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浩楠
(中國家用電器檢測所 北京 100176)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和使用“檢驗”、“檢查”、“檢測”和“試驗”等詞匯。有些同行們在遇到時經常猶豫,不清楚應該使用哪個詞匯才能準確的描述相關工作。實際上它們的規范定義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標準系中翻譯可能出現差異,但根據使用環境稍加分析是可以區別出來,應在工作中注意規范使用這些用詞匯。在按ISO/IEC 17025標準建立的檢測體系及日常檢測工作中,目前對這四個詞匯的理解確實存在差異,也有出現誤用和錯用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上述詞匯出自兩個基礎標準體系:ISO 9000和ISOIEC 17000。而我們在工作中主要的錯誤傾向有以下幾種:一是將從事的相關工作籠統地稱為檢驗,一概而論;二是機械地套用標準原文的詞語,忽略了翻譯過程中的差異,無法與實際場合對應;三是無視上述詞匯含義之間的細微區別,相互代用混用。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從概念、出處上理清“檢驗”、“檢查”、“檢測”和“試驗”等詞匯,并結合實例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以便規范使用。
要正確區分上述常用詞匯概念之間的差異,需要從幾個基本標準入手:
(1)GB/T 19000-2008 《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
即:ISO 9000:2005《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2)GB/T 27000-2006 《合格評定 詞匯和通用原則》
即:ISOIEC 17000:2004《Conformity assessment-Vocabulary and general principles》
其中,GB/T 19000-2008等同采用了ISO 9000:2005,是GB/T 19000族中的核心標準,與GB/T 19001、GB/T 19004等構成密切相關的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定義了GB/T 19000族標準主體內容的質量管理體系的相關術語。而GB/T 27000-2006等同采用了ISOIEC 17000:2004,是由ISO合格評定委員會(CASCO)所制定,規定了與合格評定及其在貿易便利化中的應用有關的通用術語和定義。
上述相關標準中,對這些詞匯的定義分別是:
檢驗/inspection——通過觀察和判斷,適當時結合測量、試驗或估量所進行的符合性評價。(原文為:conformity evaluation by observation and judgement accompanied as appropriate by measurement, testing or gauging.)
檢查/inspection——審查產品設計、產品、過程或安裝并確定其與特定要求的復合型,或根據專業判斷去頂其與通用要求的符合型的活動。注1:對過程的檢查可以包括對人員、設施、技術和方法的檢查。(原文為:examination of a product design, product, process or installationand determination of its conformity with specific requirements or, on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judgement, with general requirements.NOTE Inspection of a process may include inspection of persons, facilities, technology and methodology.)
檢測/testing——按照程序確定合格評定對象的一個或多個特性的活動。 注:“檢測”主要適用于材料、產品和過程。(原文為:determination of one or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an object of conformity assessment, according to a procedure.NOTE “Testing” typically applies to materials, products or processes.)
試驗/test——按照程序確定一個或多個特性。(原文為:determination of one or more characteristics (3.5.1) according to a procedure.)
區分“檢驗”、“檢查”、“檢測”和“試驗”,首先看其定義出處:“檢驗”和“試驗”出自GB/T 19000,譯自ISO 9000,原文詞匯分別為“inspection”和“test”;而“檢查”和“檢測”和出自GB/T 27000,譯自ISOIEC 17000,原文詞匯分別為“inspection”和“testing”。可見,同樣是“inspection”,GB/T 19000和GB/T 27000翻譯不同。通過表1可清晰對比出其定義出處和對應的原文詞匯。
此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GB/T 27000-2006/ ISOIEC 17000:2004版對“檢查/inspection”的定義中,還有個“注2.檢查有時也稱為檢驗”。但在ISOIEC 17000:2005版中已經取消了該注2。
從定義可以看出檢驗強調“符合性”。檢驗是對實體的一個或多個特性進行諸如測量、檢查、試驗或質量,并將其結果與規定的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每項特性的合格情況所進行的活動。從定義可以看出,檢驗不僅提供數據,還須與規定要求進行比較后,作出合格與否的判定。而“檢測”是對給定對象按照規定程序進行的活動,可知“檢測”僅是一項技術操作,它只需要按規定程序操作,提供所測結果,在沒有明確要求時,不需要給出檢測數據合格與否的判定。

表1
