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嚴小冬,吳戰平,黃天福
(1.貴州省貴陽市氣象局,貴州 貴陽 550004;2.貴州省氣候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3.貴州省六盤水市氣象局,貴州 六盤水 553001)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潤濕型氣候,境內低緯度高海拔的獨特地理環境,地形地貌復雜,全省有61.9%的面積為喀斯特巖溶地貌所覆蓋。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貴州氣候呈多樣性特性,尤其是降水分布的季節性差異,常常導致干旱洪澇頻發。
一般年份,4月上中旬開始,貴州自東向西先后進入雨季,暴雨天氣也隨之發生,5—7月是西南季風活躍和盛行的季節,暴雨發生頻率最高,也是暴雨發生的高峰期。隨著東南季風的建立和盛行,7月下旬以后暴雨發生頻率顯著下降,8—9月的暴雨天氣仍然時有發生,直到10月上旬雨季結束。因此,許多學者更多的是關注主汛期(4—9月)降水的變化[1-4],而忽視了非汛期(即本文所述冬半年)降水變化特征[5-7]。2009—2010年西南三省的秋冬春連旱使人們的生活用水、工農業用水以及畜牧用水等出現了嚴重危機,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本文著眼于貴州冬半年降水變化,分析其空間分布及時間演變特征;同時,針對少雨年,尤其是2009—2010異常少雨年進行簡要成因分析,讓政府決策部門和公眾對我省冬半年降水時空演變特征有較為清晰的認識,為更好地預測冬半年降水奠定基礎。
本文所用資料有:①1961年1月—2010年3月共49 a貴州各站逐月降水資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格點資料,選用風場、高度場、濕度場(1 000 hPa、925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500 hPa、400 hPa、300 hPa),水平分辨率為 2.5°×2.5°;1974年6月—2010年3月的逐月平均大氣層頂向外長波輻射資料,水平分辨率為 2.5°×2.5°。冬半年定義為當年10月—次年3月,例如2009年的冬半年表示2009年10月—2010年3月。
對1961年—2009年冬半年的貴州32個代表站降水距平進行EOF展開,并進行顯著性檢驗,對第一模態的降水異常空間場和時間序列綜合分析,得到貴州降水異常變化的主模態空間分布特征以及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取EOF第一模態對應的時間序列作為貴州冬半年降水的時間序列,采用Morlet小波方法對其進行周期分析[8],得到貴州冬半年降水的顯著周期以及變化趨勢;利用相關方法分析貴州雨季結束期與貴州冬半年降水的關系;利用環流合成的方法對貴州及鄰近區域上空的相對濕度、水汽通量散度、向外長波輻射[9]及大氣環流進行合成分析及距平分析,探尋貴州冬半年少雨年,尤其是異常少雨年的成因。
將貴州各站1961—2009年冬半年降水量進行合成分析。從空間分布(圖1),可以看出貴州冬半年降水量分布特點為省之西北部最少,少于180 mm,省的東南部邊緣最多,多于340 mm,其余區域雨量介于180~340 mm,其中相對多雨區主要分布在省的中東部和西南局部。同時,通過貴州冬半年逐年雨量的統計,貴州冬半年平均降雨量為258.4 mm,僅占全年雨量的21.4%,對應各月(10—次年3月)所占全年雨量百分比分別為 7.8%、4.0%、1.6%、2.3%、2.3%和 3.4%。

圖1 貴州1961—2009年冬半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單位:mm)
從貴州各站冬半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分布,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全省范圍的降水異常分布情況。如圖2,全省冬半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分布特征為“東多西少”型。特別指出,省的西南部盡管冬半年雨量不少(圖1),但所占全年雨量比卻相對較小,表明省的西南部年降水多,且主要集中在主汛期時段(4—9月)。
利用貴州冬半年的降水數據,對距平觀測值進行EOF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貴州冬半年降水量的EOF分析結果

圖2 貴州1961—2009年冬半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分布圖(單位:%)
根據顯著性檢驗原則,第一個模態的解釋方差已達61.19%,并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EOF分解的收斂速度快,可以作為貴州冬半年降水異常的主要模態。如圖3,第一模態的空間分布為全省的降水量異常偏多(偏少),說明貴州冬半年降水量的異常變化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全省一致的特征,高值中心主要集中在貴州省的中東部,尤其是東南部,其荷載值達0.23以上。同時,從圖中等值線疏密程度還可以看出貴州冬半年降水量在省的西北部、東南部和南部邊緣年變化劇烈,而中東部地區降水量相對穩定少變。

