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寄語
本期刊出12篇文章,以“古代地中海文明”、“帝制中國”兩個欄目文章為主。“古代地中海文明”欄的3篇文章中,蔣家瑜、吳宇虹合作的《烏爾帝國阿馬爾辛前期的飼養場第二系牛羊吏舒勒吉阿亞牟研究》繼續東北師大蘇美爾、亞述學研究的一貫風格,通過對蘇美爾地區烏爾第三王朝牲畜收支檔案楔文文書的系統查檢排比,展現出該管牛羊貢牲的收支管理流程、送入人身份和消費方向,進而分析了烏爾帝國政治、經濟、外交、宗教活動的一些歷史場景。劉衍鋼、趙少峰合作的《腹弓——遠程機械武器之肇始》考察了地中海文明系統中遠射武器的緣起,認為公元前400年前后西西里人發明的腹弓開啟了人類遠距離機械武器時代,在世界軍事史和工程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劉小青的《覬覦與固守之間——羅馬公民權視角下同盟戰爭爆發的原因》從古羅馬限制意大利人獲得羅馬公民權政策及意大利人以和平方式爭取該權利努力的挫抑角度,分析了同盟戰爭爆發的深層原因。
“拜占庭與歐洲中世紀”欄刊登的張書理《查士丁尼〈國事詔書〉譯注》,在拉丁標準本基礎上,參照英文譯本,呈現出哥特戰爭結束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為重建意大利而頒布的《國事詔書》這一重要歷史文獻的中文注釋文本。
“中國先秦史”欄中,鄭偉所作《廖平“穀梁學”體系研究初探》對清代學者廖平在《春秋》三傳之一《穀梁傳》研究領域的貢獻做出評價,認為他遵循魯學師法,以闡發“微言大義”為旨歸,以“尊孔尊經”為基調,以“素王”說作為理論內核,展現除了春秋學研究的一個新的范式。
“帝制中國”欄刊出5篇文章。其中,魏永康的《流變與傳承——秦漢時期“伏日”考論》對中國古老的“伏日”時節習俗進行考察,認為作為節令的“伏日”原本專指“初伏”日,“三伏”具體時間需受夏至時間等因素影響每年均不固定,漢初“伏閉門”習俗是當時政治環境與人口控制政策的產物,東漢“伏閉門”習俗則則主要由于陰陽五行思想影響。劉軍在《〈魏書·廣平王元懷傳〉補疑》一文,針對《魏書》對北魏宣武帝同母弟廣平王元懷記載極其簡略的情況,細致考查了元懷與宣武帝的關系,認為元懷是孝文帝太和末年奪嫡之爭的見證人和皇位潛在競爭者,與宣武帝反目成仇,因此后來的北魏史官多有諱飾,魏收修史時承襲其弊,才造成了前述情況。閆興潘《金代賜姓問題研究》提出,金代后期皇帝對非女真人賜與女真姓氏以獎勵軍功的做法,體現出金代女真人的特殊政治地位及特權。李為香《“三教融合”質疑》一文,對學界經常提到的“三教融合”、“三教合一”說法進行辨析,指出這些說法并不反映儒釋道三教在初期沖突之后的發展趨勢。對“三教”而言,這是其各自互相滲透吸收、謀求發展的策略;對統治者來說,這是一種文化政策;對民間宗教信仰而言,則是其功利性信仰特征的反映。無論作為哲學思想還是宗教信仰,“三教”都各自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穩定性和持續發展性。常文相《明代商人的法權地位》一文,通過對明政府頒布的有關商人、商業的法規及商事訴訟判詞等考察明代商人的法權地位,認為明初統治者雖曾對商人服飾和外出自由做出規定,但商人常規商業活動一直沒有遭到刻意抑制。明朝法律保護商人合法權益,在司法過程中,商人與庶民中其他人群地位平等。在科舉考試中,商人身份也未受到歧視。因而,明代商人被包容于帝制體系框架之內,不構成引導當時社會體制根本改變的社會要素。
“神話與文化”欄刊出兩篇文章。張黎明的《中國文化中樹木精怪嬗變源流辨析》考察中國古代樹木精怪故事演變的信仰特征,認為從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樹神勾芒,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動物化的樹木精怪形象,以至唐以后人格化的樹木精怪想象,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樹木精怪意象演變歷程。王漢的《寶晉齋藏南唐研山在宋元的流傳——兼及研山圖》,對寶晉齋藏南唐研山在宋元的流傳進行考證,認為蔡絛所記的米芾與蘇氏易甘露寺下宅基的研山在北宋亡后便無傳。南宋至元流傳的是后歸天臺戴氏的研山。天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所記寶晉齋研山圖為戴氏研山傳本之一。
這些文章,都稱言之有物,望能有益于相關學者的研究。
本刊編輯部