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質潔溫玉庫
(1 錦州石化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0;2 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1)
腹腔鏡下在體子宮肌瘤旋切術的臨床應用
佟質潔1溫玉庫2
(1 錦州石化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0;2 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錦州 121001)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在體子宮肌瘤直接旋切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60例經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病例隨機分兩組。在體旋切組:30例,離體組:30例,進行對照性研究,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結果在體組與離體組在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方面比較,兩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體子宮肌瘤是在直接旋切情況下完成手術過程,通過在旋切時大抓鉗的牽拉作用肌瘤與包膜自動分離無需剔除過程,從而節省了時間,減少出血量,提高了手術速度。【
】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在體子宮肌瘤直接旋切術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成為目前最常應用的手術方法之一[1,2]。常規方法先行肌瘤剔除后再行旋切,剔除肌瘤費時費力,出血多,且離體肌瘤旋切時易滾動,易發生周圍組織損傷。我們采取在體子宮肌瘤直接旋切,簡化手術步驟,手術效果良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60例經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病例隨機分兩組。在體旋切組:30例,年齡27~48歲,平均(41.5±8.2)歲,腹腔鏡下在體肌瘤直接旋切;離體組:30例,年齡25~47歲,平均(40.2±7.9)歲,腹腔鏡下先行肌瘤剔除,再離體旋切。兩組患者年齡比較無顯著差異。所有子宮肌瘤均突出于子宮表面,且能在腹腔鏡下清楚辨認,對突出子宮表面不明顯,不能在腹腔鏡下辨認清楚以及黏膜下肌瘤不在本研究之內。手術由同一術者操作完成,所有病例均經手術后病理診斷為子宮平滑肌瘤。
1.2 研究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兩組病例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全身復合麻醉,應用美國史塞克公司988—I型數字化三晶攝像系統腹腔鏡。探查時注意盆腹腔有無粘連及其程度,肌瘤大小,數量,部位。40倍稀釋垂體后葉素于瘤體周圍肌層注射,應用單極電鉤切開腫瘤表面達到腫瘤實質部位。根據腫瘤大小決定切口大小,腫瘤較大選擇橢圓或楔形切口,腫瘤較小選擇直切口,應用小抓鉗鉗夾腫瘤并將周圍組織少許分離,使少部分肌瘤暴露于術野下。在體組應用大抓鉗在肌瘤相應部位鉗緊后直接旋切。離體組先行肌瘤表面的漿膜或漿肌層切開,將肌瘤剔除后,再瘤體旋切。
1.2.2 觀察指標
手術中統計肌瘤部位、數量、手術出血量及手術時間等。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2.1 子宮肌瘤數目與手術符合率
手術前三維彩超所確定的肌瘤總數106個,經手術證實為113個。子宮肌瘤診斷符合率=手術前后診斷符合人數/手術人數×100%,對于>7cm的肌瘤診斷為100%,詳見表1。
2.2 術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比較結果
在體組與離體組在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方面比較,兩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和表2。
超聲診斷對子宮肌瘤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3]。本文發現若采用三維彩超術前在肌瘤定數、定位方面基本準確,可以做為術前評價肌瘤數目、部位的重要指標。

表1 兩組子宮肌瘤手術情況比較

表2 兩組生長不同部位肌瘤手術時間、出血量比較
本文結果還提示,腹腔鏡下進行在體肌瘤旋切時,只要子宮切口大小適當,旋切兩到三次時,肌瘤大部分脫離包膜,清楚暴露在手術野下,從而達到分離、旋切為一體,很少肌瘤殘渣脫落,明顯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出血量。先行肌瘤剔除,尤其壁間或峽部、子宮頸部、闊韌帶肌瘤分離時,有時會很困難。游離狀態下旋切,不易掌握旋切方向更難調節旋切角度,而且常在旋切過程中,肌瘤掉在盆腔,每次的尋找、鉗夾、找到旋切點,增大了手術難度和手術時間。在體肌瘤旋切后殘腔明顯變淺,這是因為沒有包膜損傷,隨著子宮的收縮,包膜成為填塞殘腔的一部分,整齊的切口更有利于縫合。此外,在體肌瘤旋切無一例發生副損傷,說明此種手術方法是安全的。
有關資料對大肌瘤是否適合腹腔鏡手術存在爭議,但我們體會,腹腔鏡下在體子宮肌瘤旋切更適于較大的肌瘤剔除術,因為肌瘤剔除術的難易主要在于肌瘤的大小和生長部位。離體肌瘤旋切需先行肌瘤剔除,剔除時必須有足夠的手術空間才能完成此過程。而在體肌瘤旋切,只需一定的空間即可施術,隨著肌瘤的不斷縮小,手術空間很快變大,有利于很快完成手術。
我們的結果顯示,對照組子宮壁間、子宮頸、峽部、闊韌帶內肌瘤剔除后,離體旋切與觀察組比較,在手術時間、出血量方面差異非常顯著,說明對照組肌瘤生長部位不同手術難度和手術時間不同。這是因為不同部位的肌瘤在剔除過程中,由于肌瘤深藏在子宮肌層中或峽部、子宮頸部、闊韌帶部位,剔除過程困難,從而增加手術的難度和手術時間。而在體子宮肌瘤是在直接旋切情況下完成手術過程,通過在旋切時大抓鉗的牽拉作用肌瘤與包膜自動分離無需剔除過程,從而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手術速度。
[1] 王慧玲,白全召,萬樹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2,33(19):26.
[2] 魯春雁.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0):36-37.
[3] 田建英,劉愛蘭.探討超聲對38例子宮肌瘤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療,2010,31(15):173.
R737.33
B
1671-8194(2013)17-0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