圖3 貴州1961—2009年冬半年降水量EOF第一模態的空間分布
從EOF第一模態對應時間序列可以看到,貴州冬半年降水在過去49 a里存在劇烈的年變化和年際變化,其中相對多雨時段為20世紀60年代初、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和90年代,相對少雨時段為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和最近10 a。將序列取絕對值,計算其平均值和標準差,用大于平均值的一個標準差作為多雨年的臨界值,則貴州冬半年相對多雨年為1961、1963、1965、1972、1976、1978、1982、1994、1997 和 2008 年共10 a;用小于平均值的一個標準差作為少雨年的臨界值,則相對少雨年為 1973、1974、1979、1986、1988、2007和2009 年共7 a。

圖4 貴州1961—2009年冬半年降水量EOF第一模態的時間序列
將貴州冬半年降水距平第一特征向量場對應時間系數運用Morlet小波進行展開,得其實部(圖5),進行貴州冬半年降水年際/年代際尺度分析。圖中正值反映多雨趨勢,負值反映少雨趨勢,等值線的疏密反映了降水變化的劇烈程度,正(負)值中心為變化最劇烈處,零線對應降水多少的突變點。圖5清楚地反映出貴州冬半年降水具有明顯的多時間尺度特征,其中5~7 a和16~21 a的時間尺度上正負閉合中心最明顯。

圖5 貴州1961—2009年冬半年降水量EOF第一模態的時間序列的小波系數實部
進一步對小波進行方差分析(圖6),得到在1961—2009年整個時間域內,貴州冬半年降水變化以6 a、18 a和32 a周期振蕩最強。說明貴州冬半年降水變化的年際和年代際特征比較明顯。同時,通過對小波能量(圖略)分析發現,18 a周期是貴州冬半年降水振蕩的主周期,而6 a周期是次周期。表明貴州冬半年降水年代際振蕩特征非常明顯,且目前貴州冬半年降水正處于相對少雨時段。

圖6 貴州1961—2009年冬半年降水量EOF第一模態的時間序列的小波系數方差
通過對貴州各站歷年雨季結束期的統計得出,常年雨季結束在10月25日左右,且發現冬半年少雨年雨季結束都較常年偏早,各少雨年(1973、1974、1979、1986、1988、2007 和 2009 年)對應雨季結束期依次為10月11日、9月28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13日、9月25日和9月13日。將雨季結束期序列和冬半年降水量EOF第一模態的時間序列都進行標準化處理(圖7),計算二者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67,通過99.9%的信度檢驗。上述分析表明雨季結束早,是貴州冬半年少雨干旱的一個前兆信號。

圖7 貴州1961—2009年雨季結束期的標準化時間序列(虛線)和冬半年降水量EOF第一模態的標準化時間序列(實線)
某地區的降水量狀況和局地的水汽含量與是否有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到該地區,并在該地區輻合上升、成云致雨有著重要聯系。當某地區有充裕的水汽并長時間有充足的水汽輸送且該地有強烈的輻合上升時,會造成該地區降水偏多,甚至發生洪澇災害;反之,會造成該地區降水偏少,嚴重時會造成干旱。同時,由于空氣中的水汽大部分是集中在大氣中低層,并鑒于貴州省所屬云貴高原,大部分地區的海拔較高,因此我們主要對貴州區域上空700 hPa的水汽及其輸送作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貴州及鄰近區域上空的水汽分布,圖8給出2009年(圖8左)和7年少雨年合成的冬半年的700 hPa平均相對濕度及距平圖(圖8右)。從圖中可以看到貴州境內的相對濕度都低于60%,距平圖上,其相對濕度要比常年偏少12%以上。對比少雨年的水汽分布還可以清楚的發現,2009年貴州上空的水汽分布比少雨年還要少10%左右,可見在2009年冬半年貴州區域上空的水汽匱乏,是造成少雨干旱的原因之一。

圖8 2009年(左)和少雨年(右)冬半年的700 hPa相對濕度合成及距平圖
為了進一步分析這些水汽是否能在貴州輻合上升、成云致雨。圖9給出2009年冬半年的700 hPa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貴州區域上空的水汽主要來自印度西南季風的輸送,然而這些水汽并沒有在貴州地區產生輻合,其主要輻合區在貴州以北的四川和重慶,貴州西南大部和云南為強的水汽通量散度輻散區所控制,貴州西南部最強的輻散達到20×10-6(g·cm-2·hPa-1·s-1),可見,在局地水汽匱乏的條件下(圖8左),再配合低空的輻散風場,導致該地區的水汽通量散度為負,即不利于水汽在該區域輻合上升、形成降水,使得貴州大部在2009年冬半年降水異常偏少,造成全省性的干旱,尤其是我省西南部的特重旱。

