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軍
(湖南省腦科醫院 湖南省中醫藥大學附屬臨床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島葉低級別膠質瘤的顯微外科治療效果分析
陳亞軍
(湖南省腦科醫院 湖南省中醫藥大學附屬臨床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目的分析島葉低級別膠質瘤的顯微外科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島葉低級別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經外側裂顯微鏡外科手術入路進行腫瘤切除患者21例,將其定位觀察組,經額、顳葉入路行肉眼或鏡下切除腫瘤患者19例,將其定為對照組,對比分析腫瘤的近全切率、并發癥的發生率、腫瘤的復發狀況,分析顯微鏡下手術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腫瘤的近全切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和2年內腫瘤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比有統計學差異。結論經外側裂顯微手術入路進行腫瘤切除可有效提高腫瘤的切除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避免術后疾病的復發,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的有效措施。
島葉低級別膠質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治療效果
島葉區膠質瘤是原發部位為島葉,累及部位為額葉、顳葉、深部的基底節區的膠質瘤[1]。其中低級別膠質瘤較為多見,主要包括:少突膠質細胞瘤、星形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少突星形細胞瘤等。該類腫瘤所處解剖位置比較隱匿,臨床表現相對較輕,不易發現,當腫瘤逐漸增大,累積到周圍的血管、神經、組織時,在進行腫瘤切除時,難度相對較大,并且易引發嚴重的并發癥。顯微外科手術未實施前,一般采用在肉眼下經額顳葉手術入路進行治療[2]。但由于該部位不能充分暴露腫瘤,故很難完成腫瘤的全部切除。并且該種手術需要切腦葉皮層,容易導致言語、運動、精神、智力等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我院開始開展經外側裂顯微外科手術入路進行腫瘤的切除,為探討該種手術方案的臨床治療效果,特進行兩種手術方案的分析對比,相關實驗報道如下。

表1 兩組實驗指標對比[n(%)]
1.1 資料
選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島葉低級別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經外側裂顯微外科手術入路進行腫瘤切除患者21例,將其定為觀察組,其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9例,平均年齡為(30.2±1.3)歲,病程為:3~15周;經額、顳葉入路行顯微或肉眼切除腫瘤患者19例,將其定位對照組,其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8例,平均年齡為(31.6±0.9)歲,病程為:2.5~16周;并且兩組患者均符合以下手術條件:①均為首次發現,并且未進行過放療和化療治療。②患者的機體狀態良好,未合并有其他嚴重的機體疾病。
1.2 臨床表現
兩組大患者多數以癲癇發作來醫院就診,其中局部發作患者23例;伴顱內壓升高患者15例,伴性格改變、記憶力下降患者7例,以上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3 影像學分析
以上全部患者行頭部MRI+增強檢查。其中觀察組:16例邊界欠清低密度灶患者,5例混雜密度灶患者,2例患者出現鈣化;對照組:15例邊界欠清的低密度灶患者,4例混雜密度灶患者,2例患者出現鈣化。
1.4 腫瘤大小
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腫瘤測量。觀察組成員的腫瘤直徑在1.9~6.2cm之間,平均為3.5cm,13例患者的腫瘤局限在島葉,8例患者腫瘤擴至額顳葉,其中6例患者累及深部基底節區;腫瘤位于左側島葉患者9例,右側島葉患者12例。對照組成員:腫瘤直徑在3.3~7.2cm之間,平均為4.3cm;其中12例患者腫瘤局限在島葉,7例擴至額顳葉,5例累及深部基底節區。
1.5 方法
1.5.1 觀察組成員:麻醉方式為全麻,經翼點入路,在顯微鏡下對外側裂池由前至后進行解剖,排出腦脊液。此后額葉、顳葉會自然展開,島葉區的腫瘤會充分顯現。腫瘤呈灰白色,腐肉狀,無充足血運。確定腫瘤并辨清其和大腦中動脈以及其分支的鄰近程度后,對腫瘤進行分塊的切除[3]。在切除過程癥注意保護大腦中動脈;當瘤內減壓充分后,繼續行腫瘤的深部分離和切除,盡量提高腫瘤的全切率。如果腫瘤較大,大腦中動脈被包裹完全,此時應先分離血管和其分支,切不可盲目的進行腫瘤周圍血管的游離,亦不可草率追求全切率,從而對周圍神經造成損傷,引起嚴重的不良后果。
1.5.2 對照組成員經額顳葉手術入路,在腫瘤的鄰近部位切開皮層,在肉眼或鏡下觀察下分離組織和血管,按上述操作步驟切除腫瘤。
術后兩組患者均服用抗癲癇藥物,必要時使用擴張血管和改善微循環的藥物。對于腫瘤未完全切除的患者,術后可實施放化療進行后期治療[4]。
1.6 結果評定標準
①根據術中腫瘤的切除程度和影像學檢查結果判定腫瘤的全切率。②根據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狀況判定臨床治療效果。③對患者進行追蹤調查,記錄兩年內腫瘤的復發狀況。
1.7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相關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以(χ—±s)表示,應用t檢驗。當P<0.05時認為該差異具有相應的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成員的腫瘤全切率分別為;90.5%和52.7%,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3%和26.3%,兩年內腫瘤的復發率分別為:4.8%和21.1%。具體見表1。由此可以得知,觀察組成員的腫瘤全切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和腫瘤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
島葉又名腦島,其形狀為三角形,處在外側裂的深面,由額、頂、顳三葉覆蓋。右側島葉略小于左側,其表面的島中央溝將其分為前、后島,并分別和額葉、顳葉相連[5]。島葉作為一個發達的結構,屬于旁邊緣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機體的自主神經功能活動、記憶有很大關系。這也是腫瘤切除并發癥多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此處進行腫瘤的切除應尤為謹慎。
在應用顯微鏡手術前,主要是通過肉眼進行觀察分辨,患者主要進行額顳葉手術入路,并且在手術過程中,經常損傷或切除部分腦葉使腫瘤充分暴露,盡管如此,仍不能完成腫瘤的全切,這樣不但手術并發癥多,并且極易復發。
顯微鏡手術實施后,手術視野大幅度的擴大,解剖結構更加清晰明了,也給手術入路方式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經外側裂顯微手術入路進行腫瘤的切除,不但損傷小,并發癥少,腫瘤的切除面積也逐步擴大,提高了腫瘤的切除率,降低了疾病的復發。
[1] 楊友忠,陳新生,施正生,等.大腦鐮旁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安徽醫學,2010,30(7):744-745.
[2] 晉強,江濤,謝堅.島葉膠質瘤與頑固性癲癇[J].醫學研究雜志, 2011,40(7):37-40.
[3] 趙建華,馮繼,裴玉芳,等.純島葉低級別膠質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1,16(6):264-265.
[4] 劉臻.島葉低級別膠質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16):1940-1941.
[5] Simen M,Neuloh O,YonLehe M,et al.Insu-largliomas:the case forsurgical management[J].JNeurosurg,2009,110(4):685-695.
R739.4
B
1671-8194(2013)17-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