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趙進一
致命的“吻”
文/本刊記者 趙進一
這里所說的“吻”可不是兩情相悅的甜蜜之吻,而是每天
都在大街小巷里演繹著的車與車、人與車之間的“熱吻”(撞車)。這是令人肝膽俱裂、致命的“吻”,讓人家破人亡的“吻”。這種“吻”,人人害怕,避之猶恐不及。所以,走在街頭,我們常能看到一些小轎車的尾部飾有“請不要吻我噢”字樣的標牌——貌似輕松,實則沉重。
盡管這種“吻”的后果極其嚴重,但只要少一點心浮氣躁,少一點僥幸心理,多一點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這樣的“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然而,有些人就是“明知深山有虎,偏向深山行”,懷揣僥幸,“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視生命與家庭幸福、社會安定如兒戲,不撞南山不回頭,撞了南山難回頭……

2012年8月20日、2013年4月22日,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相繼對同一起“車吻”案作出了判決。
法律是無情的,判決是公正的。但不論原告或被告,薄薄的一紙判決書背后是當事人道不盡的辛酸與血淚……
生命其實是極其脆弱的。有時候僅僅因一念之差,鮮活的生命就會在瞬間消失。
2011年,臨近年末的一天,地處上海黃浦區人民路、新開河路路口突然發出“呯”的一聲巨響。途經此處的行人循聲望去,只見一輛快速行駛中的中型普通貨車與一輛疾馳中的、載有兩人的電動自行車(以下簡稱電動車)相撞,緊接著,電動車上的兩個人都被重重地甩至數米開外,頭腦著地,血流如注。電動車被撞得四分五裂,殘肢碎片撒落一地;那輛中型貨車也被撞得傷痕累累,所幸的是司機沈某安然無恙。
警車與急救車同時呼嘯而至。重傷倒地的兩人立即被送附近醫院救治。一個多小時后,開電動車的駕駛員陳某某搶救無效死亡;搭乘在電動車后座的劉某某則成了植物人,經過一年半救治,至今尚未蘇醒……
事發經過在警方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中有著清晰的記載。2011年12月8日16時48分許,甲方(沈某)駕駛一輛號牌為“滬BXXXXX”的中型普通貨車,沿人民路機動車道由南向北行駛;乙方(陳某某)駕駛電動車(丙方劉某某乘坐在該車后座上),沿新開河路南側車道由東向西方向疾馳,在橫過人民路機動車道時,與甲車相撞,(遭重擊)的乙、丙方被甩出數米之遠。
對這起事故形成的原因及雙方應承擔的責任,警方作出了詳盡的分析與明確的界定:沈某駕駛的貨車機件不符合技術標準,存在安全隱患(剎車失靈等),而且他在行駛過程中沒有注意觀察電動車動向,采取措施不及,與電動車相撞。其行為分別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一條及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中有關規定,均屬違法;陳某某在駕駛電動自行車橫過機動車道時未下車推行,其行為違反了上述法規中第七十條第一款中“駕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三輪車在路段上橫過機動車道時,應當下車推行,有人行橫道或者行人過街設施的,應當從人行橫道或者行人過街道設施通過”之規定,也屬違法行為。
這起“車吻”的后果是慘烈的。如果沈某在出車前能對車子的技術性能作一番認真的檢查,及時發現剎車不靈等毛病,排除隱患,在開車時又能注意一下路況(作為機動車駕駛員,這些都是起碼的素質);如果陳某某在橫過機動車道時,肯多花幾秒鐘,留心一下周圍往來的車輛,把電動車推過馬路……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將是另外一番場景——陳某某就不會死于非命,劉某某就不會成為植物人。沈某就不會抱憾終身(在這起事故中,作為雇員的他,本人不一定需承擔責任,然而這畢竟是一起致人死傷的事故,心里的負疚感肯定是揮之不去的)。
但是,就因為他們的“一念之差”,這樣的“如果”便不可能存在。
古人云:“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币馑际鞘湃サ娜艘呀浰懒?,活著的人還照樣要活下去。話是這么說,但對于死亡或重傷者家屬而言,要好好地活下去實屬不易。死者陳某某上有兩老、下有一子一女要贍養,妻子是斗大字不識一個的家庭婦女;劉某某的家境也大同小異,上有老下有小,有三個孩子要供養……陳、劉都是家中的頂梁柱。現在,頂梁柱轟然倒塌,叫生者如何安生?眼下,兩個殘破的家庭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盡量爭取多得一點死亡賠償金,以解燃眉之急。
于是,陳、劉的遺孀——兩個斷腸人為賠償金打起了官司。