圖9 2009年冬半年的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圖
圖10給出了貴州及鄰近區域上空2009年(圖10左)和7年少雨年合成(圖10右)的冬半年的大氣層頂OLR合成及距平圖。從圖10(左)可以看出,2009年冬半年貴州區域上空大氣層頂向外長波輻射的較常年偏多6 W/m2,最多在貴州西部相差達10 W/m2以上,與少雨年相比,也要多3 W/m2;同時可以發現,2009年貴州區域上空平均的大氣層頂OLR為240 W/m2左右,比少雨年的230 W/m2多10 W/m2。表明貴州冬半年少雨年對應本區域上空對流活動偏弱,不利于暖濕空氣自熱帶地區輸入到貴州,導致冬半年少雨干旱。
對比2009年冬半年和少雨年冬半年的500hPa高度場合成及距平圖(圖略),分析得出,2009年冬半年貝加爾湖低壓較常年(甚至較少雨年)異常偏強,北方地區冷空氣較強,但南方大部地區環流較為平直,西太平洋副高588線位于中南半島附近,較常年偏西偏強。同時,印緬槽偏弱,副高西北側的西南氣流給我省輸送的水汽偏弱,環流異常演變導致暖濕氣流的輸送缺乏,造成貴州大部地區干旱少雨。

圖10 2009年(左)和少雨年(右)冬半年的大氣層頂OLR合成及距平圖
本文通過對貴州1961—2009年49 a冬半年降水量的EOF統計分析、雨季結束時間與冬半年降水狀況的相關性分析和貴州及鄰近區域上空物理要素場(相對濕度、水汽通量散度、向外長波輻射和500 hPa位勢高度)的特征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①貴州冬半年降水量平均分布特點為省之西北部最少,省的東南部邊緣最多;全省冬半年降水量所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分布特征為“東多西少”型。
②貴州冬半年降水量在省的西北部、東南部和南部邊緣的空間分布變化劇烈,而中東部地區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相對穩定少變。
③貴州冬半年降水量振蕩的主周期是18 a,次周期是6 a。貴州冬半年降水年代際振蕩特征非常明顯,且目前貴州冬半年降水正處于相對少雨時段。
④貴州冬半年少雨干旱的一個有利前兆信號是雨季結束期早;另外,貴州冬半年區域上空的水汽匱乏、水汽通量散度為輻散區控制、對流活動偏弱、北邊冷空氣偏東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偏強、偏西,阻礙南面暖濕氣流的向北輸送,都是導致貴州冬半年降水偏少的重要因子。
總之,本文不僅對貴州冬半年降水時間演變趨勢和空間分布變化進行了仔細分析,而且還對影響其降水多寡的諸多因素展開了一定分析,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但是,因其影響降水的因素太多,受其資料及分析手段限制,很多潛在影響因素還在不斷探索中。
[1]嚴小冬,吳戰平,王君軍.1921年以來貴陽降水變化及未來10-15 a趨勢預測[J].貴州農業科學,2007,35(4):20-23.
[2]羅寧,許炳南,文繼芬,等.貴州大氣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研究[J].貴州氣象,2006,30(4):3-7.
[3]伍紅雨,王謙謙.近49 a貴州降水異常的氣候特征分析[J].高原氣象,2003,22(1):65-70.
[4]張艷梅,黃鋒,鐘靜,等.貴州主汛期極端降水事件及其環流特征分析[J].熱帶地理,2009,29(5):445-449.
[5]吳香華,牛生杰,祁莉,等.中國南方6省1月份降水和極端低溫的分布特征[J].大氣科學學報,2009,32(6):807-814.
[6]紀忠萍,溫晶,方一川,等.近50 a廣東冬半年降水的變化及連旱成因[J].熱帶氣象學報,2009,25(1):29-36.
[7]房巧敏,龔道溢,毛睿.中國近46 a來冬半年日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學,2007,27(5):711-717.
[8]林振山,鄧自旺.子波氣候診斷技術研究[M].氣象出版社,北京:1999,1-37,47-60.
[9]沈元芳,黃麗萍,徐國強,等.長波輻射對大氣變化的敏感性和在WRF模式中的應用檢驗[J].氣象學報,2004,62(2):21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