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文
馬球史稱“擊鞠”、“擊球”,是一種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蒙古族民間馬上游戲和運動項目,流行于內蒙古等地,相傳唐初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當時稱“波羅球”,后傳入蒙古,相沿至今。
由于古代體育分類并不細密,而且《文獻通考》、《古今圖書集成》等將馬球歸入“蹴鞠”部,也就使兩者的區分更加復雜。馬球所用的球狀小如拳,用質輕而又堅韌的木材制成,中間鏤空,外面涂上各種顏色,有的還加上雕飾,被稱為“彩”、“七寶”等。蹴鞠使用的球“以皮為之,中實以毛”,并且是以步行足踢,與馬起源地點不同。更大的不同是,馬球用毬杖擊打,蹴鞠用腳踢。馬球的杖長數尺,端如偃月,形狀有點像今天的冰球桿,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紋彩,被稱為“畫杖”、“月杖”等。
馬球狀小如拳,以草原、曠野為場地,游戲者乘馬分兩隊,手持球杖,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擊鞠、打或擊就屬于馬球運動。也有人認為,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今伊朗),后傳入中國。三國時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詩曰:“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說明至少在漢末馬球已經存在了。



馬球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沒,主要流行于軍隊和宮廷貴族中。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的打馬球壁畫,充分表現了唐代馬球運動的場景。壁畫全圖高130-240厘米,寬600厘米;畫面人物眾多、背景寬闊,生動形象。參與擊球者二十余人,皆著各色窄袖袍,足登黑靴,頭戴幞頭,手執偃月形球杖,身騎奔馬,做出競爭擊球的不同姿態。畫面構圖疏密有致,動中有靜,有強烈的節奏感、運動感。考古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馬球俑、描繪馬球活動的銅鏡,特別是在長安城唐大明宮含光殿發現記載修建馬球場的刻石,證實了當時開展馬球運動的盛況。馬球運動有益于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煉。據文獻記載,唐代的歷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專門頒詔,令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
唐代打馬球風行一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現藏故宮博物院的《便橋會盟圖》(遼陳及之繪制),有一專門描繪唐、突厥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面。畫面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于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畫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面頗為熱烈、壯觀。直至宋、遼、金時期,朝廷還將馬球運動作為隆重的“軍禮”之一,甚至為此制定了詳細的儀式與規則。
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馬球的普及不限于男子,有許多女子打的記載。王建《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詩》中,有“十隊紅妝伎打”、《宮詞》有“寒食宮人步打”之句。