對于“試驗/test”和“檢測/testing”,原文只是所用格式不同,但不同于ISO 9000“test”定義,ISOIEC 17000對“testing”的定義中將按程序確定特性的對象指定為“合格評定對象(an object of conformity assessment)”,而且注給出了主要適用范圍。同時,結合ISO 9000 3.5.1 對“characteristics/特性”的定義注3可見,ISO9000中“test/試驗”定義的范圍更廣,它所確定得各類“characteristics/特性”內容包含:物理、感官、行為、時間、人因功效及功能的等等。
另外,從CNAS——CL0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ISO/IEC 17025:2005《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the Competence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ies》)的名稱看,它使用的是“檢測/Testing”,可見是延續了ISOIEC 17000的定義模式,這在其第3章“術語和定義”中也是有說明的:“本準則使用 ISO/IEC 17000 和VIM 中給出的相關術語和定義。注:ISO 9000 規定了與質量有關的通用定義,ISO/IEC 17000 則專門規定了與認證和實驗室認可有關的定義。若ISO 9000 與ISO/IEC 17000 和VIM中給出的定義有差異,優先使用ISO/IEC 17000和VIM 中的定義。”
CNAS—CL0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中第一部分“范圍”第1.2款規定“本準則適用于所有從事檢測和/或校準的組織,包括諸如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實驗室,以及將檢測和/或校準作為檢查和產品認證工作一部分的實驗室。”
分析:因為ISO/IEC 17025延續了ISOIEC17000的定義模式,所以其中出現的實驗室均定義為檢測或校準實驗室,其中檢測實驗室從事的檢測活動是依靠進行一定的試驗操作完成的。而從CNAS——CL01該條款可看出,檢測實驗室從事的檢測工作又是檢查工作的一部分。這是從檢測實驗室工作范疇方面對“檢查”、“檢測”和“試驗”的界定。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委托檢驗行為規范(試行)》中第二章“委托檢驗的實施”第十三條規定“檢驗機構必須依據有關標準、合同約定和實際檢測數據,客觀、公正、準確出具檢驗結果,檢驗機構對樣品的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負責。當依據檢驗項目不能對樣品(無法提供樣品的特種設備除外)做出綜合檢驗結果時,不得出具綜合檢驗結果。如果委托檢驗的結果僅能證明樣品本身的檢驗項目與所依據標準的符合情況的,不得出具證明樣品所屬批次產品的質量報告。”
分析:國家質檢總局發布該文件是為了規范檢驗機構的委托檢驗行為,從該條款可以明確地看出,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結果是依靠檢測數據支撐的,實驗室對檢驗項目進行一系列試驗操作,完成相關檢測得到的檢測數據,需要依據有關標準、合同約定等才能得出檢驗結果,而且規范要求必須客觀、公正、準確的出具檢驗結果。這是從檢驗機構工作范疇方面對“檢驗”、“檢測”和“試驗”的界定。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中第二章“認證實施”第十二條規定“認證機構受理認證委托后,應當按照具體產品認證規則的規定,安排產品型式試驗和工廠檢查。”第十四條規定“實驗室對樣品進行產品型式試驗,應當確保檢測結論的真實、準確,并對檢測全過程作出完整記錄,歸檔留存,保證檢測過程和結果的記錄具有可追溯性,配合認證機構對獲證產品進行有效的跟蹤檢查。實驗室及其有關人員應當對其作出的檢測報告內容以及檢測結論負責,對樣品真實性有疑義的,應當向認證機構說明情況,并作出相應處理。”
分析:國家總局發布該文件是為了規范強制性產品認證工作,該條款中“型式試驗”的概念是根據一個或多個代表生產產品的樣本所進行的符合性試驗。“型式試驗”屬于試驗概念范疇,是特定含義的一種試驗類型。從上述條款中可以看出,在認證過程中,其中一個環節是實驗室對樣品進行型式試驗,出具檢測報告,完成檢測。同樣在第十二條中出現的“工廠檢查”也屬于檢查概念范疇。工廠檢查也是認證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主要是完成企業質量保證能力和產品一致性檢查,也是一種判斷符合型的活動。
通過上述比較以及實例的示范,基本可以看出“檢驗”、“檢查”、“檢測”和“試驗”從定義、對象、范圍、結果輸出、使用環境等方面都不同。這些術語的規范定義主要出自GB/T 19000-2008《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以及GB/T 27000-2006 《合格評定 詞匯和通用原則》,而且其原文所用詞匯不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查閱。此外結合我國相關規章制度適用上述詞匯的范例,可以看出檢驗強調“符合性”,“檢測”則是一項技術操作,在沒有明確要求時,檢測不需要給出合格與否的判定。在相關行業的日常工作中,大家應給予必要的重視,區別使用上述詞匯,以免混淆。從概念上理清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好的開展工作,也促使我們的工作更加規范。
[1]CNAS-CL0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
[2]GB/T 19000-2008 《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
[3]ISO9000:2005《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4]GB/T27000-2006 《合格評定 詞匯和通用原則》
[5]ISOIEC17000:2004《Conformity assessment-Vocabulary and general principles》
[6]GB/T 2900.1-2008 《電工術語 基本術語》
[7]《委托檢驗行為規范(試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8]《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