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濰坊科技學院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高耗能和高污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受到的沖擊尤為嚴重。從地理分布來看,受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企業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區。其中,上海、浙江、江蘇和廣東的中小企業受影響最嚴重。從產業結構來看,從事一般加工貿易,、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受到的影響較大。從企業特點上看,缺乏自主品牌,僅為大企業代工的企業受影響大,管理水平低、生產工藝差、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受影響大。
從所遭受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2011年1月-11月中小企業外貿指數報告》顯示,2011年前11個月,除2月中旬(春節期間)中小外貿企業進出口總額驟減以外,抽樣企業單月的進出口總額呈現穩步提升的趨勢,并在9月達到峰值,之后在10月驟然下降,景氣指數從9月的117降至87;11月的景氣指數為90,繼續在低位徘徊。此外,今年前11個月,有6個月的景氣指數低于標準值,各月走勢呈現高開低走的趨勢。而導致企業利潤大幅跳水的原因,一方面成本上漲利潤降低,資金壓力加大,導致部分企業接單能力下滑,接單量減少;另一方面外部經濟環境的趨緊,采購方下單頻率減少。來自第112屆廣交會一期大會的數據顯示,本屆到會采購商比上屆下降11.4%,到會采購商總數為93529人,與上屆同期105616人相比,下降約11.4%;超八成采購商表示采購意愿增加,不過下單也更趨謹慎。成交價格基本與去年持平,但波動性激增。2012年1月至11月的義務小商品價格指數一直呈下降態勢,從2012年1月的104.9下降到11月的102.8。這說明在2012年外貿需求不斷減少,企業在外貿中環境更加惡劣。
《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2年春季)》顯示,美聯儲決定把接近于零水平的短期利率維持到2014年末,繼續寬松貨幣政策。歐央行兩次長期再融資操作向市場提供超過1萬億歐元流動性,并連續四個月維持1%的基準利率。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將繼續維持低利率,并將繼續實施強有力貨幣寬松措施。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不同程度由緊轉松,增加流動性刺激經濟增長。世界主要交易貨幣長期保持量化寬松及低利率的政策,將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企業將減少約5%的利潤。目前外貿企業平均利潤為1.44%,低于全國平均工業利潤水平,已接近生死線。
企業成本的上升首先是用工成本上升,2010至2012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上漲33%,過去2年大部分地區每年上調最低工資標準20%以上,今年以來又有部分地區上調,企業“五險一金”支出也相應增加。其次是原材料價格上漲,2011至2012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累計上漲19.6%,盡管今年部分基礎原材料價格有所回調,但仍處高位。再次是中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仍很突出,能取得貸款的企業也反映融資成本較高。目前,出口企業對外提價困難,利潤空間受到壓縮,經營壓力加大。
2012年一季度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貿易增長仍然較快,與金磚國家貿易額同比增長14%,其中出口增長8.8%,進口增長18.2%;與東盟貿易額增長9.2%,東盟作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低迷,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平穩。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4268億美元,同比增長5.4%,占同期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49.7%。沿海大省出口疲軟,中西部外貿保持較快增長勢頭。中、西部地區出口分別增長23.7%和30.1%,高于東部地區18.1和24.5個百分點;進口分別增長16.4%和6.4%,高于東部地區10.1和0.1個百分點。
金融危機所造成影響的直接表現是需求急劇減少,各類企業被動的進入買方市場。優惠的外貿政策能夠發揮導向性的作用,而真正能讓企業發展壯大的營銷因素是準確的市場調查和準確的產品市場定位、科學且系統的營銷戰略和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中小外貿企業可以采取以下營銷方式來提高市場競爭力:第一,采取外貿企業與加工制造企業聯營的營銷模式,外貿企業可以獲得第一手的產品,降低產品采購和物流倉儲成本;第二,在外貿企業集聚區,可以采取外貿企業聯營的模式,提高所在地區的產業聚集區程度,形成外貿產業鏈,發揮規模優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小外貿企業與國外大型進出口集團對接,借用國外營銷渠道有效的規避貿易壁壘或貿易保護主義的其他壁壘,與國外市場保持長期、合理、穩定的經濟往來。
通過網絡營銷,可以及時掌握不同市場、不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便于發揮中小外貿企業靈活經營的優勢。同時網絡營銷配合物流,可以減少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降低營銷費用,增加利潤。也可以與大型第三方商務網站結合,如阿里巴巴、慧聰等,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最終促成銷售。
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可以實現渠道的扁平化,能夠直接與最終消費者接觸,通過網絡滿足客戶售前、售中和售后的需要,以低成本的便捷方式維持客戶關系,提高服務的水平和效率。
IMF對2010-2013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以下測算:

?
從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亞洲發展中經濟體7.3%的增速雖然較上年下調,但仍是最快的。在我國的國際貿易方面,隨著市場多元化戰略的積極推進,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貿易增長仍然較快,與金磚國家貿易額同比增長14%,其中出口增長8.8%,進口增長18.2%;與東盟貿易額增長9.2%。因此,在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普遍放緩,外貿市場需求不振的情況下,中小型應該積極開拓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市場,特別是東盟、金磚國家、撒哈拉以南非洲、加勒比海地區和拉美國家。
綜上所述,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影響遠未結束,世界經濟復蘇的跡象并不明顯,世界貿易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處于壓力下運行。在國內經濟不振,外部需求不足的不利環境,我國的中小外貿企業要想獲得突破,應當以外貿政策為導向,堅定信心,在產品的結構、技術含量和打造自主品牌上下功夫,應當在拓展新的外貿銷售渠道、創新銷售模式和開拓新興國家市場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