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 紹元
宋代的管理與問責
◎完顏 紹元

宋代的官員職制律以及各種補充性的行政法規相當詳備,在一些涉及公共安全方面的管理機制建設,包括官吏問責機制在內,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從《宋會要輯稿》等史料所載,逐舉數例。
津渡管理與問責。宋朝主要是從維護航行安全,防止違禁品偷渡,以及方便民眾著眼,要求對主要河流的津渡基本實行國營化,凡彌補官渡不足的民營渡船,必須有行政許可并接受官方的管理才能營業。按制度,政府在所有的國營津渡都設有以監渡官為核心的管理機構,凡船櫓設置和定期維修、梢工水手招募與配備、各種禁載細則的落實執行等,都有“則例”規定。則例并要求監渡官“于裝發船處躬親點檢人數與馬、擔、物,依時裝發”,嚴防超載和違禁物品上船;還要監管艄工、水手,不許他們“于大江半途邀阻橫索,或致差失”。用現代語言講,就是既要確保安全行渡,又要防止雇員“宰客”。若有違失,惟監官是問。如孝宗隆興元年(1163)十月三日,浙江某津的一艘輪渡“中流覆船,舟中之人并殞非命”。當日的監渡官吉演是樞密院編制下的軍官,出事之后還“妄以舟船側倒,人已上岸為詞”,企圖隱瞞傷亡真相。此事最終上達天聽,吉演被開除公職,艄工李勝被定為肇事者,判“編管五百里”。
消防管理與問責。宋代的消防事業和防火管理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相關的法律建設和問責機制也比較完備。太祖建隆二年(961)三月,設在東京內城外西北隅的光祿寺釀酒廠(內酒坊)發生特大火災,焚屋180余間,酒工遇難者30余人,京師為之震動。而后,負有重大責任的釀酒廠正副廠長(內酒坊使、副使)左承規和田處嚴被押到厚載門外公開處決。對于救火失職或不力的官吏,宋朝政府也給予嚴懲,如孝宗淳熙五年(1178)三月,興州沙市失火,延燒三百余間,知州楊絳、監押王洧、主簿孟養直等“以宴飲不親救撲”,分別受到革職、降級處分。
公共衛生管理與問責。公共衛生事業的管理水準,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發展與文明。這方面,宋朝的建樹在當時的國際上處于最先進水平。試以京師為例:北宋時,包括飲用水源在內的東京河渠的管理,是開封府的日常工作,200多條溝河都有吏員巡邏,“恐閭巷居人棄灰壞咽流”。每年初春由開封府雇人開挖溝渠,定為制度。保持街道整潔也是當局職責,凡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之物傾倒于街巷者,杖六十。責任人員未予察覺禁止的,給予同樣處罰。這些制度又為南宋臨安府所繼承,高宗紹興初年,大批軍隊駐在臨安,“諸處官兵多就湖中飲馬,或洗濯衣服作踐,致令污濁不便”。眼看市民的飲用水源將被污染,臨安府忙向中央呼吁,皇帝立刻下詔,“令諸軍統制官常切戒約,如違,重行斷遣;本部統領官失覺察,亦一例施行。”為確保禁令收獲,又特“差兵級一百人擺鋪巡捕”。
(摘自《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