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紅 菱

王麗萍是上海的知名金牌編劇,是目前中國電視劇創作領域的領軍人物,曾創作了《婆婆媳婦小姑》《錯愛一生》《媳婦的美好時代》《雙城生活》等眾多熱播電視劇,不斷創出各省市電視臺收視新高,屢獲國內外大獎,并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走出國門,其中她創作的《媳婦的美好時代》被翻譯成了斯瓦西里語在非洲國家坦桑尼亞播出,成為了在非洲播出的首部中國電視劇。
如今熒屏上雷劇泛濫,在不斷“挨磚”的同時收視率卻居高不下,讓人大嘆畸形,而王麗萍的創作既叫好又叫座,既有市場又有情懷,難能可貴,一直受到業內的關注。
今年8月24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以及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等單位主辦的“王麗萍編劇藝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電視劇創作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為一個編劇舉行的專題研討會,京滬專家齊聚一堂,共同剖析王麗萍風格、王麗萍現象,并探討其創作為中國電視劇發展提供的寶貴啟示。
王麗萍表示,自己的作品一定做到“不迎合,不跟風,不狗血,不雷人”,“在題材上一定是平凡百姓的故事”。在一片忙著穿越、忙著抗戰、忙著大投入大制作的熒屏上,王麗萍所描述的家長里短的故事,如何贏得那么多的觀眾,并且能夠走向世界呢?
原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局司長李京盛將王麗萍作品的優點歸納為三方面的因素:首先,王麗萍的作品始終堅持現實主義,她20多部作品都是寫當代的,她找到了自己的一個成功角度;第二,始終堅持表現普通平凡的百姓生活,在現實題材當中始終表現普通人、普通事、普通百姓;第三,始終注重挖掘這些平凡生活、平凡事件當中的價值,寫普通生活當中的詩意,寫平凡人物身上的美。
“大家充分肯定關注現實,關注現實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認為王麗萍是一個溫暖的現實主義者,溫暖而美好是她的美學風格,她的作品像河一樣流淌著。她是上海最典型的現實主義者,這也是一種精神。”上影集團黨委書記、總裁任仲倫如是說。
在現實題材中,王麗萍尤其專注于當代中國都市生活題材創作,在當代家庭倫理劇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王麗萍的創作體現了對當代中國轉型期中國社會的觀察,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一大變化就是從單位中國轉向了家庭中國,單位在個人生活領域里面的大面積退出,家庭的作用日益加強,她從家庭這個側面觀察著記錄著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描繪著人們生活的場景,價值波動,心態演變和生生不息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視協理論研究部主任趙彤說道。
“不少年輕人在劇中找到了‘同類’,說明電視劇切準了青年人生活和情感的困惑,引發了精神共鳴。”上海大學影視技術學院博導石川指出,“現在很多年輕人成了家庭倫理劇的收視主力,甚至會幫著劇中的同齡人一起算房租、算伙食標準。電視劇作為通俗文化和大眾文化,需要對當下熱點做出積極回應。”
人民日報總編輯楊振武總結道:“王麗萍最大的特點,就是心中有愛,一個編劇、一個作家心中有愛才能寫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感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她把自己的筆對準人民群眾,反映人民群眾當中美好的東西,引領人民群眾更好的奮發向上,我覺得這一點尤其值得肯定的。”
現在有所謂的“萬能編劇”,似乎什么題材都可以寫,實際上往往是雇幾個槍手幫忙,草率糊弄之下必然產生一堆爛劇,而王麗萍的作品能收視與口碑雙贏,關鍵在于她不投機取巧、不找槍手的認真創作態度。
“每一位藝術家都是在以有限應對無限,聰明智慧的藝術家就寫自己熟悉的,就是在根據地打一口深井,而不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仲呈祥指出。他認為,王麗萍就是抓住所熟悉的生活,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貼近民生,貼近民情,反映人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抓住為人民的創作導向,不松緊,不改向,始終如一,堅持多年,開一口深井。
事實上,王麗萍不僅是在百姓題材上長期深挖井,更是長期“下井”體驗生活。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王麗萍不是站在她的創作對象之外,更不是站在她的創作對象之上,而是站在都市普通生活人之中,來理解他們,發現他們,擁抱他們,用生活的本來樣式反映現實。“她不是靠脫離生活的編造戲劇沖突,而是靠普通生活中發現,發現人性美,發現生活的美好。而且她能夠坦蕩面對生活困難,并有解決問題的努力和時代前進所帶來的希望,真實地描寫和謳歌用誠實勞動實現美好生活,在賦予作品濃濃暖意和善意的同時,用獨特的角度唱響時代主旋律。”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透露,王麗萍在上海電視臺的法制、情感節目“潛伏”十多年,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不僅長期工作在這些節目的一線,還在一些社區組織中任職,所以常常會從普通大眾那里得到新鮮的生活故事。“王麗萍編劇的藝術特點是接地氣,她善于挖掘百姓當中平時事和普通人,從來沒有高大全的描寫,都是凡人小事,寫的都是身邊一個一個普通百姓。”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上海視協主席滕俊杰表示,王麗萍對生活的思考并沒有只鉆在史料里,而是對生活的投入。“有不少女作家都宅在家里,通過互聯網獲取素材,當然這也是一種創作途徑,但是似乎這種間接的獲得與有血有肉、觸動心靈的創作還是有距離的。王麗萍一二十年長期在生活的底層貼地飛行,接著地氣,非常難得。在快節奏的時代,甚至于用一堆文字賣更多錢成為一種風氣的時候,這樣的創作心態非常好。同時,她還在開拓,在拓展生活,用自己的眼光作為一把雕刻刀在雕刻今天人們生活的各個立面。在我們的創作隊伍里面,應該大大提倡這種創作的方式,這種創作的態度。”
近二十年里,王麗萍創作了22部電視劇,500多集,800多萬字,這還不包括電影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創作,的確算是高產作家。
仲呈祥指出,長篇連續劇寫多了就不能保證質量,建議王麗萍千萬珍惜自己的品牌,寧肯寫精寫少,而不要砸了自己的牌子。
楊振武也誠懇地提醒王麗萍,還是要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因為人成名之后會有很多方面拉你:去給我們寫個本子吧。如果拉不下這個情面,去寫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就可能會走入歧途,這是一個提醒。第二,還是要珍惜自己的榮譽,現在不是以多取勝,而是要好上加好,再上一層樓。我們出一個好編劇不容易,你自己要珍惜品牌,大家要愛護你這個品牌。”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趙化勇指出:“王麗萍的成長過程,除了他個人的努力,個人的奮斗之外,應該說上海的各界領導,為她提供了非常寬松的環境,所以感謝上海市為王麗萍的成長提供了一片非常好的土壤,為全國電視觀眾提供了非常優秀的編劇,提供了這么多好的電視劇。”
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宋妍表示,上海文聯在上海地區還是要積極地推動有質量的文藝評論,“對像王麗萍這樣已經有成就的一些劇作家,我們要用高質量的文藝評論來做一些烘托,使得我們的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能夠真正的相輔相成。王麗萍的創作到了今天這樣一個高度以后,確實也需要我們方方面面共同來把它托舉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也就是說更加理性的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