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姍姍 圖/上海博物館
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
文/余姍姍 圖/上海博物館
19世紀的歐洲社會經歷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科技、意識形態以及生活方式的大變革。在這場風暴中,歐洲的藝術中心——法國也經歷了一個風云迭起的世紀。

20世紀初,美國勝家公司的繼承人羅伯特·斯特林·克拉克來到歐洲,他在眾采紛呈的藝術界,找到了他畢生的興趣所在。他以敏銳的眼光收集了一批囊括多種畫派代表作的19世紀繪畫,并成為美國克拉克藝術館的創始人。今天“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來到上海博物館,展期至2013年12月1日止。我們若前往欣賞即可了解這位為藝術事業奉獻畢生的傳奇先生。
克拉克先生對藝術收藏有極好的眼光,還精心組織一支科學考察隊,曾在1908—1909年間帶領他的隊員穿越中國大西北,對中國北方的地理、氣象、生物、民族志等多個學科的研究作出科學調查,為的是以嚴謹的態度深入黃土高原的腹地,他和他的考察隊非但沒有從中國帶走任何出土文物,還對所經地方的村民提供過一定的醫療救助。我們不禁要思考,相比斯坦因等人因引發文物所有權問題爭議而備受大眾矚目,克拉克考察隊純粹的動機和公益性質讓人十分欽佩他的眼光和才學。那么,下面就為讀者來深入鑒賞西方繪畫的與眾不同。1909年克拉克的中國之旅結束后,他輾轉于歐洲,開始了自己 的藝術收藏。他在巴黎遇到了與他志趣相投的女演員弗朗辛·克拉里,兩人于1919年結婚。之后,這對夫婦一直致力于藝術品收藏。他們引以為傲的收藏品包括繪畫、雕塑以及從文化復興到20世紀早期的裝飾藝術,其中尤以19世紀法國印象派繪畫為人稱道。
克拉克先生一直計劃為兩人的藏品建一個永久的存放之所。1955年5月17日,克拉克夫婦在馬薩諸塞州威廉斯敦創建的博物館,即克拉克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次年,克拉克先生與世長辭,享年79歲。他們夫婦的遺骨被一起安葬在克拉克藝術博物館大門旁的花壇中,繼續守護著傾注了他畢生心血的藝術品和親手建立的博物館。其實,美國私人藝術館的收藏自建立起,藝術館內的藏品就在法律意義上,已經不屬于收藏者本人私人財產,而是由藝術機構來管理與運作。
本次不遠萬里來到上海博物館的克拉克藝術館精品,是由該館藝術鑒賞師精心挑選,通過深入而有趣的介紹,使讀者能在親臨之前或之后,有意想不到的準備和見解。

蓬圖瓦茲附近的瓦茲河
巴比松派畫家,是以描繪19世紀法國鄉村風景與田園生活聞名,展覽的第一部分以巴比松畫家的風景畫開始,巴比松畫派是在印象派之前產生的。當看到法國畫壇革命的領軍人物柯羅、米勒、盧梭等巴比松畫家的經典作品時,印象派大師雷諾阿曾說過:“自然之中,決無貧賤之分。在陽光底下,破敗的茅屋可以看成與宮殿一樣,高貴的皇帝和窮困的乞丐是平等的。”正是這種對光的癡迷和篤信,使得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得不停留在“瞬間的印象”上,即在瞬刻之間把握對事物的總體認識。于是,對“光色瞬間”的捕捉成了他們窮盡一生的創作主題和繪畫特色。

象鼻山峭壁

牧羊女:巴比松平原
在西方古典藝術中,風景畫一直扮演著次要的角色,但是工業革命的到來為其帶來了轉機。19世紀現代城市的擴張使城市居民對寧靜的田園風光產生無盡的憧憬。這樣的原因促使柯羅、米勒、盧梭等巴比松派畫家離開畫室,到鄉間描繪他們看到的自然風景。巴比松派畫家并沒有固定的繪畫風格,但他們熱衷于戶外寫生和表現不同季節、不同時間風景的光影變化。
很快的,一群年輕的畫家,包括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等,加入巴比松派畫家追逐光影的行列。這些后來被歸屬為“印象派”的畫家們以記錄光線帶來的視覺感受為首任,以迅疾奔放的獨特筆法捕捉稍縱即逝的光線。厚重的筆觸往往在畫布上產生粗糙的肌理。印象派畫家將新興的光學理論應用于繪畫,直接在畫布上混合純色顏料,讓觀眾的眼睛去做光學混合。
實際上很多印象派畫家都是學院派出身,有一些甚至到晚期回歸古典主義;而學院派畫家也曾試圖開辟新的藝術道路,嘗試符合時代趨勢的繪畫題材。大多數印象派畫家不僅鐘愛自然風景,也對城市景觀情有獨鐘。他們把工廠、鐵路、咖啡館以及其他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事物納入自己的繪畫范疇,打破了傳統意義上風景畫對題材的限制。