馬球的流行也不限于中原地區。遼人從中原學去馬球,史載遼圣宗“好擊”(《遼史·圣宗紀》)、《析津志》記載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公元13世紀,馬球傳到印度。英國種植園主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發現了這項運動,并將其帶入英格蘭。在阿薩姆邦,馬球比賽所用的馬是當地的曼尼普爾小型馬,有些馬僅有12手寬(一手寬相當于4英寸),稱作kangjai。在波斯,人們把這種馬叫作chaugan(一種槌棒,現在美國馬球球棒就是以此命名的),它還有一個藏語名叫pulu,意思是一種根莖,木制馬球即是用這種根莖制作的。


很快,馬球在英國軍隊中流行開來。Cachar地區首府Silchar成為現代馬球的發源地。成立于1859年的Sichar俱樂部也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球俱樂部。現代馬球比賽的規則就是依據這個俱樂部當年的規則制定的。最早時選手有9人,隨著座騎逐漸變大,速度也逐漸加快,人數慢慢減為7人,最后變為4人。
1876年,印度馬球比賽中馬的身高不超過13.2手寬,英國是14手寬。20年后,這個數字增加到14.2手寬。
1919年,高度的限制被取消,現在馬的平均身高是15.1手寬。
1869年,皇家騎兵隊的一些軍官將馬球運動介紹到英格蘭,惠林漢姆俱樂部成為英國馬球中心。
1875年制定了英國第一部馬球規則,就在同時,印度馬球協會也宣告成立。
1876年,詹姆斯·戈登·本納特將馬球傳入美國。
1878年舉辦了首屆馬球(軍)團內錦標賽,1893年,旨在推動馬球用馬繁殖的全國小型馬協會也宣告成立。這項運動迅速蔓延到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英聯邦各國、美國以及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已成為馬球用馬最大的培育國和出口國。
20世紀20和30年代是美國馬球的“黃金時代”,出現了湯米·希區柯克、塞西爾·史密斯等著名選手。現在美國的馬球運動主要在俱樂部進行。
馬球曾在1908、1920、1924、1936年作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英國、美國、阿根廷、印度、中東等國家和地區至今仍喜愛這項運動。
由于馬球比賽激烈程度與危險性相對較大,其規則大多是出于保護運動員和騎乘馬匹的安全考慮。這里我們僅僅對比賽中比較重要的幾規則做個簡單介紹:
1、球線比賽中,裁判主要依靠運球路線和球員進攻權來進行處罰。運球路線是指球被擊后的運行軌跡。
2、進攻權是指擊球后的球員有策馬接著在運球路線上追逐再次擊球的權利。誰最后擊球,誰就擁有進攻權。比賽規定對方球員不可在進攻球員前橫穿運球路線以干預進攻或者將他撞離運球路線。但是,在進攻球員沒有被阻擋的前提下,并排側面阻擋或使用球桿干擾是允許的;角度小于45度的沖撞也并不算犯規。沖撞接觸點僅僅限于馬的臀部和肩部,球員間的故意碰撞則視為違例。
3、球員不可用球桿有意觸擊另一球員以及他的坐騎。比賽中規定右手持球桿。
4、每匹馬最多可在一場比賽中參加兩小節。
以下情況中,比賽鈴聲會示意暫停:
1、犯規。
2、人、馬摔倒或者受傷。
3、馬具設備斷開,球員頭盔撞落,以及球滾出邊界。但是,球員在比賽中換馬,以及球桿折斷更換時,比賽繼續進行。
馬球比賽兩隊對抗,每隊4人,1號和2號為前鋒,3號、4號為后衛。一般來說,1號是主要的射門手;2號球員要求擊球準確,主要負責組織進攻,傳球給一號得分,也可以自己射門得分;3號球員一般比較強壯,在阻礙對方傳球的同時還要回球給隊友,所以必須攻防兼備;4號球員是場上的組織后衛,主要通過用球桿干擾對方球員射門得分。對于經驗豐富的球員來說,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戰術與策略。當然,在具體比賽中,每個隊員的角色必要時要進行替換,以保證準確把握戰機,射門得分。
