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挺余 濤楊正飛
(1 廣州鋼鐵企業集團醫院,廣東 廣州 510380;2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亞低溫治療對心肺復蘇后患者腦復蘇的療效分析
鄧 挺1余 濤2楊正飛2
(1 廣州鋼鐵企業集團醫院,廣東 廣州 510380;2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目的亞低溫治療對心肺復蘇后患者腦復蘇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心肺復蘇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15例,觀察組采用藥物亞低溫以及用冰毯和冰帽全身降溫治療方法,對照組則選用頭部戴冰帽進行局部降溫,然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概率。結果復蘇后5d觀察采用全身亞低溫治療的患者GCS評分顯著高于采用冰帽局部降溫的對照組(P<0.05)。結論全身亞低溫對心肺復蘇后患者腦復蘇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癥,取得臨床療效良好。
心肺腦復蘇;亞低溫;治療效果
臨床認為心跳驟停患者蘇醒成功并不僅是循環以及自主呼吸的恢復,還應達到腦復蘇這一最終目的,因此應將重點放在腦復蘇,盡早防治腦水腫和腦缺氧,加強患者腦復蘇,幫助促進患者大腦神經元的恢復。近年來,亞低溫對腦部的保護作用已得到了公認[1]。全身亞低溫治療相對于局部低溫治療療效如何,仍是目前研究的問題之一。我院近年來應用全身亞低溫治療心肺復蘇后患者,取得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均為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心肺復蘇后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均在15~60歲。致傷原因分析:高處墜落致傷6例,車禍致傷者20例,中毒致傷3例,電擊傷3例,其余8例均為藥物過敏以及電解質發生紊亂所致。病例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表現為心跳驟停;心肺復蘇后需要在危重病的監護與治療(ICU)作進一步治療及監護。排除標準:發病前期出現嚴重腦損傷,嚴重基礎疾病,因特殊原因中途退出治療者。
1.2 方法
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15例,兩組患者在復蘇后同時進行氣管插管,給予呼吸儀器輔助呼吸。觀察組給予藥物和物理方法進行全身亞低溫治療。具體做法:采用50mg異丙嗪、50mg杜冷丁以及100mg氯丙嗪,加入生理鹽水稀釋至50mL,選用微量注射泵以5mL/h的速度從患者靜脈滴入,待患者逐漸進入冬眠狀態時,將冰毯放置在患者身體下,水循環溫度調節維持在4~10℃,頭部佩戴冰帽并以2~3h降低肛溫1℃方式為宜,最終達到將肛溫維持在33~35℃,同時冬眠藥物的注入速度應改變為0.5~2mL/h持續靜脈滴入。通常亞低溫治療保持時間在3~7d,其中最長可達到9d,最短只能維持2d,平時能持續5d左右。復停止亞低溫治療,恢復患者體溫的方法:選用以平均每4~6h恢復1℃體溫作為標準,并在12~20h之內將患者體溫恢復達到36.5~37.0℃后繼續保持。儀器選用,北京大維同創DWK-Ⅱ控溫儀器以及德國Drager呼吸儀器。對照組給予頭部戴冰帽局部降溫。評價以及監測方法:所有病例在進行治療的第1、3、5以及10天都進行GCS評分,患者體溫測量應選擇直腸體溫作為標準,并同時監測患者心電表現情況。
患者復蘇之后的第1和第3天兩組患者進行GCS評分發現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第5、7和第10天采用觀察組GCS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其中兩組死亡構成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過程中選用亞低溫以及頭部局部降溫治療組中發現1例患者出現肢體抽搐,而僅采用頭部局部降溫一組則有5例患者發生肢體抽搐,兩組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對比差異無明顯差異;加強患者呼吸道護理后,肺部感染發生率也無顯著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檢測結果顯示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GCS評分對比結果[(χ—±s),分]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3.1 亞低溫治療方法分析
亞低溫治療方法的基本生理學是降低全身代謝功能,當機體體溫調節功能被完全抑制時,機體耗氧量也會隨著體溫的下降而降低,一般每降低1℃,血流量與腦部耗氧量就下降6.7%[2]。本組研究表明采用全身亞低溫以及頭部局部降溫起到的降溫效果明顯優于僅采用頭部局部降溫,并且兩組病死率是具有差異的,出現心律失常者病情均是癥狀比較輕,可見亞低溫治療能減少因患者腦部缺血時間較長而造成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搶救心跳驟停腦復蘇患者的成功概率,在腦復蘇治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在亞低溫治療過程中,應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同時應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工作,保持呼吸通暢,防止肺部出現激發感染以及局部凍傷。
3.2 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亞低溫療法是利用中樞神經系統能起到抑制效果的鎮靜藥物,促進患者進入睡眠狀態,幫助降低患者新陳代謝循環以及組織器官的耗氧量,改善患者血管通透性并減輕肺水腫以及腦水腫現象,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從而改善心肺功能,促進有氧代謝。在低溫情況下患者可能出現血壓下降、呼吸變慢以及心率緩慢,因此對患者心率、呼吸情況以及血壓進行監測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發現患者心率減慢應通知醫師并遵醫囑給予減少氯丙嗪藥量,并做好詳細記錄。在亞低溫治療時期,體溫低于33℃時會使大腦功能受到抑制,低于30℃可能會導致傳導阻滯以及房顫,此時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同時應全過程觀察患者有無寒顫情況,若出現抽搐或寒顫時可交替使用解痙劑和鎮靜劑[3]。因此要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情況,并做到及時調節溫毯溫度。因采用亞低溫治療方法的患者大部分是昏迷者,而亞低溫治療以及昏迷患者對刺激反應緩慢、低下,容易出現窒息,因此應確保患者呼吸通道順暢,并定時幫助患者吸痰。
綜上所述,亞低溫治療方法多用于心肺復蘇后、重型顱腦及顱腦損傷手術后、高熱驚厥、低溫麻醉或中毒性休克、超高熱及顱內感染等病例,對恢復腦部功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我院采用全身亞低溫聯合頭部局部降溫方式治療心肺復蘇后取得臨床療效良好,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概率較小。其能起到降溫速度快,提高心跳驟停腦復蘇病例搶救的成功率,對腦復蘇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 汪明明,戴愛萍.心肺復蘇后患者亞低溫腦復蘇治療的觀察與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8):30-31.
[2] 張玉梅,李俊,郭昌星.心肺復蘇后亞低溫腦保護治療的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09,8(10):637-639.
[3] 閔金鳳.重型顱腦損傷配合使用亞低溫治療效果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9) :56-57.
R605.97
B
1671-8194(2013)17-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