有鑒于警方按當事人導致交通事故的過錯情況,依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之規定》,認定甲方(即沈某)及乙方(即死者陳某某)承擔本起事故的同等責任,丙方(即劉某某)不負事故責任,所以,陳的遺孀與雙親及一雙兒女作為原告將沈某及肇事車輛(中型貨車)的所有人——上海某實業有限公司(肇事車輛的掛靠單位)、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起訴到法院,要求三被告按照有關賠償標準共同賠償死亡補償費、精神損害撫慰金、喪葬費、喪葬人員誤工費、交通費、被扶養人生活費、物損等費用。
法院經過審理,于2012年8月20日依法作出判決: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在交強險范圍內支付原告交強險費及物損費共11.2萬元(其中5.6萬元預留劉某某家屬);沈某(經查,沈某系職務行為,由上海某實業有限公司承擔賠償責任)支付原告各類賠償費用58.3余萬元。
生命是無價的。盡管這些賠償金與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何況此人正值壯年,是家中的頂梁柱)是無可比擬的,但是,陳某的遺孀—— 一個老實巴交的來自農村的中年婦女咸某某在接到判決書以后,還是長長地舒了口氣。畢竟,有了這筆錢,眼前的困境可以有所緩解了……
然而,她萬萬想不到,這筆日盼夜盼的賠償金尚未到手,她和她的一家子就被告上了法庭——原來,由于本起事故是由陳某某與沈某共同造成的,所以,已經在本起事故中成了植物人、交警認定其在本起事故中無須承擔責任的劉某某及其法定代理人、妻子楊某將貨車司機沈某,沈某的雇主、肇事車輛的所有人豆某,豆某某的掛靠單位上海某實業有限公司、大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連同咸某某一家共五個被告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判令咸某等在繼承陳某某遺產的范圍內與另四被告共同賠償其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護理費、誤工費、交通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物損費、輔助器具費、鑒定費、律師費、交強險費等近200萬元人民幣。
法院經審理后,根據國家道路交通安全法、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有關條款,于今年4月22日作出判決:咸某等在繼承陳某某遺產范圍內與另四被告共同賠償原告人民幣192.83余萬元……
這一判決對于咸某某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她再次陷入痛苦的深淵之中。她無論如何想不通,丈夫與劉某某是好友,前不久,兩人被同一家單位錄用為保安。丈夫是個樂于助人的熱心人,因為自己有電動車,下班時總是用自己的車子捎劉某某一段路,不想做好事卻惹下了如此大的麻煩。后來,經有關人士解釋,她方才明白,這是法律規定,開車出了事故,當由車主及駕駛員負責,與“乘客”無關(“乘客”即便有違反交通法之行為,至多也只是受行政處罰)。
當電動自行車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導致搭載者受到傷害,責任應當如何承擔?對此,黃浦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周奇指出,首先,機動車一方應對搭載者承擔過錯推定及特定情況下無過錯的責任;對非機動車一方而言,需考察駕駛方是否有過錯,只有有過錯的才承擔責任。最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駕駛方的責任如何承擔,是分別責任還是連帶責任?我們認為,當非機動車駕駛方與機動車方都存在過錯,且行為共同造成了電動車搭載人的損害時,構成共同侵權,需要對受害的搭載人承擔連帶責任。
周奇特別強調,從本案的教訓中不難看出,電動自行車車駕車人應嚴格遵守交通規則,謹慎行駛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要求。
現在,法院判賠給咸某某的58.3余萬元賠償金雖然早已到位,卻因官司風波再起,這筆款子已劃至執行庭,最后她到底能得多少,還是個未知數。今后的日子怎么過,她是“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比起經濟上的困難,咸某某在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更令其難以忍受。過去,咸某某還能替人家做做鐘點工補貼家用,自從丈夫出車禍死亡以后,在有些人眼里,她就是一顆不祥之星——丈夫就是被她“克”死的。所以,她被“禁止”出入他人家門,鐘點工當然就不能做了,唯一的生計就這樣被掐斷了;更有甚者,她早晨起來,如果碰見沒有洗過臉、刷過牙的安徽籍鄰居,這些老鄉就不會同她打招呼或說話,如咸某某要同他們搭話,她就會遭到白眼——老鄉們害怕她身上的“晦氣”會“傳染”給他們,于是,她只能把丈夫遭車禍枉死的事盡量地隱瞞起來,她的每一天都是生活在煎熬之中……
不知不覺中,她已經淪為當代“祥林嫂”!
