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妮 楊黎霞 羅善珍 周慧慧 劉嘉文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手外科??漆t院,廣東 深圳 518116)
觀察早期康復治療介入對上肢骨折后手功能改善的影響
鐘小妮 楊黎霞 羅善珍 周慧慧 劉嘉文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手外科??漆t院,廣東 深圳 518116)
目的探討行早期康復治療對上肢骨折后手功能改善的影響。方法對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較之對照組,觀察組介入早期康復治療后,制動期結束后關節活動度及上肢功能評分明顯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對上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介入,可明顯改善制動期結束后手功能的恢復情況,值得深究推廣。
早期康復治療;上肢骨折;手功能
上肢骨折是骨傷科的常見損傷之一,上肢任何部位的骨折,均可引發相應關節運動受限,從而影響上肢功能的發揮[1]。其中手的運動是上肢最主要的功能,制動是治療骨損傷的關鍵手段,一般需5周以上,而康復功能訓練是恢復上肢功能的重要方式[2],但因制動受限早期康復治療往往被忽略,最終導致骨折復位雖愈合,手功能卻遺留障礙,故早期康復治療值得重視。本文回顧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行早期康復治療對上肢骨折后手功能改善的影響。

表1 兩組患者制動期結束后關節活動度、上肢功能評價[(χ—±s),分]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上肢骨折患者,均在我院行骨科處理,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11~75歲,平均(49.5±6.6)歲;左上肢37例,右上肢43例;掌骨頸骨折23例,掌骨頭骨折12例,近節指骨基底部骨折22例,中節指骨骨折3例,尺骨鷹嘴骨折6例,前臂尺橈骨骨折3例,肱骨干下1/3骨折8例,肱骨髁上骨折3例;行保守治療8例,行手術治療72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經骨傷科相應處理后,對照組行常規骨科護理,觀察組行早期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經骨科相應處理后,予以常規骨科護理,防止骨折再移位,并定期檢查固定松緊度、局部受壓情況,注意患肢末梢血液循環情況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介入早期康復治療,具體方法有:①早期康復教育: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介入早期康復治療的必要性,強調其對上肢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正確面對并主動配合康復治療,樹立長期堅持的決心。②心理指導:醫護人員多與患者交談,充分掌握其心理反應規律后,循循善誘地行心理疏導,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等負性情緒,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教導其從科學角度面對創傷,掌握自我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③飲食調理:骨折早期,飲食宜清淡可口,以高維生素、高營養、理氣通便類食物為主,忌食油膩、生冷、辛辣、腥發類食物,且不宜急用補養品;骨折中期,飲食宜接骨續損、和營生新,可進食清補之品,以促進氣血恢復;骨折后期,飲食宜強壯筋骨、養肝補腎,可進食營養豐富的滋補品,以補養氣血,加速骨折愈合。④輔助療法:行低強度超聲理療,根據骨折部位、類型選擇石膏窗位置,直徑約2cm,設置強度為30mW/cm2,將超聲的聲頭貼緊石膏窗,開始超聲理療,每日1次,每次20min;對骨折部及周圍軟組織行手法按摩,按摩時先將一手平放在受累關節處,感受到一定熱度后用指腹或掌腹點按或者環形揉按,以從病變關節周圍向關節中心,由慢到快,由輕到重為原則,以患者自覺舒適為宜,每日2次,每次10~20min。⑤功能鍛煉:早期功能鍛煉以患肢握拳釋拳鍛煉開始,4次/min,每次做5~10min,每日3次;彎腰90°,一只手拖住患肢前臂做肩關節環形活動;3~5周,指導患者開始活動骨折附近的關節,做主動性關節屈伸活動,如肘關節、腕關節等,并逐步增加鍛煉強度,擴至整個上肢伸屈、內收、外展活動,隨著骨折愈合,活動強度、次數可定時定量增加;6~8周,患肢軟組織基本恢復正常,除不利于骨折恢復的某一關節活動需受限,其他鍛煉均可進行,活動范圍和次數都可擴大,同時教授家屬并發癥預防及康復訓練方法。
1.3 評價指標
分別于骨科處理后及制動期結束后,在骨傷科醫師指導下,對患者患肢的關節活動度和上肢功能進行評價,上肢功能以手功能評價為主,主要指標有:單位時間內移放、抓握物體等十項,以100分計,分值越高,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實施統計,并用SPSS1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χ—±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較之對照組,觀察組介入早期康復治療后,制動期結束后關節活動度及上肢功能評分明顯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手功能恢復情況更好。
上肢骨折后,功能鍛煉是恢復上肢功能的重要方式,其目的以恢復上肢關節活動范圍,增加肌力,恢復和維持手部動作協調性、靈活性為主,但由于早期制動,不利于康復訓練的開展,可引發關節囊、肌肉、韌帶等組織的形態結構、生物力學等發生改變,影響上肢功能障礙的恢復,導致骨折愈合后出現手功能障礙。
本組研究發現,上肢骨折患者行骨科相應處理后,介入早期康復治療,制動期結束后關節活動度及上肢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好(P<0.05),提示早期康復治療的可行性、有效性。因骨折屬意外傷,多數患者會因突發性傷害,及隨之而來的疼痛、擔憂和對環境的不適等,加之對疾病和治療方式的不了解,產生抑郁、焦慮甚至恐懼等負性情緒,影響心理健康,不利于機體康復,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可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度,樹立治愈信心,獲得身心全面康復。飲食調理可以減輕患者不適,為骨折愈合供給足夠的營養,但應注意早期不宜進食急用補養品,先從清淡飲食起,骨折中后期方可進食強壯筋骨、補血養氣類補品。理療和功能鍛煉以盡早開始,先易后難為原則,低強度超聲通過信號傳導可提高基因表達、改善血運、刺激骨組織重塑、增強骨痂機械屬性等,這些生物學機制可作用于骨折愈合炎癥、修復及重塑三階段,且不依賴于任一單一機制或某一特異階段,促進骨折愈合,而按摩可改善局部循環,放松肌肉痙攣,配合功能鍛煉,可保持甚至增進關節功能,以防畸形[3]。功能鍛煉需在護士指導,家屬陪同下進行,同時配合上肢洗方的熏洗,可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緩解功能鍛煉疼痛,加速上肢功能恢復[4]。
綜上所述,對于上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介入,可明顯改善制動期結束后手功能的恢復情況,值得深究推廣。
[1] 韓秀蘭,林科宇,李文鋒,等.上肢骨折后早期康復治療介入對改善制動期手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13):1447-1448.
[2] 謝小鳴,肖江平.小夾板外固定治療上肢骨折的護理與康復[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0,2(1):33-34.
[3] 唐文黎.按摩理療訓練對四肢骨折手術患者狀態焦慮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8):118-119.
[4] 林燕斌,張秋玲,何小霞,等.護理干預對上肢骨折小夾板外固定患者功能鍛煉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1,11(12):76-77.
R683
B
1671-8194(2013)17-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