:寶藏禪寺近十年來迅猛發展,猶如中國三十年來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寶藏寺,小九華”,名聲愈來愈大,難道冥冥之中有神靈護佑?
如今,寶藏禪寺是嶄新的,一些傳統卻得到了很好的承襲,金地藏農歷七月三十日仙化之日的廟會依古制恢復,與九華山相同。其時,各地香客、游客紛至沓來,人數往往多達七八千,云集此山,感恩地藏,靜心參佛,呈現一派喜慶祥和的氣象。如此鐘靈毓秀之地,終究是要作為旅游品牌來開發的。當今,瓦屋山被溧陽市委、市政府列入“兩湖兩山”(天目湖、長蕩湖、南山、瓦屋山)旅游開發規劃,重點為瓦屋山宗教文化之旅,并鎖定為創建第四個4A級景區目標。
游覽寶藏禪寺后,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瓦屋山。車上一位寶藏禪寺的老游客贊嘆瓦屋山的四季有美景,他說:“春游瓦屋山,風和日麗,鮮花為錦;夏季登山,朝看晨曦日出,晚看煙霞云靄;秋季紅葉含笑,松濤陣陣,使人逸趣橫生;冬季登山觀雪景,一望如玉,分外妖嬈”,油然而生“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峰十二層”之感。
瓦屋山寶在傳佛,風景如畫,盛夏氣候宜人,情景絕塵,它有如此深邃的文化底蘊,真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塊旅游寶地正在被人們所認識,真正把瓦屋山周圍開發成為與宗教旅游相結合的旅游亮點,溧陽整個北山區將成為新的避暑勝地和旅游場所。
(攝影/湯全明 編輯 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