運動員頭戴馬球帽,腿著皮制護膝,腳蹬棕色皮靴,身穿白色馬褲和本隊顏色的上衣。比賽以中線爭球開始,運動員用球槌擊球,每個人在場上不受位置限制。在爭球過程中,對方隊員必須與領先搶球隊員的跑動方向保持一致,如形成角度或迎面而來則判犯規。由于馬球運動對抗性強,故規則細而嚴格,裁判員可根據情況判罰點球。比賽過半或每攻進一球(點球除外)雙方交換場地。球進入兩球門柱之間即得一分。

一場比賽為8小節,每節7分鐘。節間休息3分鐘,半場間休息5分鐘。馬球場地長275米,寬183米。兩端線有白線和旗子做標志,各設一球門。門柱高3米,用布包裹,以確保安全。兩柱間距為7.3米。球槌為木制,柄長1.2-1.4米,厚1.9厘米。槌頭成雪茄狀,長22.8厘米,直徑5.1厘米。球為柳木制成,最大直徑8.3厘米,重120-135克。馬的身材和年齡不限,但需具備良好的速度、耐力和靈活性,特別是脾氣溫順,否則易在激烈對抗中受驚、失控而引發事故。比賽設2名裁判員,1名仲裁,1名記錄員。重大比賽在兩個球門旁增設2名裁判員。(
四)等級平分賽
等級平分賽也稱讓分賽,是由美國馬球協會(USPA)第一屆主席H·L·Herbert首次引入馬球比賽中的一種記分體系,旨在使每隊獲勝的機會均等。冠軍聯賽多采用此體系進行比賽,到1910年,英國和印度也開始在比賽中采用此體系。賽前根據參賽球員的以往成績排名而劃分等級,分數從初次參賽者為0分到頂級球員10分之間。然后,分別將每隊球員的登記加起來,登記分數低的隊可優先獲得一定比賽分數。或者是使兩隊的等級分數和相等進行比賽。根據各隊的等級分數和,馬球比賽分為低、中、高三個級別。
頭盔、皮質手套、長至膝蓋的馬靴和皮質護膝,以防比賽中馬球桿碰撞到膝蓋。
用竹子或藤木制作的球桿,桿長51英寸,桿頭用有韌性的木制,與桿成77.5度。
總體來說馬球運動員的裝備齊全,頭戴馬球帽,前有護面,防止打馬球時擊中頭部;腿著皮制護膝,防止馬在奔跑中橫向碰撞傷害膝蓋;腳蹬棕色皮靴,身穿白色馬褲和本隊顏色的上衣。
室外比賽用球是木制的,球直徑10英寸。
室內和圍板比賽中,球是充氣皮球,直徑14.5英寸。
馬球鞍具、韁繩和低頭革。
綁腿的繃帶,和綁馬尾巴的繃帶。
比賽前馬匹要做嚴格的保護措施:為馬腿纏上馬腿繃帶,那是比賽中最容易被擊中的地方;飛散的馬尾可能影響揮桿,要把馬尾如同編麻花辮那樣編起,一折為二,并擰起扎緊。
球場上馬的裝扮不僅僅是為了漂亮,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激烈對抗下馬匹和騎手的安全。
小),兩邊各有一扇球門。馬球比賽時間規定為6巡,除有受傷、犯規或不安全情況發生,每巡時間不得超過7分鐘。同時,如果比賽過程中沒有選手受傷,則不允許替換球員。
馬球運動有著一個古老而有趣的特別程序——作為一名觀眾,你有一項義務,這就是踏草皮。這些草皮是因為賽馬的奔馳和急停而被掘出的。當比賽第三巡結束的中場哨聲吹響之后,坐在球場四周的球迷們便紛紛走上球場尋找那些翻起的草皮。接著,球迷們將草皮放回原處,盡情用力地踏實草皮,以使整個球場恢復平整。此刻,球場上一掃比賽緊張、激烈的氣氛,取而代之的是球場上人們踏草皮的歡聲笑語。這不禁使人聯想到影片《風月俏佳人》中男女主人公攜手來到馬球場踏草皮時輕松、浪漫的歡快情景。踏草皮是馬球運動中的傳統活動,它使你充分而自由的參與運動,享受陽光和綠地的氣息;更使你在輕松中有更多的機會結識其他熱情的馬球球迷。踏草皮這項活動已經成為馬球運動中又一重要的風景。
目前,全球共有600多個馬球會,分布于世界30多個國家,其數量也正在不斷地增加。全球共有50多個國家舉辦過馬球賽事,由國際性法定認可組織(國際馬球協會和國際騎術學會)規范,擁有全球共同規則。定期每三年一度的馬球世界杯在不同國家舉行,2004年馬球世界杯在法國舉辦,2007年的馬球世界杯則移師墨西哥舉行,2013年的雪地馬球世界杯于1月份剛剛在我國天津結束。馬球仍是歐洲王室貴族、各國領袖的摯愛,醉心馬球的名人包括英國王儲查爾斯及其兩位王子、蘇丹王子以及諸多國際影視明星。阿根廷著名足球運動員——戰神巴蒂斯圖塔退役后從事馬球運動,也是馬球界的獨特風采。英國作為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國,也曾經努力使馬球運動重返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