而對于劉某某方來說,看上去判賠的賠償金要比咸某某方要多得多,實際上除了交強險、商業險外,執行庭到底能為她執行到多少,現在也說不清。家里有一個常年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這日子也是夠難熬的。
斷腸人與斷腸人打官司,令人肝腸寸斷……
像陳某某、劉某某這樣因駕駛或乘坐電動車引發的悲慘交通事故現在是數不勝數。
現在,電動車已成為繼摩托車之后的事故多發車,稱其為“馬路殺手”一點不為過。電動車數量急劇上升,由其引發的交通事故也不斷攀升,居高不下。有時候,甚至在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涉及電動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不降反升,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一位出租車司機說,現在,機動車的交通事故倒是在可控狀態,我們在開車時最害怕的就是電動車。這些車行駛時不按常規“出牌”:闖紅燈、隨意拐彎調頭、在人行道上騎行、在機動車道上行駛、違章搭乘乘客等違法現象比比皆是,實在讓人頭疼……
寶山區檢察院在最近受理的25起涉及電動車的交通事故案件中,人員傷亡共計26人,其中死亡20人,重傷5人,輕傷僅1人。檢察官說,交通事故只要涉及電動車,往往后果嚴重,死亡率高。這位檢察官同時指出,在電動車駕駛人群中,中老年人、居家婦女和未滿18歲的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存在著“低齡化”、“老年化”的傾向。這些人對交通安全知識知之甚少,他們中有人竟錯誤地認為電動車即使違章,也不會受到處罰。天曉得這種想法是從何而來的……
天作孽,猶可??;自作孽,不可活。在被稱作“虎狼之地”的馬路上不按常規“出牌”,除了殃及無辜,悲劇的主角往往是自己。
不久前,外地來滬女子秦某騎電動車在天鑰橋路由北向南的非機動車道內行駛,駛近南丹東路時,秦某突然變道超車,行駛到相鄰的機動車道上,同方向行駛的一輛公交大客車避讓不及,將秦某撞飛倒地,致顱腦嚴重損傷而當場死亡。交警現場勘查認定,秦某未按規定行駛在非機動車道內,應與公交大客車負事故同等責任。
“責任”的大小,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常常能換算成金錢。對于正值豆蔻年華的青少年來說,負多少責任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美好的青春由此夭折,這是多少金錢也無法換取的。在浦東新區交通事故統計表上,一位年僅15歲的花季少年的遭遇實在令人扼腕嘆息:那天,這位李姓少年騎電動車沿三沙洪路行至秀山路口時闖紅燈,與垂直方向駛來的一輛大貨車相撞,雖然沒有當場死亡,但頭部受了重傷。交警現場勘查認定,李某不按交通信號規定通行而引發事故,應負事故全部責任……
市交通管理部門的一位負責人說,電動車屢屢引發交通事故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電動車之所以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在客觀上是因為電動車車輪和地面接觸較少,制動性能差,如車速過快,在緊急情況下,容易出現剎車不及或者剎車時滑倒等情況。當然最主要的還在于主觀上的原因,最令人擔憂的莫過于車主對待自己違法行為的態度和言行。一些人表示根本不知道電動車要求限速15公里/小時,還有一些人表示不清楚16周歲以下青少年不允許駕駛電動車的規定。這“不清楚”,那“不清楚”,真不知道這些人知不知道生命的價值。更有甚者,相當部分的人則認為自己的違法行為完全在自己“掌控的范圍之內”,換句話說,就是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違法行為不被發現。這是多么可怕的僥幸心理!
盡管電動車“罪行”累累,但它畢竟是普通百姓重要的代步工具,已經成為百姓的“最愛”,比起摩托車和燃油助動車來要進步得多,要將其取締顯然是不現實的,關鍵是有關部門如何做好宣傳、管理、引導工作,讓百姓的“最愛”真正地造福百姓。
最近,上海警方對非機動車和行人的交通違章行為進行專項整治行動,這是抓住了上海交通管理薄弱環節的一個明智之舉。如果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違章現象能因此得以遏制的話,那么,上海的交通秩序必將大為改觀。如是,則民眾幸甚……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