弄蛇人

女子與狗
可以說,19世紀法國畫派的重要革新是將畫布帶到野外進行寫生,而展覽中將畫家一生的作品作了整體展示,大家都知道印象派的畫家莫奈出生于諾曼底海濱,《象鼻山峭壁》是他不成熟時期的作品,他當時非常想成為專業畫家,布丹是莫奈的啟蒙老師之一,他教導莫奈一些繪畫技巧,他告訴莫奈要“走出畫室,描繪天空”。
有趣的是19世紀的法國政治、技術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劇變帶來的結果之一,是藝術風格的多樣化。了解這段西方藝術史的人會發現這個時期充斥著各種專有名詞,包括寫實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日本風、東方主義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派別是后人以繪畫題材及其背后隱藏的藝術理論來界定的。事實上它們的產生伴隨著互相交流和影響,很多時候界限并不明確。
繪畫設計是現代藝術的誕生,傳統與革新是指舊的學院派與新的印象派結合在一起展現。以描繪裸女的主題來講,在西方藝術史上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風格完全不一樣,布格羅畫的裸女是學院派風格,從題材和技法上偏保守,但也畫得很經典。畫面完全遵循學院派的繪畫標準,描繪得非常細致,細節要非常到位,不能有明顯的筆觸,整個畫面要非常光潔。
而雷諾阿曾畫的一幅裸女,非常不一樣,充滿現代感,從光線到室外的大氣,仿佛可以感覺到微風吹拂她的頭發。畫中的裸女是雷諾阿1881年在意大利旅行期間畫過的一位模特,當時是他的情人,后來成為他的妻子。據傳言說是雷諾阿在意大利那不靳斯的一個小船上露天畫的。非常有可能這張畫也是在畫室中完成,但是畫家的技法已相當成熟,所以看上去也真的像是在室外畫的。
19世紀的法國畫家自然是幸運的,他們親歷了歐洲藝術史的重要時刻,在這期間,當人們還未來得及感慨一位巨匠的隕落時,又一顆新星早已冉冉升起。在贊嘆過往大師的輝煌成就同時,又不得不歔欷人生的匆忙而逝。克拉克藝術館收藏的這些畫作展示了19世紀同時存在的不同畫派的作品,這也正是當時法國藝術界的真實面貌。學院派畫家以他們精湛的繪畫技藝、對至善至美的追求以及史詩般的古典主題為當時的觀眾所稱道,然而當這種風絡的攝影術出現后,受到挑戰,被批判為跟不上現代社會的步伐。印象派被譽為現代繪畫的開端,如今深受觀眾青睞。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影響在19世紀保障了中產階級的財富和社會地位。過去一直是貴族專利的藝術和高雅文化終于成了這個新興階級也有能力消費的事物。富有的中產階級開始為自己與家人訂制肖像,而擴大的潛在客戶群以及藝術商和藝術評論家的活躍也為畫家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促使他們開拓創新、迎合新的需求。
現代化的巴黎為它的居民提供了各種新的消遣方式,如咖啡館、劇院、酒吧、賽馬場。這些場所不僅深受中產階級喜愛,也吸引了以現代城市發展軌跡為繪畫題材的印象派畫家。我們在大量的印象派畫作中都可以看到中產階級在這些場所中的身影,最著名的大概要數雷諾阿以劇院包廂為主題的作品。
在當時,中產階級十分執著于理想化的家庭生活。在一個家庭中,負責為家人提供經濟來源的父親是家中主宰,妻子應該依附于丈夫,在家料理家事,不應外出工作。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中產階級主顧訂制的肖像畫中,女性總是以在家中做針線活的形象出現。很多畫作還經常巧妙地將女性隱喻為鮮花。
新舊作品的集合是展覽的最后一部分。近物畫是從古羅馬時代就開始描繪栩栩如生的靜物,類似題材的靜物畫有不同畫家所作,有雷諾阿、馬奈、莫里索等,跟杰羅姆一樣的學院派之類的畫家非常不同的是用非常大的筆觸同樣來表現靜物,雷諾阿和馬奈的《瓶中的百葉薔薇》是代表印象派畫家描繪靜物畫的特點,他并不是非常科學嚴謹有一套理論知識來引導他,是表現靜物在光線下的效果。所以,當我們靜靜地、耐心地來欣賞這些富有筆觸而難得一見的繪畫時,我們也要帶著尊重和思考來欣賞他們,以及珍視收藏者的友好。
(本文所有藏品均收藏于美國克拉克藝術館)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