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棲
走程序何以成了走過場
文/沈棲

說我國藥監領域是近年來腐敗的“重災區”,也許言不過實。自鄭筱萸落馬后,這一系統相繼曝出大要案,日前,又聞湖南藥監驚現腐敗“窩案”——
現年58歲的省藥監局原副局長劉桂生在藥品監督管理和參與藥品集中采購管理方面,為請托人謀利,非法收受賄賂50筆共計82萬元。涉案的另外四名主要官員陽軍(藥品安全監管處處長)、肖谷成(省物價局藥品價格處處長)、唐凌(省衛生廳藥品集中采購中心副主任)、梁建寧(省藥檢所副所長)利用職權,分別受賄6萬元、17.9萬元、9萬元和71萬元。這些“問題官員”上下聯手,錢權交易明顯,作案頻繁,在腐敗利益共謀上配合得近乎“天衣無縫”。其結果,正印證了《紅樓夢》中的一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從藥品生產到經營許可審批,從藥品質量監管到藥品質量層次認定,從藥品集中采購到藥品價格設定,各個環節都有“問題官員”把持,好一條隱形的腐敗鏈!
“問題官員”覆蓋了湖南這一地區的藥品生產、流通領域,直接影響到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以及公眾用藥的安全,其危害性可見一斑。“窩案”勢必有像劉桂生這樣的“大人物”作保護傘,其屬下層層瓜葛,盤根錯節,腐敗利益的“共同體”決定了他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故他們在相互利用的同時也相互包庇,謹防“牽一發動全身”,一棋失誤而全盤皆輸。
官員個體性腐敗,囿于權限,其作用力往往止于某一個層面。倘若腐敗“窩案”——官員群體性腐敗,一些或相互牽制,或各自為政的部門結成同盟,一批“問題官員”共同成為某些行賄者的“公關對象”,那就會出現一種“統吃”的現象,而且冠冕堂皇地按部就班走“程序”。謂予不信,茲舉湖南藥監腐敗“窩案”一例——
M企業希望得到藥品集中采購招投標方面的關照,找到劉桂生,劉利用其副局長和“湖南省藥品集中采購聯席會議成員”的雙重身份,一方面通過梁建寧將有關提高藥品質量層次的虛假證明資料增補進標書當中,使M企業獲取評標加分優勢,肖谷成則利用省物價局藥品價格處長的優勢,將藥品價格采集信息指導價等信息提前透露給M企業;另一方面,陽軍則利用省藥監局藥品安全監管處長兼“省藥品集中采購聯席會議聯絡員”的職務之便,通過“打招呼”干預,省衛生廳藥品集中采購中心副主任唐凌則與之應和,進而使得M企業順利中標掛網銷售。——貌似“走程序”,實為“走過場”,公平競爭早已被“暗箱操作”蹂躪得一塌糊涂,幾成官商勾結、錢權交易的一塊遮羞布!
腐敗“窩案”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一批“問題官員”沆瀣一氣是需要一定時日的。案件發生后,“制度”、“監管”這兩個詞又毫不意外地被人反復提起。加強制度建設,加強監管,這已經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老生常談”了。所謂制度建設存有兩端:一是制度的合理設置,二是對現有制度的尊重和實施,就是這樣簡單。可這么簡單的事情不知為何卻總是做不好。現實中,該設置的制度,缺位;該實施的制度,懸空,這種情況下,腐敗“窩案”不發生都難!
某個社會領域存在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沒有及時建立一個合理的制度去補偏救弊。這理應是一個常識,倘若現實生活“消化”了這一常識,腐敗“窩案”之類的消息或許就會少些,再少些。
圖:陸華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